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本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7岁丧母,从小受外祖父影响,很早便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年轻时曾加入拿破仑军队,先后随拿破仑南征北战。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扫地出门,在意大利旅居7年,开始从事写作,完成《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等。1822年,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这些文章在他死后集成《英国通讯集》。1823—1825年,发表文艺论文《拉辛和莎士比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此后创作了一系列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红与白》、《巴马修道院》,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 经典名著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杰作,对19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作者司汤达曾说:“这部小说并非小说……,而是认认真真地描写19世纪初30年代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1830年《红与黑》的发表,确立了司汤达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红”与“黑”小说原名《于连》.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对其形象分析, 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 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 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1830年5月,在校印期间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但对红与黑的含义,解释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红”指拿破仑时代的军装,“黑”指神父的教服;有人认为“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指卑鄙、可耻的复辟王朝统治时代;有人认为“红”象征于连炽热的心灵和他那像一团火一样旺盛的精力,“黑”象征复辟王朝的黑暗、伪善。“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红”与“黑”到底象征什么,还是让读者读完小说后去揣摩、理解吧! -----百度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