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开启新阶段苏绣艺术创新中心挂牌国家级保护研究基地 苏报讯(记者 陈秀雅)昨天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在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迈向研究性保护的新阶段。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是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品种之一。在沈寿、杨守玉等前辈刺绣艺术家创新的基础上,任嘒娴大师的徒弟、今年67岁的张美芳,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坚持“思维大于技艺”,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开发,推动苏绣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纵深发展。 在挂牌活动中,市非遗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龚平介绍,通过推动“非遗”保护,苏州现已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数量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目前,苏州已全面完成非遗普查并建立了四级名录保护体系,除6项世界级“非遗”外,苏州还有24项国家级、64项省级、94项市级和336项县级“非遗”,这些项目涉及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多个领域。此外,苏州还初步形成了三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资助机制,现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省级76人、市级225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被列入今年的立法项目,其草案即将进入人大常委会的审议阶段。 另据了解,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除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外,还有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禹州市苗家钧窑有限公司和福建省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三家入列。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周向群出席挂牌仪式。 相关链接 张美芳与《敦煌藻井》 最近,正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当代苏州刺绣精品展上,高级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张美芳创作的一幅以元代刺绣手法“打籽绣”为主导的苏绣作品《敦煌藻井》引起轰动。 “打籽绣”一般起点缀之用,如花蕊、鸡冠、鹤顶红部位。张美芳在《敦煌藻井》中创新性地全部运用“打籽绣”,以“籽”为单位,以多种色线穿一孔,“以点连线”,以纹样连图案,色泽丰富多彩,纹样连续不断。经初步点数测算,整幅绣面共由30多万个籽组成。目前,《敦煌藻井》 已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