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

 小申书院 2013-04-10

【教改前言】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

          沈大安

一、 什么是略读。
    1.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
    略读,就是范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李德成主编《阅读词典》)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课程目标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
    2.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在信息社会里,很多场合需要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所以略读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略读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这里讨论的是基于教科书的略读教学。
    3.教师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的原因:由于我们文本本身的文质兼美,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由于我们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由于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容易忽略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个主要目标。
    4.当今的阅读教学实际呈现出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和人文精神取向。阅读教学应当突出阅读能力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
    5.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二、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
    1.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你的印象特别深?
    
(1)把握大意。把握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维(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
    把握大意可以从填空开始,抓住要点,逐步从讲得比较具体到比较简练。
   ( 2)交流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感受。
   ( 3)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内容,也可以赏读表达方法。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按此步骤进行,可以结合课文特点,学生情况而定。
    2.不做什么?
    (1)生字认识就行,词义大致理解即可,不必细究。
    (关于此点,大安老师说是完全可以确定的,此话出自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之口);
    (2)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关于此点,大安老师介绍说是有争议的,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但是,他还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有感情朗读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并不常用;2、朗读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要无限制地放大了它的作用);
    (3)一般不做模仿写作的练习(这里的模仿写作区别于一般的写感受和体会,主要是指结构、篇章、写作手法等方面模仿)
    三、略读教学有哪些程序?
    1.略读课文中的三读: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
    2.充分利用略读课文之前的连接语,明确略读的重点。
    略读教学模式举例:
    常规模式一:《槐乡的孩子》
    a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b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c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常规模式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a魏格纳发现了什么?
    b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c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忠告】略读课文教学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又要避免模式化。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做到:常中有变,让略读课文教学也富有情趣。
    四、略读课文教学可做哪些练习?
    练习举例
    《妈妈的账单》:让我们也来自己的妈妈写下一张账单。
    《刷子李》:曹小三当学徒的头一天,对师父的看法有什么变化?你能用图形和文字表示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吗?
    《乌塔》:一个14岁的女孩,独自一个游欧洲,你赞成她的做法吗?我们开个辩论会吧!
    正方:乌塔独立生活能力强,值得我们学习。反方:乌塔的做法太冒险,我们不能学她。
怎样练习:
    1.写下大意,写下感受,写下自己对内容或者语言的看法;
    2.选择、判断、填空和回答问题,都是可用的题型;
    3.扩展阅读,提升能力。限定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类似文章,提取主要信息。如台湾的群文阅读,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做法。例:《刷子李》群文阅读,《泥人张》《张大力》《苏七块》《大回》等篇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