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张民宅简介民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民宅建筑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北方的大院建筑气势威严、高大华 贵、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北方主要古城与民宅草原上的房屋 呼伦贝尔草原锡尼河畔的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现在大部分已经定居生活了,但是还有一些零散的半定居的“泥包”。“泥包”建 筑外型很像蒙古毡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习惯于流动的蒙古族更多的还是使用传统的蒙古毡包。鲜族古居陕 北窑洞简介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至今,窑洞仍是人 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 渐形成聚落。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生活。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以靠山窑为最 典型。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 院落,成为靠崖窑院。天津石家大院石家大院坐落在千年古镇杨柳青镇中心,被誉为“华北第一宅”。从清朝中叶到民初,其财力号称津 西首富,名列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家大院的长廊回廊大约800米,垂花迎门是宫廷传统结构中的绝学,显示着其豪华高贵。三道垂花门的门楼都是 精雕细刻,门柱石鼓上的“八骏图”和“丹凤朝阳”,耗银500两。直到1923年石家迁走,前后累计建设近50年,才建成一座占地6000 多平米、院落15进、房屋278间的大型宅邸。北方古城与民宅徐绿梅齐荷花旅行社0604 天津石家大院陕西窑洞陕西当家村 鲜族古居蒙古包 山西平遥古城山西乔家大院北京四合 院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 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四合院是由四面房屋或围墙圈成。 里面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 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下一页下一页乔家大院它位于祁县的乔家堡村乔家大院的建筑装饰到处浸透着治家之道。乔家大 院实际上是一座城堡,它其实是在一个方形的城堡,中间有一条巷道,巷道的一头是大门,对准大门的另一头是祠堂。巷道的左右各有3个大门,共 有6个院落,每个院落中又是两三进的小院,院子左右两侧还有侧院,房屋共计313间,这样一个复杂的平面,组成了一个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 下一张下一张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平遥称古陶地,是帝尧的 封地。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也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平遥 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 的完整画卷。下一张下一张中国东北部图门江以西的延边是朝鲜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这个地区于1952年成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边山清水秀,长白山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山间河溪密布,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河谷盆地。江河冲击的小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一 座座朝鲜族人居住的小村落散布在绿树丛中。下一页陕西党家村党家村明清住宅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古村寨,已有660 余年历史。村里全是青砖灰瓦的大房子,有门楼,脊兽,雕刻精美的门墩、柱础和墀头。党家村的民居建筑坚固,木框架结构,一砖到顶,保存完整,现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下一页下一张陕西窑洞下一页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