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时光宝盒,破人生黑洞! 撰文者:李光真 你有「明明知道却做不到」的事吗?你有「明明知道做了会后悔,却忍不住一再去做」的事吗?难以驾驭的人生,背后有着未曾解开的黑洞。译码的钥匙,就深藏在记忆中。 「我是个只会向前看的人!」一九九○年代,年近八旬的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面对出版社撰写回忆录的邀约时,斩钉截铁的回答。 终其一生,这位「经营之神」没有自传。「只向前看」的精神造就了台塑石化王国;但拒绝回首、解开纠结,以致死后子女为争夺遗产反目,事业帝国也蒙上阴影。 华人富豪口述自传极少,就算有,也以「自恋式」传记居多,隐恶扬善、歌功颂德,从不是为了反省过去、超越自己而写。 「我们没有自剖和告解的传统,」精神科医师王浩威分析,这和西方「忏悔录」式回忆录完全不同。 青春期的缺憾,将持续一生 自剖不但难堪,也可能伤害亲近的人,索性将它封住。但尘封记忆不整理,只会让负面情绪越积越深,最终变成连自己也不敢打开的潘朵拉盒子。就像房间堆满贴上封条的箱子,越积越多,人也变得苦闷;唯有整理它们,才能挪出空间,容纳新想法。 但,要从哪开始整理呢?建议将重心放在青少年的你。 发展心理学大师艾瑞克森(Erik Erikson)认为,青春期(12~23岁,adolescence)是形成「自我统合」(ego identity)的关键期。在这个年纪,青少年必须回答人生两大课题:「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 「童年时的孩子是单向接受器,把父母师长说的话照单全收,并『内化』成为自己的性格,」杏语心灵诊所负责人陈俊钦医师表示。到了自我意识勃发的青春期,质疑出现了,一方面开始挣脱、反抗过去的信念,一方面又在同侪或偶像身上寻找新价值。 这是虫蛹羽化成蝴蝶的关键期,是内在冲突最大,最离经叛道、也最理想化的年纪。各种力量拉扯冲突,让青少年的情绪大起大落,阴晴不定。 「这个阶段的困扰如果无法解决,将持续一生,」陈俊钦说,一个人的奋斗往往是为填补青少年时的缺憾;但如果缺少自觉,再多的成就只是「把原本的枷锁换成黄金枷锁」,枷锁依旧,因为是黄金铸造,更难打开。 要唤醒内在小孩或永恒少年 要解开枷锁,不妨把「内在小孩」(inner child)、「永恒少年」唤出来,与他们亲密对话,这是创造性回忆的开始。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们内心有个「内在小孩」,这小孩虽敏感易受伤,但经过开解,创伤将愈合,重新茁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则以「永恒少年」来形容年轻、纯真、热情、自由的心灵。王浩威解释,「每个人都有『永恒少年』的原型,那是最理想的诚意,最美好的期待。」 善用回忆的力量,是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是管理学的新课题。 二○○八年一份美国与中国学者合作的研究报告〈对抗孤寂:忆旧的复原力〉建议,企业可以训练员工,从回忆中得到复原的力量,因为「回忆过去」可以让人感觉到一股非常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好像有一百个人在为你加油,给你安慰。」 时光宝藏1 别再硬ㄍ一ㄥ,勇敢向后看 曾担任IBM大中华区电信媒体事业群总经理,如今为心理谘商师兼企业教练的陈茂雄,便曾辅导企业主管,藉回忆解开人生枷锁。 一位上市公司总经理曾要求他为公司副总进行「教练」。该副总能力杰出,唯一缺点是,两个人谈好的方案,副总却常在执行时自行其是,让他错愕不解。 起初副总不承认自己有错,多次访谈后,他发现这位副总出身军人家庭,父亲非常严格,考试少一分就要打,子女回嘴更是大忌,于是养成他面对权威时,不赞成也不动声色,表面顺服,心里另有主张。 常陷入情绪记忆,易形成心结 「这不是『阳奉阴违』,这根本是不自觉的!」他指出,这位副总只是误将总经理当成另一个父亲,错误套用了面对父亲的「求生之道」。 陈茂雄解释,记忆可分成「情境记忆」和「情绪记忆」两种,该副总只记得后者(好可怕,闭嘴,别讨打!)却忘了前者(我的爸爸很严苛,但不是所有有权力的人都这样)。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反射性防卫,是职场误会与心结的主要来源。 父亲的严苛,对这位副总还有一个深远影响——「永远觉得自己/别人不够好」。例如他对部属紧迫盯人,老是「饭没煮熟,就要掀锅检查」,检查不满意就要骂人,推翻重来,弄得部属怎么样都不对,干脆坐等指示,这又让他更生气。 「他气部属偷懒、被动,却不明白毛病出在自己身上,」陈茂雄指出,这位副总在责骂部属时也气自己「为什么我这么无能,连干部都带不好?」结果伤人又伤身;虽然业绩好,但付出代价远超过表面数字。 自我觉察,是解脱第一步 他分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再怎么努力也不够」是很多成功者的内驱力,但,「优点用得太过分、太不知变通,就会变成缺点。」就像管理学大师葛史密斯(M. Goldsmith)在《Up学》一书所说,这类「坚强信念」有其局限,有时必须忍痛放弃。 成功者的驱动力各有不同,且往往不自觉。譬如童年贫穷的人,即使创业成功,赚得巨富,还是没有安全感;就像被恶狗追赶的人,即使把狗儿远远抛开,还是不由自主的往前跑。努力跑,造就他的成功,也成为痛苦的根源;要终止这种盲目奔跑,唯一方法是鼓起勇气,回头看! 「自我觉察,是通往解脱的第一步。」陈茂雄说,古希腊智者要人们「认识自己」(know thyself),透彻认识自己,才能把人生的选择权重新拿回来。 时光宝藏2 放下记恨手铐,重制回忆 如同电影《罗生门》,世上没有「客观记忆」,实验也证实,即使脑海里历历如绘的记忆,也可能是「假记忆」。因此,回忆不是办案,不必追究真相,尤其不要以「受害者」自居,让回忆成为怪罪别人的借口。 不要算总帐,重要是正面解读 「千万不要做『到底这是谁的错!』之类的算总帐回忆,」王浩威指出,外在事件不重要,重要是你如何诠释它,以及它对你心理产生的作用。 他以自己选读丙组经验为例,「我可以怨说我不想读医,都是被贫困逼的,然后一辈子不快乐;但我也可以说,读医,是我潜意识想证明自己可以把书读好,是我自己的选择。」 王浩威认为,人生中的任何关键转折,背后都有很多力量在促成,不能用单一解释去涵盖,尝试为自己人生找出第二种、第三种诠释版本,眼界和心境会越来越宽。 「面对回忆,人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正向积极,一种是负面。」台湾卡内基训练创办人、幼龙企管顾问公司主持黑幼龙也指出。 黑幼龙回忆念书时,有次在教室外被霸凌,却被老师一起惩处,「我根本没还手!」当时他愤怒,但后来逐渐释怀。「我可以选择记恨、报复,也可以选择理解、原谅,」他说,记恨是一只手铐,铐住对方也铐住自己,他选择放下,让自己自由。 时光宝藏3 「玫瑰追忆」,帮你召唤幸福 在那段低迷岁月中,一直鼓舞着黑幼龙的,是十岁时无意间听到老师向同事夸奖他的作文,「写得比六年级的哥哥还好!」这句话让他发愤读了许多文学作品,藉投稿度过惨淡的青春岁月。「我的一生就是在回应这句赞美。」年过七十的他,为此感恩至今。 一句赞美的话,能甜忆六十年 一句赞美的话,如同永恒的玫瑰,十岁时种在回忆里,至今盛开了六十年!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助理教授豪威尔(Ryan Howell)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以积极态度享受快乐记忆,他的生活满意度将高出许多。 为什么?因为这会带动所谓的「玫瑰追忆」(rosy retrospection),个人不用寻求外力,就能自己创造安慰与安全的来源,正如已故老牌演员莱文特(Oscar Levant)曾感叹:「幸福不是个人经历过的事,而是个人记得的事。」幸福的回忆,是最简单却又威力十足的心灵说客。 要唤起幸福回忆,需要锻鍊。陈俊钦记得,有位上班族一直没办法摆脱初中升学的梦魇,以及当时的挫折孤独感,因此向他求助。 陈俊钦要他细细回想当时情境,发现从放学到补习之间,他有两小时空档,会与一群死党一起去冰店,打闹嘻笑,享受四色冰的酸甜滋味,而且「那个头方方的老板人很好,总会多浇一点炼乳给我们加营养!」 当欢乐回忆浮现,这位上班族开始理解,「咦,原来我没有这么悲惨!」 「许多人喜欢抓着痛苦的记忆不放,还加油添醋的喂养它、放大它,」陈俊钦指出,一般人总是对生命中的「小人」恨恨不忘,却把对你好的「贵人」遗忘了。 在这个例子中,为何要具体回忆同伴笑声,剉冰滋味?这是有学问的。 「人类的抽象思维(象是『正直』、『勇敢』等带有理性判断的思维)储放在额叶中,但情绪中枢(掌管忧郁、害怕或快乐等情绪)则位于+原始脑中;原始脑和感觉脑(掌管嗅觉、味觉、听觉等)很接近,但和额叶却距离遥远,」他说明。 透过美好感觉,让心情变好 因此,不要劝朋友「高兴一点」、「想开一点」,因为人类的「意志」和「情绪」根本无法连线,再坚强的意志也无法「强迫」自己走出沮丧。要想让情绪变好,只能间接的,透过嗅觉、味觉、听觉,一步步接近情绪中枢,再透过美好感觉来带动情绪。 「回忆是一个人的幸福宝库,」陈俊钦指出,再坎坷的人,也有一段纯真快乐的时光,如果能回溯到快乐的原点,就可以抓住这个感觉,让它延伸扩大。 宝盒之钥 每天五分钟,练习感恩与宽恕 回忆的路曲折漫长,如果用错方法,让懊恼、悔恨或怨怒主宰你,回忆就成了钻牛角尖,越想越痛苦。要达到创造性回忆,「宽恕」和「感恩」正是指引的路标。 睡前写下值得感恩的五件事 「认知疗法」创始人贝克(A. T. Beck)认为,回忆不能只是一再的撕开伤口,重要的是要让疗愈发生。 「正向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M. Seligman)也指出,除非个人愿意解开心中的死结、自我疗愈,否则再多、再专业的外力协助都无法破除心障。「感恩」和「宽恕」是他提出的解方,后者尤其重要。 塞利格曼建议,每晚睡觉前练习「感恩」,挪出五分钟回想过去二十四小时美好的事情并写下来,然后写下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情,大、小事无妨。 勤练宽恕四步骤,改变自己 至于「宽恕」的练习,被《时代》杂志誉为「宽恕的先驱」的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恩莱特(Robert D. Enright)制作了一份「宽恕地图」,总共有四个步骤: 一、挖掘 你必须检视伤害,充分的感受这件事或这个人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二、决定 你必须思考宽恕「是什么」及「不是什么」,还有宽恕对你的意义。你可以写下你希望如何原谅这个人,以及可能用什么方式表达原谅。 三、理解 你必须试着理解对方伤害你的动机是什么?他当时有什么压力?以及他有哪些好处与坏处?试着看到你们之间有哪些共通的人性。你可能因此对这人感觉比较舒坦,而能开始宽恕。 四、深化 在此阶段,你可看出宽恕所带来的救赎意义,甚至把自己受伤和宽恕的过程运用在他人身上,对他人发挥同理心。你也可能会想到自己伤害过的人,而主动道歉。你会因为超越伤害的经验,而觉得生命更加丰富。 「宽恕,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选择,」恩莱特说,宽恕不是被动接受,或不生气,重点在「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快乐的人。用正确方式回忆,你的过去,将造就出更好的未来。 【延伸阅读】快来练习写下你的宽恕地图: 步骤1挖掘 1. 什么样的伤害? ex.被爸爸责骂未来一定是一事无成 2. 对我的影响? ex.气爸爸看不起我,又怕果真没出息,又愤怒又自卑 步骤2决定 1. 我为什么要宽恕? ex.我对这种痛苦感到厌倦,我想要停止 2. 要如何原谅? ex.真实的爸爸很顽固,但我会写信告诉自己,放下吧 步骤3理解 1. 对方动机是? ex.爸爸也在打骂下长大,那是他表达关心的唯一方法 2. 我们的关系? ex.我生病时爸爸很焦虑,他也想当个好爸爸 步骤4深化 1. 我也曾伤害谁? ex.我曾嘲笑同学穿得好土,也曾怒骂员工没脑 2. 我要如何补救? ex.打个电话,邀他们喝咖啡,并说声「对不起!」 整理:林静宜、李光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