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知中华文化 北魏佛像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3-04-10

感知中华文化

北魏佛像

    佛教是我国主要宗教之一,在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流行的佛教,不论是其宗教思想、经卷文书,还是佛像的造型、风格,都与它在印度产生时的原型有着不小的变化。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些东西流传到中国之后,有着深厚积淀和顽强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在它们的身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转载]感知中华文化.北魏佛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北魏佛像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历来有着不少不同的看法。其中,有关汉明帝求法的故事流传最广、最具体,因而最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个故事是说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夜梦神人,身上放光,在殿前飞绕而行。次日会集群臣,问这是何神?有通人傅奕回答:听说西方有号称为“佛”的得道者,能飞行虚空,身有日光,帝所梦见的必定就是佛了。于是汉明帝遣使西行,在大月氏抄回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佛教由是传入汉地。

    东汉时期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但由于时局动荡等原因,当时的佛像和佛经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白马寺也远非东汉时期的那个白马寺。我国佛教遗物有据可考的是在十六国时期,例如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268洞窟和275洞窟就是十六国时北凉的遗作。

                  云岗石窟第二十窟的云岗大佛

    北凉公元439年被北魏所灭亡,北魏开始接替北凉的佛教造像艺术。到534年灭亡时,北魏在中国境内开凿的佛像之多、艺术造诣之深,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中国“三大石窟”即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还有甘肃的敦煌石窟都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宝库,其中云冈石窟就是北魏开国帝王拓跋珪击败后燕太子慕容宝于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开始兴建的。从北魏和平年间(460——465年)昙曜和尚主持动工,到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时的近四十年间,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室贵族修功德、做佛事的场所,前后共动用了四万余人,在大同西郊武周山北崖修建了东西绵延一公里的45个洞窟,大小佛龛252个,石雕造像5.1万余尊。形成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

    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北魏政权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把同样是外来文化艺术的佛教定为正统宗教大力提倡、建寺译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龙门石窟的修建。

[转载]感知中华文化.北魏佛像

         龙门石窟的最大佛像——卢舍那大佛 

    现在的龙门石窟,坐落在洛阳南郊的伊阙山两侧的悬崖峭壁上。南北也是长达一公里,两壁现存佛塔40多座,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造像达10万余尊。其中北魏开凿的石窟占30%,唐代石窟约占60%,其它时代的窟龛约占10%。龙门石窟修建的时间较长,后来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都是渊源于北魏的开凿,才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下来。我们现在去龙门石窟参观,最为抢眼的那尊卢舍那大佛会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但有多少人能够知道:如果没有北魏孝文帝的肇始,历史还会给我们留下这一份精美而无比宝贵的佛教艺术遗产吗?

[转载]感知中华文化.北魏佛像

                      宾阳洞中的佛造像

    宾阳洞是龙门石窟中最为著名的洞窟之一。建造于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00——523年),前后历时24年才完工,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石窟,也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孝昭皇太后做功德所造的洞窟之一。,其富丽堂皇的程度为龙门众多石窟之冠。包括南洞、中洞和北洞,内有11尊大佛,特别是其中的主佛释迦牟尼被称为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佛像的衣饰已由北魏早期的袒露的右肩式和通肩式变为中原地区的褒衣博带式样。这显然是受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后汉风渐浓的影响,而这些文化的演变也反映在石雕艺术上:洞内的佛和菩萨都体态修长,身材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清像”的典型形象。

[转载]感知中华文化.北魏佛像

            现在美国博物馆的龙门石窟浮雕《帝后礼佛图》

    宾阳洞内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和《太后礼佛图》,浮雕画面上分别以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呼后拥,形成盛大的礼佛行列。这两幅浮雕构图精美、雕刻技艺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同时因为反映了当时帝王的生活场面,考古价值也极高。可惜的是,这两幅大型浮雕都被外国人指使盗凿后流落海外,现分别被收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馆。令宾阳洞看上去因失掉其中精彩的灵魂而留下无穷的遗憾。

    在敦煌莫高窟里,北凉、北魏时期的佛像也因独具特色的精美而珍贵无比。与后来隋代、唐代、五代和北宋等时期众多的佛造像相比,显然因其稀有性、明显的时代特点和高超而又成熟的造像艺术而独居敦煌莫高窟的佛造像领军地位。

[转载]感知中华文化.北魏佛像

            莫高窟275窟中的交脚菩萨

    第275窟的“交脚菩萨”历来最为研究者和观赏者所称道。这尊菩萨身高3.34米,两侧各塑一狮子,象征菩萨的坐骑。菩萨头戴化佛冠,上身半裸,下身束裙,身着臂钏胸饰。面相方圆温和,胸腹部无起伏,两腿无粗细变化,整体上给人以古朴温润的感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菩萨下身的裙子紧缚住双腿,以贴泥条的方法塑出了衣纹线,并在这种凸起的衣纹线上施以阴刻手法,留下清晰的刻痕,令衣裙的立体感更鲜明了。考古学上认为:这种于突起的衣纹线上施以阴刻线的手法见于公元四五世纪的犍陀罗雕刻。在我国北朝时期石窟中,这类呈交脚坐式、戴三面宝冠、手持净瓶的菩萨为西域传来的造像样式。而在文学、绘画史上,这种紧缚身形的衣纹服饰称作“曹衣出水”,与稍后于此时期的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见徐悲鸿博物馆所藏“八十七神仙卷”)形成了鲜明的继承和对比关系。

 

[转载]感知中华文化.北魏佛像

           龙兴寺遗址窖藏的北魏菩萨雕像

    1996年11月,《中国文物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都报道了山东青州发现了大型佛教造像窖藏的消息。包括北魏、北齐等时期佛造像在内的四百多尊古代佛像重见了天日。这一发现使得青州博物馆的佛造像藏品独步海内外,青州博物馆的这些造像自1997年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美国、德国、瑞士、日本、英国等地展出,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兴趣。由于这些唐代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造像数量之多、雕刻技法之精、贴金彩绘保存之好和造像时间跨度之长,而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这些龙兴寺佛教造像中最为精美的,无疑又是以北魏、北齐时期造像为代表的南北朝时期的佛像。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尊这些精美绝伦的佛造像:

[转载]感知中华文化.北魏佛像

          青州博物馆藏北魏贴金彩绘三尊佛像

[转载]感知中华文化.北魏佛像

                     青州博物馆藏北魏菩萨造像

[转载]感知中华文化.北魏佛像

              青州博物馆藏北魏贴金彩绘石雕三尊佛像

    微笑是北魏佛造像的一个典型特征,佛的笑是深邃的,于宁静中透出百般的慈爱。菩萨的笑是亲切的,平静中带有种种的关爱和人性美。与后来的佛像相比,正是因为北魏时期的佛像除了宗教的圣洁之外还具备了这种当时社会人性化的美,所以,她更贴近现实社会,更容易博得大众的亲近感,因而更具有了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为历代佛教徒和佛教艺术研究者所仰慕。

 转自逗号 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