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房山水峪村:深山中的明清古村落

 昵称535749 2013-04-10

北京房山水峪村:深山中的明清古村落  

2013-04-08 11:47:45

北京房山水峪村:深山中的明清古村落 - 长寻堂主 - 长寻堂主
     京城三月,春寒料峭!

    受影友邀请,去北京房山水峪村寻古。我看到了始建于康熙年间的民间老房子。刹那间,我被震惊了:那些稀松斑驳的建筑墙体,尽管它历经几百年风雨的侵蚀、烟熏火燎,但依然能够看出往昔的气势。

   老房子是有生命的。

   在这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农家人,在这里感受那些越来越远的历史……

   它们尽管默默无语,却是一个时代的灵魂。

 

水峪村是房山地区一个很古老的村落,位于北京房山区的南窖乡,村子呈八卦形排列,依山而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据说祖上都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而来

 

古民居建筑群位于该村东西两侧的山坡上,依山而建,呈八卦形排列,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两侧共分布有100余套、600余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

 

 

 

 

 水峪村古宅最具代表性的是杨家大院。这个院子就是杨玉堂父子靠着经营八座煤窑发家后建筑的。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四进四出;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至今,院内还分别住着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逢游客到此寻访,他们都会热情地讲上几段有关老宅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如今的院子住着杨玉堂的侄子杨万选,92岁的杨万选和96岁的王丽珍夫妇,他们相濡以沫81年。四世同堂。居住在杨家大院前院。92岁的杨大爷还能自理,96岁的王奶奶已经卧床不起。山里人长寿。这位老人很沉默寡言,也少有表情。

 

回村探亲的人们

 

 

古宅之外,水峪村还有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28盘石碾,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幡表演。水峪村共收集、修复、安装石碾128盘,大都是道光、光绪年间所造,时至今日仍全部可用。水峪村古时曾是山西入京商道的节点,这些石碾正无声地记录着当时生产、贸易的繁华。如今这128盘石碾已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证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成为水峪村的又一看点。

 

 

 

 

 

 

 

  

 

 

 

 

 

 

 

 

 

 

 

  住人的房子都张贴着对联,连门神也要承担财神爷的职责了:马上发,路路发

 

 曾经的农村大食堂。

 

 

护山的村民享受和煦的阳光。 

 

 

 

 

 石板上的绘画

 

 

 

 

 

 

 时间,就此永恒。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老屋里,1991年的美人挂历

 

 

 

 打扫卫生的村民,每个月400元的收入 。

  

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还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女子中幡表演队的表现绝对不逊色。

 

古村落中的山民善良、质朴、勤劳、互助,似乎让我们感到有一种原始部落的遗风,他们依然过着靠山吃山的慢节奏生活。

 

2012年7月的大水使得房山成为北京的重灾区,水峪的古建筑虽经受住了大自然的侵袭,但政府为确保人民的安全,做出了几年内全部迁出村民的举措。现在这里居住的很多老人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年纪,他们也许就是水峪最后的守望者。

 

 

村里剩下的是少数走不动也不想走的八九十岁的空巢老人,他们的子女都已经到城市里去打工和居住了。

这位年届九十岁的老奶奶望着眼前斑驳破乱的房屋,喃喃自语:孩子们都走了,没有人愿意留下了。

 

一对残疾人夫妇(男人盲眼,女人弱智)互相配合打制煤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