分享

袁武《古代人物集珍》册页

 鸿墨轩3dec 2013-04-09

袁武《古代人物集珍》册页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珍藏册页(二) - 桦甸老照片 - 老照片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军旅画家袁武

《净地》2006年作品
《净地》2006年作品

《宁夏行 》2004年作品
《宁夏行 》2004年作品


《大山水》系列2008年作品
《大山水》系列2008年作品

《人流》(局部)2008年作品
《人流》(局部)2008年作品
袁武艺术简历: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

    作品《大雪》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牌。作品《没有风的春天》获全国第八届美展奖牌。作品《天籁》获首届枫叶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金牌。作品《凉山布托人》获首届全国国画人物大展优秀奖。作品《九八纪事》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银牌奖。1997年被全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杰。作品《亲人》获1998年全国抗洪英雄美术作品展一等奖。作品《凉山布托人》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作品《生存》获解放军文艺奖,作品《夜草》入选2003北京国际双年展,作品《抗联组画》获全国第十届美展金奖。

     多件作品在《美术》、《国画家》、《中国书画》、《中国画》、《美术观察》、《朵云》等专业杂志发表。


著名画家袁武在长春创办今月轩画廊


北方秋天肖像二 中国画 袁武

著名画家袁武在长春创办今月轩画廊


大山水系列之七.中国画 袁武

著名画家袁武在长春创办今月轩画廊


观沧海 中国画 袁武

著名画家袁武在长春创办今月轩画廊


老农 中国画 袁武

著名画家袁武在长春创办今月轩画廊


天籁 中国画 袁武


  他生长在东北松花江边,20多年前带着从《芥子园画谱》中学来的“艺术”去当“知青”、做工人、上大学、读研究生。他就这样一路走来,用手中的笔墨与平和的心态倾诉着自己的心声。他说:“在生命属于我的这几十年时光里,我将一直为画好画而劳作。”他就是我们本期“中国书画名人堂”的主人公——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军旅画家袁武。

  ●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大雪》曾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牌。作品《没有风的春天》曾获全国第八届美展奖牌。作品《天籁》曾在首届枫叶杯国际水墨画大赛中获金牌奖。作品《凉山布托人》获首届全国国画人物大展优秀奖。作品《九八纪事》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银牌奖。1997年被全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杰。作品《亲人》获1998年全国抗洪英雄赞美术作品展一等奖。作品《凉山布托人》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作品《生存》获解放军文艺奖,作品《夜草》入选2003年北京国际双年展。作品《抗联组画——生存》获全国第十届美展金奖。

  ●多件作品曾在《美术》杂志、《国画家》杂志、《中国书画》杂志、《中国画》杂志、《美术观察》杂志、《朵云》杂志发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曾播出艺术专题片《心路》,介绍其作品及艺术创作道路。曾多次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并进行学术访问。出版有《袁武新作品集》、《袁武中国画写生集》、《袁武国画作品选》、《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袁武卷》等。

  广袤粗犷的黑土地是他的家乡,那里的山是白的,那里的水是黑的,雪像种子一样四季发芽。他耐得住寂寞,在洗尽岁月的铅华后,挖掘着生命深处的那份厚重和豁达;他将自己的家乡情愫浸进骨髓、凝于笔端,成就了那一幅幅醉人心魄的动人画面。他就是视绘画为自己生命的军旅画家——袁武。

  梦开始的地方

  “北方是我的故乡,也是大雪的故乡,我爱大雪,我爱故乡,你看那白皑皑的雪,那么洁白,那么纯净,它仿佛在编织着一个美好的梦。”这是袁武第一幅成名作《大雪》中的画边小记。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老师。在袁武那一时期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个小女孩,孤独地站在那漫山遍野的洁白里,眸子中闪动的是那种对于未来世界的憧憬、希冀与渴望。他说:“这是他自己的影子,因为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迷茫中找寻前路的方向。”而《大雪》的获奖,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是对他执着信念的肯定。与此同时,也为这个满怀憧憬与期待的年轻人开启了一扇通往更高艺术殿堂的大门,成就了他将为之奋斗一生的绘画之梦。

  如今,当人们站在《大山水》系列作品前,或者目光凝聚在画册中的《净地》、《人流》、《宁夏行》、《在海边》、《母亲看我画小平》等画面上时,内心会充满那纯净祥和的梦想和温情。

  动人心魄的震撼

  品读袁武的作品时,总为画中人物的真实而感到震撼。在绘画中有很多风格和流派,袁武在其绘画中始终坚持现实题材的人物创作,那些能够打动他和上一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们都是他表现的重点。记者在袁武的工作室中看到很多人物的特写照片,他们大多是北方朴实的农民形象。古铜色的脸,遍布着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双手,似在诉说着岁月的艰辛。略带腼腆的表情,让我们看到他们朴实的让人心颤的温情。一张张摄影作品真实反映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也许在很多画家眼里,农民只是他们远距离描绘的对象,而在艺术创作中只有真情真感受才能获得触动内心的灵感,只有率真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绘画语言。

  他正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既不粉饰现实,也不丑化现实,而是在直面人生的基础上,透视人性深处的丰富,感受人类生命的顽强,品味平凡人生的温暖。他说喜欢自己的家乡,留恋这片生他养他带给他梦想的土地。他在用心用笔墨描绘着故乡的冬天、雪景、棉衣、老农,这些都缘于心中那种根深蒂固的情感,那种对早年乡村生活的刻骨铭心。巨幅作品也是他创作的标志之一,他希望作品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让更多的人同时去欣赏,让更多的人在看过作品后能够为之一振。绘画表达可以有多种内涵,有人表现哲学、有人表现诗意、有人则表现趣味,而他则想用自己的创作表达力量、一种绝对的力量,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即便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一个卑微的形象。他的作品摒弃了轻薄与浮躁,远离了肤浅与张狂,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画家对家乡根深蒂固的情感,和画面带给我们那拨动人心的震撼。

  《抗联》组画是袁武在多年酝酿后创作的一组作品,包括《生存 战斗》、《家园 倭寇》、《牺牲 胜利》等8幅画面。他曾几次回到东北那些勇士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体味在摄氏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环境下,坚持抗战,艰苦卓绝,矢志不移的精神。对于这一题材的创作,袁武说:“我不画战斗,也不画胜利的冲锋,我只画他们的坚持。”因为在那样的日子里牺牲容易,那种身体和心灵信念的坚持才是最难的。画家运用自己的画笔和心血将勇士们的坚持留在画面中,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看袁武的作品,与其说是在欣赏和阅读,不如说是净化和感悟。读他的画给人以一种对生命深度和力量的体察,令人震撼。

  有我 无我 舍我

  画家袁武在绘画创作中一直追求“有我、无我、舍我”的境界。

  有我——要将个人的感情和语言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只有自己被人物所感动,情绪被题材所调动,再提起笔进行落墨设色则被称之为“有我”。当然,“有我”还体现在绘画手法上,一定要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比如他在作品中对雪的表现手法,不用颜料,只在纸张上“留白”来体现雪的洁白。

  无我——不能由着自己的情趣和兴奋点去表现作品,那是文人的自我陶醉和自我表现,但这些所谓的情趣在大的题材和大的情感面前都是很小很小的,所以要做到无我,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中的立意和境界。

  舍我——在具有震撼力的重大题材面前,要放弃个人思想中狭隘的东西,舍弃心中的小我,在创作中只有题材所要表达的精神。

  突破与蜕变

  袁武作为现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画坛上已经自成一派,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从众多作品中找到他的。他说创立一个风格很难,但想要突破一个风格则是一件更难的事。那具有辨识性的作品风格使他的创作有了更加广阔的天空,但最让他痛苦的同样也是这种风格。因为自己不甘于技术上的制作与重复,矢志追求的是国画艺术本质上的翻新。 他不断翻看有关西方绘画和雕塑方面的书籍,反复推敲琢磨如何将这些西方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他希望能够突破自己固有技法中的保守与陈旧,将更加新鲜,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虽然他的固执和创作的惯性让创新之路犹如破茧重生般艰难,但他正在不断尝试和努力去挣脱那束缚他的茧,完成那又一次惊鸿般的蜕变。商报记者 马嘉会

  名家评说

  作为新时期水墨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人物,袁武准确地把握和引领着现代水墨画的表现方向,并以他闪着智慧之火、灵性之光、情感之波的东北、古典、军旅三大系列作品,组成了令读者心旷神怡的水墨世界。——李存葆

  在长期实践中他总结出“整体写意,局部写实”的经验,也就是说用写意的精神来统帅写实的技巧,在尊重和保留大感觉的前提下精细地处理细部;他准确、简明地指出线有两层含义:作为体现人体结构特征的线和富有形式美感的线;他在教学、写生中强调画感觉、画特征而不是斤斤计较于对象比例等外在因素;他时常警示自己也告诫学生,不要满足于技巧的娴熟,有时要忘掉技巧直取对象的神态和性格,更舒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朴素的、闪耀着辩证思维的言论,是对画理的精辟阐述。——邵大箴

著名画家袁武艺术之路探微
 
 
心路的跋涉 ——青年画家袁武艺术之路探微

 

有人说,欣赏袁武的画,像在读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总是牵着思情在画面中遨游。我想,这样的评价是十分准确到位的。然而,在这一幅幅深邃、明丽的水墨渲染的意境背后,蕴藏着画家多少年来的酸楚和苦挣,却是少有人知晓了。 作为军艺的老师,我曾与袁武有三年的邻居相处。那段时间,袁武总是匆匆地回宿舍,又匆匆地赶去上课,平淡素居,为人和善、坦诚,谈吐幽默,又都是东北人,加之他身上有一种儒雅淡泊书生意气,我们相处得十分和谐、愉快,以至于今天他虽担任军艺美术系的副主任,工作之余,我们仍能作为好朋友来往密切,闲暇时一块儿坐坐聊聊,十分投机。

 

一 袁武1959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畔一平民家庭。

 

按袁武的话说,家里无一个文化人,更别提有“文化氛围”的熏陶了。儿时的袁武家里见不到一本书,一本画册,却喜欢到处涂鸦。没有书桌,他就趴在地上画,伏在墙上描,实乃童趣所致。他的父亲在外做木匠活,早出晚归,母亲见儿子喜画,就任之纵之。一日,袁武放学回家,路过后街一门户,见那家一“大头孩”,正趴在坑上画画,孩子的身边摆满了画纸。于是袁武十分好奇,趋近一看,原来是一位下肢瘫痪的男孩,上身长,下身萎,头大如篮球,正握画笔在洁白的纸上描摹一本书上的画,十分逼真,看起来已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了。 好奇引发了羡慕。袁武回到家里,便将此景说与母亲,央求母亲带他去那位“大头孩”家,慈爱的母亲便带一点见面礼,牵着袁武,来到“大头孩”家。“大头孩”的母亲十分爽快,说正好吾儿孤单寂寞,就让他们一块儿做伴玩吧。从此,两个孩子形影不离,一同画画,一同玩耍。那家的书籍很多,均是些线装古册印刷本。那位母亲开始十分小心,只拿出几张有画的卡片,后见两个孩子玩得开心,画得起劲,便倾出宋代画家墨迹影印本数册,供两个孩子临摹,最让袁武难忘的,就是那本宣纸印刷的《芥子园画谱》。 你道那家何背景,在那个年代竟如此多的书籍? 许多年后袁武才晓得,“大头孩”的父亲原为国民党政府时期东北书局的老板,那些画册,都是劫后余生的绝佳版本,着实让袁武吃惊不小。

 

袁武回忆说,《芥子园画谱》启蒙了他的灵性,很长时期的临摹,直到今天,他仍能将每页轻松地默临下来。 童趣造就了袁武对艺术的热爱,但在那时,他根本不知何为艺术,更不知道宣纸为何物了。光阴迅忽如白驹过隙,北方那满块的高天和遍山苍郁的树木昭示生命的成长。1975年,高中毕业的袁武,作为知青响应号召下到华甸县八道河子乡向阳大队插队,开始接受再教育。这时,他仍未忘记带上那只破旧的装满画笔画纸的木箱,每日劳动之余,便打开木箱,一亲墨汁给予生命的膏泽。直到那个时候,仍无一师点拨。此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上大学前。他所画的除了临摹古人山水、人物外,还有不少动物及样板戏人物。1977年,东北师大首次招生,在同伴的怂恿下,袁武信心十足地抱一大卷习作奔赴县城报考。招生老师询问他的素描作品,这时的他却不知素描是什么,愣怔半天,竟言以铅笔画过黑白京剧人物李玉和、杨子荣像,招生老师哈哈大笑,随手抛过一支碳笔,指示袁武以他为模特,操笔作画。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真人写画,也就是后来才知的人物写生。心中忐忑的袁武没画上几笔,画笔便被夺下,老师生气地说:“你这位考生根本不会画画,还是回去吧!”袁武坦诚地央求:“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我是知青不容易……”那位老师真诚地说:“小伙子,不是不给你机会,你连素描都不会画,即使交了五元钱报名费,也过不了初试这道关!”18岁的袁武,当时傻了:自己画了这么多年,竟然“不会画画”?他悻悻地退出来,原想住下一晚的念头也没了。年轻爱面子的袁武沮丧已极,夹着画卷默默地徘徊县城路上,临近傍晚,一位好心的拖拉机司机将他礼让上车。回到宿舍,已是后半夜了。同伴关心地问他考试情况,袁武慌称错过了报名时间未能参考。 多年的苦功全被否定,多年的追求换来的是一句“不会画画”,怎能不让他心碎。尔后的许多日子,他度日如年,更是远离那只木箱。袁武对我说:“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自己的确如那位老师说的,根本不懂绘画。那个时候,我像是独自走在颓废城堞上的老人,犹豫徘徊,耳边只有黄昏的忧郁的风响,我歪歪斜斜地走着,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知青的生活又平平静静地过了半年,痛定思痛后的袁武,心气又浮升上来:难道我无素描就不画了吗?倔犟的性格一上来,便又驱使他重操画笔,专攻素描和色彩,但苦于无老师指点,步履涩艰,进步不大。

 

1978年,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招工,袁武按“人才”招进到工会。在工会,袁武发挥特长,宣传画、版墙报一人独揽,赢得周围的信赖和赞誉。后来袁武又专门去结识几位78、79两年的报考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大学漏子,让他们来自己家,一起研画、互帮互学。 袁武发现,自己除了素描和色彩差之外,在创作上却高人一筹,加之笔墨和线条成熟,文化课亦占绝对的优势,而面对那些高深时髦的新概念、新词汇、他干脆先掩耳盗铃,只管画画,不问画理。 两年的大磨刀剑,袁武以自己独特的学画方式换来了小小的成功。1980年9月,一纸录取通知书飞进袁武手中,他捧着这张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的通知,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班上的十五人,除我之外,没有不是专业画家的孩子,而这15人的班上,我的素描依然是最差的”,袁武说。那个时候,上了大学他偶尔又听同学谈论蒙娜丽莎和托尔斯泰,竟也不知二者是作者名字还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名称,“我深感知识的匮乏”,于是袁武在课余时间,便一头钻进图书馆,用两年时间,通读了《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中所涉及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丰富和加深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他又发疯发狠地攻研素描,直到第5学期,优势渐显,被分到国画班。

 

1984年毕业后,袁武坚持要艺术锻炼,到榆树县城师范执教。 远离都市的松辽平原小县城,生活虽艰苦乏味,却给袁武带来了大量的画写生、收集素材的时间。近两年的小城执教时光里,画出了比大学四年还多的写生画稿。 倘若说执拗是袁武的秉性,不如说正是这样的性格锻造了他不懈的艺术求索之路。在艺术创作上,袁武有很高的悟性。在榆树师范,他带5名学生,上午授课,中午便带学生到公共汽车站画素描,晚上又焚膏继晷地创作。一年半的时间 ,已有大量的作品积存下来。1985年初,袁武放寒假,去拜访忘年之交、吉林省长春市文联副主席彭祖述,将自己的画给老彭看,老彭大为惊奇,确信自己就是伯乐、九方皋,承诺给袁武办画展,以展示其才华。于是,老彭四处化缘,但结果都碰了壁,原因十分清楚:作者无名无辈。正当老彭一筹莫展之际,有三人找到老彭,要办书画展,老彭灵机一动,声明办可以,但必须加入一人,此人非同一般定会惊诧天下。而这三人都是吉林乃至全国有名气的大书法家、大画家:一位是吉林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理事;一位是长春画院院长;另一位是长影厂书法家,三人有名有衔,很不情愿却无奈老彭的执拗,言明此青年不但不会牵累,还会为尔大增光泽。商议妥定,“四人书画联展”在长春开幕,众多艺术界人士原专冲三位大家去的,没想到,却把目光投注到年仅25岁的袁武32件人物作品上,一时引起强烈轰动。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当即拍板,声言要请示上级部门,将袁武留下执教。 1988年,袁武调入长春画院任创作部主任,开始了他的专业画家之路。

 

二 袁武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观察写生,在人物画创作中,融入山水画技法,使线条极具韵律,使墨色丰厚有层次。

 

有时信笔写来,生意盎然,逸趣横生,具有简、淡、拙、健的特点。从形式上看,自有一种妙趣天成的内在美。 然而,更令人叫绝的是,小时候学画买不起宣纸,一直以图画纸作画,因为图画纸不能吸墨,每次作画,他都先用清水笔将纸濡洇湿透,待干湿适度时,才落笔施墨,以便能达致宣纸的效果。如此多少年下来,居然把握了一种湿纸中浓重、柔和的笔墨效果。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常运用这种手段,画出一块块大墨团。本来是“一得阁”墨汁所为,却使许多同道误认为“日本颜料”或别的什么颜料。这其中的方法,就是湿纸干笔所画,只是需要掌握干湿的适度。而这个“适度”的掌握,正是少年时代多年“仿宣纸”效果所练就的本领。

 

1989年,袁武以一幅《大雪》(200×90cm)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得铜牌奖,这对于他来说,不啻是一次真诚的鼓励,也给当时的东北画坛带来不小的震动,从而奠定了他在画坛上的地位。《大雪》具体表现了北方农村小女孩背着书包上学的情景。在立意上,采用雪地和高天融在一起的浑然朦胧色调,中心位置的女孩,天真稚朴的神态使整个静穆的雪地为之生动。银白的天地间,人作为主调,以厚重的装束衬托天寒地冻小女孩求学的心情,以凝炼简洁的手法,塑造了北方特有的人文景观。与主体相衬的背景,又能施以淡墨来作冷调处理,以大量的淡墨“挤”住人物,使之更为鲜活、生动。袁武说,“每个人对生命的成长、情感的波动都需持一种属于自己的努力和真诚。”《大雪》所要表达的,也许正是这样的真诚,是他亲身体验到的对于生命世界和艺术世界双重的真诚。 由此观之,袁武善于独立思考,他对笔下的古今人物心灵意绪的表达,除了与他的特定技法相关外,在内涵的语汇创化上,又有着清新的文化脉息贯注其中,以画境映照心境,以心境创化文境,从而使人与自然、与历史相通相融。他认为,中国画论之所以将“逸品”放在“神品”之上,是因为前者标志超时间的人生境界,乃是作为生命的个体,要融进一个大的情感境界中,才会打破本质上的人为的时空界定,才能“境生象外”,“得其圜中”。

 

次年6月,袁武将8件作品参展在香港举办的“中国画系列展”,其中的《绿肥红瘦》让他豁然打开一扇明亮的门窗,也使得他创作的坐标移向“以画境映文境”的高度。因为很长时间袁武在文化准备上,始终是雄心勃勃的,他高标准地要求自己,用画的语言来构筑文化的思理,他将目光放达远方,极尽心力地表现出“咫尺之内 ,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间,乃辨千寻之峻”的古人之风。1990年10月,他又有《踏雪》等4件作品选入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现代中国画新作展”,深受好评。1991年4月,他接受日本画界的邀请,进行学术访问。此期间,又和日本画家北村白霞一同在东京银座举办二人画展,引起轰动;次年1月,袁武将《孔子》等32件作品参加日本东京举办的“TIAS1992”展。自此,袁武名声鹊起,让画界同行刮目相看。 中国画,无论写意,还是工笔,说到底是线的艺术,许多大家在“线”的美质挖掘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在笔线形式美的要求上,都有着相同的理论阐示,大致是:一要枯而能润;二要刚柔相济;三要有质有韵。所谓“枯而能润”,是指画出的线条既苍劲又腴润。但是,枯和润又是一对矛盾,只要看一个画家真正的运用程度,既有所长又有所短。所长即“枯笔取气,湿笔取韵”之说;所短是:“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 高明的画家,必须把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方可达到“所长”境界。袁武得此上乘,完全出自多年来的苦苦追索。他的画,近前观之,不难发现,能熟练地驾驭苦涩的线条,使之纵横刚猛,或浓或淡,或干或湿,随意挥洒,不失法度。具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刚柔相济地趋入自己探索的一方艺术天地。

 

1992年,袁武完成了另一幅水墨画《天籁》(75×180cm)。从这幅画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袁武已渐渐地退去蒋兆和似的强弱明暗皴擦,人物形象不再以真实的质量感取胜,而是更性情化、更率意无为了。《天籁》以构思奇妙,笔墨见古而独到。画面之上,一素衣老者抚琴于深山之中,形象拙而精神托诸其上——高山之上,远天之下,一脉山溪晶晶亮亮、逶逶迤迤、牵牵连连地流下,使高山和流水贯通在整个画面之中。山籁和琴音的交织,心的淡泊与山的静谧相衬,使一种博大的精神与大自然的气韵相融一处,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从画家的笔墨中传达出来。那生命的绝响、天然物象的野朴、由山境引发的籁鸣,正是画家心境的体现,具有老庄哲学恒永的艺术魅力,昂扬一种大气,一种淡泊飘然出尘的高士之风。凭着这幅作品,袁武当之无愧地摘取了在加拿大举行的枫叶奖国际水墨画大赛的头筹——金枫奖。 金枫奖的获得,无疑为袁武从艺路上添上重重的一笔,从艺术性、思想性、形式语言上来讲,都是无可非议的、圆满的,海内外美术界人士纷纷举笔评论,给予高格的赞语。这次成功,也标志着袁武在水墨画创作上走向一个新高度。 在成绩面前,袁武依然如他的性格一样,表现得十分冷静,他平和地审视自己的创作,默默地用心灵承载对艺术本真的追求。1993年9月,啃了两年日语的袁武,以一股子冲劲,敲开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门,走进了中国画系,成为水墨人物著名画家姚有多先生的研究生。在京城两年,袁武依然像一个虔诚的小学生,埋头于学习和创作中,拓宽视野,悉心揣摩画理规律,以己所长,比照古之名家风格;加之在姚教授的调教下,画艺更是日益精进。 岁月匆匆。在许多浪子蹉跎的时光里,袁武已将自身这块璞玉打磨得灼灼耀目。适逢第二届枫叶奖征稿,袁武虽然功课繁重,仍不失时机地创作了一幅巨作《垓下歌图》(168×200cm),从这幅画作上看,袁武很能把握这一人人熟知的历史题材,并赋予其新的语汇:垓下焦躁不安的项羽,披风和战袍被旋地而起的狂风猎猎荡起,眼里蓄积着万千仇恨,又夹杂着被四面楚歌围困的无奈,左边的骏马仰空长嘶,与远方隐隐传来的嘶喊杀声交织,突出了战场惨烈的意境;项羽的右边,是饮泣的虞姬,玲珑娇弱与高大的骏马、霸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三个物象孤寂地伫立草地上,暗喻八百壮士的覆灭,更为有力地衬托了项羽内心的忧愤和悲戚,贯注了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精神气韵。其雄浑的大写意造型,让观者不得不为之叹服。这幅画的参加,给大赛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更给评审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著名画家、评论家何怀硕先生对这幅作品称许道:“从《垓下歌图》上,我们可以发现袁武的'形式语言’在继往开来中,发挥了水墨画特有的'语言’与'句式’,而且在袁武的重新组合调配之下,又发展了新创的丰富与生鲜的气韵。没骨与双钩;泼墨与工笔;浓重的色彩与素净的水墨;墨后加色与色上施墨;极淡极弱与极浓极重的对比;焦渴的枯笔与水份滋润的对比;其他如黑与白、有与无,实与虚、厚与薄、重与轻、阴阳凹凸与平面勾勒等对比,都无不相生相应,曲尽其妙,是一幅极为突出的力作。”可惜后来在金奖不宜连任的共识下,该画虽备受推崇,但仍应礼让新人,改颁等同金奖的“薪传特别奖”来肯定他。次年由“海外中国书画研究协会”为袁武出版个人画集。

 

三 中国水墨画,讲究的是笔法、墨法和水法,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黄宾虹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中国画家在不断继承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笔墨技法,而且随着绘画的发展,还会有新的笔墨技法出现,才会适应新的要求。袁武正是经过多年苦研,创化一种“死墨”方法,所以,就有在他的画中的虚实一体、以简对繁所酿发的形式语言的清朗和隽永,使人与景互渗互融,突出了水墨艺术的诗意本质,也突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相契合的一种精神特质美,从而抒写心灵的万千意绪。 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中,袁武以一幅《没有风的春天》(120×160cm),赢得了优秀奖榜首(该年金银铜奖从缺),画面在整体的构思上,是以牛群为主体物象来幻化语境的,思想意义的表述明朗而清新,以牧民苍然的形象与安详的牛群形成比照,切入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这也许正是袁武当知青时的体会罢。袁武的艺术语言在这里有着明显的发挥,他依然采用了浓墨和大块墨,塑造牛的形体,运笔到位,气韵贯通,造型准确又夸张,把牛的壮硕与憨态,借助笔墨的沁化跃然于纸上,喻示北方粗犷、憨厚的性格特征,把牛的精神同人的精神,以笔墨的力量紧紧地绾结在一起,赋予其撼人心弦的力量。

 

1995年9月,袁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他选择了军营,穿上绿色军装,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一名副教授,开始了他大学执教的军旅生涯。到军营后的袁武,经过三个多月的军事科目训练,真正成为一名经得起摔打的军人了。上课时一丝不苟,拿出教官的严格作风。下课后,他又能和学生成为朋友,友好地相处。因而,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袁武,有着让学生佩叹的评价。 袁武对于学生的引导采取循循相诱,以证明艺术成功的铁律源自于思考和勤奋。他教导学生解读国画,须懂得中国古典文化幽邃曲折的深蕴,真正摸透中国知识分子心路的脉理。譬如董其昌等,为何常以枯木瘦石为内容?而不拘小节、性情疏野的梁楷,却能突破“形似”的羁绊,敢于“遗貌取神”、恣纵笔墨的大写意画法;或者王摩诘的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文人画……我想,袁武的教学,是从他的人生经历衍化出的宝贵经验加之对于中国古代画风的悉心揣摩取得的。而那些域外的画家,也让他真情趋往那非同常人的人生际遇。所以,面对着年轻的列维坦们激情飞扬地沿着伏尔加河流浪写生;面对着德拉克罗瓦颤栗地画出硝烟中的三色旗;面对着苦难的梵高以飞旋的笔触倔犟地描绘出罂粟之美时,也许袁武的历程还不算坎坷。然而,始终以坎坷为师却又不能超拔于苦难、不能挣出自己的画家决不是一个好画家,袁武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始终保持冷静和沉郁,决不张扬,也决不懈怠对于艺术本真的追求。 然而,昨天的自己所走的历程,又该以怎样的信仰力量传承给学生?他把愿望放在国画的振兴上,带领学生东奔西走,深入部队写生,以积蓄对于军营生活的感受。他的第一幅军事题材作品《大山深处》,是“凭想象画出来的”(袁武语),画面上,一行军人牵着马匹,步履艰难地走在雪山寒林里,前面三个军人挥锹除雪开道,后面的一卫生员驱赶马儿向前,把边关大雪的气势和大山的壮莽,以浓淡笔墨勾勒出来,更有边关军人不畏天寒地冻,乐在守边的精神烘托出来,使得原本令人生畏的艰险旅途有了一丝浪漫气息。初读这幅画,让我猛一下子想起五代宋初“北方派”重要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也是近处一片寒林,茂密深邃,林后主峰雄峙,嵯峨起伏,山顶皆密林,浩荡亘绵,苍茫壮阔。明代董其昌曾说:“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无疑是指《雪景寒林图》而言的。可见,袁武能够准确地对于古画意象的承继,能够“移步换形”地对于自然景观进行主观艺术创化和加工,生发独特的人文精神意蕴,阐发心灵世界美妙的声音。不同的是,他以一行军人和马匹作为主体介入,使雪山密林充溢生机气息,从而凸现出一种旺盛的精神特质,既有“大雪满弓刀”的雄豪,也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艰辛壮岸,似一首铿锵有力的军旅诗。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袁武着意于群山密林氛围的营造,使山林浩莽,丰神卓越,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这幅作品,作为建军70周年的献礼工程,获得了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总政文化部举办的第九届全军美展奖,也由此为袁武争得了军事题材画家的一席之位。

 

四 袁武在一幅小画中,不经意地写下这样的句子:“写生名曰画形象,实为画感觉,每接触一个陌生的形象,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那便是一个新世界。”

 

也许,这是他多年来的创作体会,却道出了为艺之道极易被人忽视的奥秘。即能动地把一个现实形象转换成艺术感觉,转过来后必然进入精神高山的攀援上,只有这样,才能表现深刻的心灵意绪。 故而,绘画艺术对袁武来说,注重的是生活感受的积累,才能相应地触发艺术感觉的喷迸。研究笔墨,将传统的皴擦点染变为自己的技法,以更好地服务于构图的需要。诚然,这也是延伸中国优秀的绘画艺术精神的脉根,梳理它繁茂的思想枝叶一次必须的过程。

 

1998年10月,袁武率领学生参加全军“抗洪精神赞”美术创作,又以一幅《亲人》军事题材作品,摘取了金奖。这次获奖,正是体现了他这种精神脉根的茂壮:面对滔滔滚滚的洪魔,子弟兵以血肉之躯围挡,人物充满动感,又将内心的焦灼、形势的紧迫以及万众一心的壮伟沾贴在一起,把人同水胶结在一起,把心与心浇铸在一起,从而更有力度地阐扬军人在民众危难际刻的献身精神。而画面的另一边,他又巧妙地以“静态”的群众被解救的场面融入,契合了人民群众被援救的心态,同时也有焦虑不安、为子弟兵担忧在其中,贯注着军民鱼水深情的思想。整体上有一种动静相结合、精神与思想相融所生发的教化之美。 文化品格的锻造,以及阅历的丰富,加之天性沉静多思与执著,使袁武不为那些浮夸的不切实际的一大堆理念束缚。他走的是传统画风路子,却能独标高格地从传统中挣脱出来,真诚地把中国画写意与西画写实融合起来,创化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笔墨语言,营造中国水墨写意画空灵而又大气的意境。他善于以简洁豪放的笔墨,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充分表达生命自身对于文化的感受,痛快淋漓,酣畅自如。读袁武的画,深感他多年研习中国古文化的功力。那古色古香含蓄的意象,有一种文人豁达旷逸、卓然出尘的精神气质和气度,又有一种哲人般的睿智与启悟。而这一切又都出自于主观的大胆倾注的思想情境上,既离不开传统又超拔于传统,不论是人们所熟悉的题材还是一些慨念性的题材,他都能准确地把握。如《听松图》、《秦始皇》、《刘禹锡诗意》、《庄周梦蝶》、《卖炭翁》、《孔子暮年》、《残荷听雨》、《羲之观鹅图》、《人远天涯近》、《东坡诗意》、《沧海图》、《大象无形》、《山那边有片岳桦林》等等一批作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和精妙的构思来表现画境。而这些对于自然人生的敏锐的谛视,恰是他长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蕴咀嚼后的顿悟而达成的,在创化语汇上,又常以阔笔扫出的略带“鬼气”的意境,使他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师古而不泥古,又能十分老练地把自己对艺术的感知扩充进画中,从而使每一幅作品,都是以思想性强、审美意趣多样取胜。用何怀硕先生的话说,“袁武很能把握中国水墨画现代表现的方向,那就是一方面继承传统的精髓,在审美意识与个性发展上,又能摆脱传统的羁绊;一方面撷取西方的优长,但在坚持水墨画特性的发扬与批判地对待西方现代主义的态度上,袁武不肯像某些急功近利的'前卫’画人,以拾取西方皮毛而为创新,这也许正是袁武未来更上一层楼的先决因素。”

 

五 在水墨画创作与拓新上,袁武苦苦耕作了三十多个春秋,至今仍默默征跋不坠其志。

 

在他的身上,始终有一股子不羁的力量,上下积极求索。正如他的血管里流淌北方汉子的激情一样,从人格和气质上,都有一股子挣脱自己超越自己的劲儿,他的画,是他心灵印迹的表露。 走进袁武的水墨世界,感受到的是一种朴拙而生动的艺术语言。那具有诗一般的语境,那用墨线波漾的韵律与节奏,都充分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他心灵的浸润,特别是那些古意境的画,善于从不同角度表现古人悠然的古意与意态,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心灵深处某种特别的东西,从而让他的画充盈独特的文化蕴味。 当然,这些除了他的功力之外,也与他个人平和的心态有关,不以物为形役,不以心为辎重,不为一时的成功而沾沾窃喜,不为一时的挫折而气馁。但他心中认定的目标,却一定非去努力实现不可。即便是当他担任系领导也不放松对于艺术的追求与锤炼,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常常将自己关在画室,潜心创作,或带着学生深入生活,捕捉让他怦然心动的生活画面,于是带回来的,是大量的速写、大量的画作。尔后的那一串的全国全军大奖就说明了问题:《九八纪事》获得全国第九届美展银牌奖、《凉山布托人》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夏日,阿拉山口的雪》获首届中国美术金彩奖银奖(此届无金奖)、《夜草》入选2003北京国际双年展、《抗联组画——生存》获全军第十届美展一等奖、解放军文艺奖。在2004年,他的《抗联组画——生存》又无可争议地摘取了全国第十届美展金奖! 对于成绩,袁武总是平静如初。也许,目前的自己仍不能让他满意,他将思索放达更远的地方,他在《美术观察》上发表的一篇小文《心路》中描述的那样:“我这一路走来,有很多很多老师教我画画,有很多机会使我学画,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多少东西,掌握了多少,遗失了多少,但我的心路一直清晰如初。……在生命属于我的这几十年的时光里,我一直为画好画而劳作着,我想画出一幅范宽《溪山行旅图》那样的令人惊叹、敬畏的大画,也许我一生的努力都不及,但那是我心中的大山,我的心路会一直攀援在这大山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