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生產優良的25公斤保育豬(中) (二)餵飼之改善 1. 仔豬應供給教槽料嗎? 長期以來我們均提供哺乳期仔豬教槽料,其最早之目的在教道仔豬吃飼料,使得仔豬不致在3~4週齡時,因為母乳不足夠供他們所需而影響增重及抵抗環境緊迫之能力,這可由圖5看出母豬產乳量雖然到分娩後三、四週仍相當高,但已不能滿足小豬所需之量,因此有必要由仔豬出生後第7~10天開始供應仔豬教槽料。看起來這是很正常的事,問題出在早年仔豬五週後離乳,仔豬哺乳四週後由於乳汁愈來愈不夠吃,所以不得不增加吃教槽料之量,如此離乳時仔豬能適應飼料不致於有下痢的問題,目前仔豬大多在四週齡離乳,很多仔豬在四週齡時攝取教槽料之量相當少,因此導致離乳後小豬容易下痢,表6顯示,仔豬由七天起給予教槽料,如果小豬吃得很多,離乳後下痢之機會少;如果只讓小豬吃三天之教槽料,亦即離乳前只吃少量之教槽料,則導致小豬離乳後幾乎全部下痢;又如果小豬離乳前完全不吃教槽料,也有一些小豬下痢。表6中最主要在說明離乳前仔豬吃得"夠多"的飼料對減少離乳後下痢有相當大之幫助,"夠多"之意思在English(1980)之報告中指出,離乳前小豬共可吃到600克飼料是為夠多。仔豬真的能吃得下那麼多教槽料嗎?由圖6中可看出出生2~3天就離乳之小豬,在日齡5~6天後,攝食量顯著的高過吃母奶的小豬,可證明小豬有能力吃較多飼料,只是牠願不願意吃的問題。為什麼離乳前吃飼料多、少或不吃有上述的影響呢?這是因為飼料中物質造成免疫的問題,有關飼料中抗原和免疫的問題將於後節敘述。由於教槽料吃得再多,就總營養份比例而言,還是比由母豬乳汁中獲得的營養份少,因此教槽料對三週齡離乳仔豬體重影響並不大。 表6. 離乳前餵或不餵教槽料對仔豬離乳後下痢發生率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看出教槽料如果要給仔豬,一定要讓牠吃得夠多,因為唯有如此才可減少仔豬離乳後下痢問題,如何讓3~4週齡離乳仔豬多吃教槽料呢?這是一個至今未能解答之問題。以下是筆者個人之建議: (1)遵守母豬分娩前少餵,而分娩兩天後任食或多餵之方法,如此可使哺乳仔豬增重加重,哺乳仔豬增重加速後母乳量勢必不夠,母乳量不夠時仔豬自然多吃教槽料。 (2)增加教槽料之適口性。這一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很多試驗均希望改善適口性,但至今除了添加乳製品外尚未有特別成功之例子。 (3)利用條件反射之原理,少量多餐或可以達到刺激仔豬多吃飼料。 2. 降低教槽料黃豆之使用量 大豬攝取加熱處理過之黃豆無特別之問題,但教槽科和保育料在使用黃豆時應注意。眾所皆知黃豆中有胰蛋白抑制因子,在豬腸道中會引起下痢問題,黃豆經加溫將油經由溶劑法抽去後,對大豬之影響已很少,但在仔豬中仍應注意。 Kilshaw和Sissons(1979)報告中指出,利用蒸煮法加溫到100℃還不能將黃豆中之主要之球蛋白抗原除去,至少需要145℃才能達到效果,但是加到如此高溫蛋白質分子聚合作用,以致消化率大減。一般目前最佳之處理是在65─70%之乙醇中抽出油脂,可以減少抗體之活性,經過如此處理之黃豆粉如果餵2日齡之離乳小豬會導致非常高之下痢和死亡率,如果將飼料中黃豆粉所佔蛋白質含量由70%降到35%,則死亡率和下痢可減少。一般離乳仔豬大量攝取黃豆粉後約五天左右會有嚴重反應。 並不是說教槽料中應該把黃豆粉完全去除,而是在更好的方式發展出來前,教槽料中仍應有黃豆粉,最好能讓仔豬在離乳前多吃些教槽料,如此就不致於在離乳緊迫下又發生黃豆過敏的嚴重下痢。一般推薦此時黃豆粉(含全脂黃豆)用量以不超過18─20%為佳。 3. 脫脂奶粉功用及品質 為什麼仔豬攝取脫脂奶粉之教槽料較不易下痢呢?Depiez等(1986)指出,母奶有反擊大腸桿菌之功效,而母奶中抗體可以防止微生物附著在腸壁體上,如此可防止微生物所分泌之毒素刺激到腸壁,而乳制品常有乳酸桿菌伴隨著,乳酸菌會和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競爭,同時可分泌液及殺菌物質,如此可保持有害菌不易繁殖,因此動物不易下痢。Roy(1984)指出,當脫脂奶粉過度加熱後,以上這種效益就會被破壞,當脫脂奶粉在噴霧乾燥成圓筒(或皮膜)或乾燥時,如果溫度過高均可導致脫脂奶粉品質低下。 4. 限食 剛離乳仔豬限食較任食餵飼得到下痢之機會較少,除了抗體因素外,攝食量小可使得胃腸道重新調整活動之情形可減低(Ruckelusch and Breno 1976),亦可使得食物不致堆積在腸道內,也不致於破壞腸道之正常分泌。28天離乳仔豬之限食約為每隻小豬0.08公斤之飼料,亦即20頭小豬一群時供給1.6公斤飼料,此時飼料槽空間愈多愈好,四到五天後可以恢復到完全任食的狀況。飼槽空間大之目的是讓每一隻小豬均可得到食物,同時不會有小豬佔了飼槽吃得太多而道致下痢。 5. 飼料濃度飼料中含小量粗纖維量有減少仔豬下痢之情形 因為粗纖維可使仔豬有飽食感,因此不致吃得太多飼料,粗纖維在大腸中會發酵產生揮發性脂肪酸,可改變水分之吸收,同時粗纖維之吸水量大可使糞便較結實。飼料中含脂肪愈高,通過腸道之速度愈高,飼料中蛋白質量愈低通過腸道之速度愈快(Rerat等1976)。Hunt(1980)建議飼料中能量濃度愈高通過腸道之速度愈慢。Armstrong和Cline(1971)發現蛋白質濃度愈高,腸道中含水分量愈高。有關以上確切之原因尚不十分瞭解,但可以瞭解到為什麼現場常發生一些不明原因之軟便現象,可以由這些因素去分析。 6. 餵飼頻率 小豬餵的次數愈多,下痢的機會愈小,Lerce(1983)指出,如果以人工接種大腸桿菌和輪狀病毒以每一小時餵一次,每天餵24次之小豬和每天餵3次的豬,發現每天餵24次之豬較少下痢,這可能與胃腸之酸度有關。 7. 脂肪 一般而言,在腸道內較易吸收之脂肪酸為短鏈之飽和脂肪酸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Lawrence and Maxwell 1983)。一般而言,豬油、牛油(Butter fat)、椰子油餵豬效果最佳,而玉米和黃豆油之效果亦可,但牛脂(Tallow)則最差。根據試驗結果及上項在腸道中易被吸收之原理下此結論,為什麼短鏈飽和脂肪酸易消化呢?因為它易附著在乳糜和有助於飽和脂肪酸乳化之形成。Stahly(1984)建議最好是以植物油和動物油混合較單純動物油餵小豬為佳。 8. 濕餵 仔豬離乳後如何使他吃得多是保育豬飼養管理上的重大問題。仔豬離乳後吃得多的其腸道中的絨毛長度顯著的較長,離乳後絨毛長的仔豬其增重明顯的較絨毛短的為佳,濕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般而言,離乳仔豬濕餵比乾餵要增重(表7),飼料利用效率上和健康上都有相當大之幫助,其理由並不十分清楚,但對離乳仔豬而言,牠不必學著一邊吃料一邊喝水,可能對攝取食物酵素活性、消化、營養份吸收和腸道正常微生物生長均有助益,至少在Muylle和Oyaert(1987)資料中可看出濕餵的豬其腸道絨毛之長度在離乳後均相當正常(表8)。 表7、仔豬乾餵和濕餵與平均小腸道絨毛高度(μm)之關係
表8. 仔豬在乾餵和濕餵下攝食和增重速度之比較
9. 仔豬料中加酸 由於這一項前面已討論過,因此不在本文中詳述,僅將其優點列出: (1)酸可致活胃蛋白原成為胃蛋白。 (2)加速胃蛋白之作用。 (3)食糜到腸道時其pH值不會偏高、當pH偏低腸道環境不適合大腸桿菌和沙門氏桿菌生存,因此仔豬不易下痢。 應注意事項 (1)飼料中不可有過多的鈣。 (2)飼料中除了乳產品外蛋白質不可太高。 以上兩項均可導致酸之效果減低。 10. 仔豬飼料中添加酵素或生菌製劑 目前使用這兩類產品之有效性一直未能完全證實,相信未來之改善可使此二產品日漸發揮其功效。 11. 香料 玉米、黃豆粉為主之飼料配方中,香料至目前為止尚未能確實有其特殊之效果。 (待續) 飼料營養雜誌(p.44~52)─夏良宙、九七年九期 |
|
来自: LM0318 > 《437.畜牧 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