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文襄:将门之后的雕刻人生—文化—玉溪新闻网

 七里山人 2013-04-11
王文襄:将门之后的雕刻人生

http://www. 2012-10-23 11:02:17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手握刻刀,成就王文襄老人的雕刻人生。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何燕  文/图)王文襄出身书香世家,父亲王朝绪曾是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将级军官。1958年,他从玉溪一中毕业后,因故不能继续深造,转而寄情雕刻以求忘却心中痛楚。没想到,这倒把他逼成了雕刻家。

  今年77岁的王文襄,从事雕刻40多年,精通木雕、石雕、瓷雕,尤以书法石刻见长。2005年,他经人举荐,为安宁市整治螳螂川河工程落成刻纪念碑,当地书法家和干部群众赞誉他为云南书法石刻“第一刀”。2011年,他被评为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

  高中毕业后,王文襄回到家乡,刻章谋生,母子俩艰难度日。他自小研习书法,雕刻的技艺与书法的功底一相遇便具有了神采,声名日渐远扬。

  2006年,王文襄承担了玉溪大河石刻文化工程,历时半年多,完成书法石刻23幅、篆刻印章2方、戏曲脸谱1幅。书法内容为古今名人赞扬玉溪大河山林田园美景的诗句,书体则包括行、草、隶、篆、甲骨文、魏碑、汉简,或苍劲古朴,或豪放俊美。

  2007年,王文襄搬至九龙池公园,在清幽的环境中潜心创作。半年之后,老伴走了,只剩他一人清寂度日。虽然子女常来探望,爱好书法的朋友们也常过来玩,他还是难免陷入孤独。今年9月,受石屏县委、政府之邀,王文襄为云南第一个状元袁嘉谷刻碑。此前,他在昆明长水机场雕刻,每天工作不少于10个小时,如此持续了两个月。他已须发花白、清瘦如柴,本该是安然养老的时候,但他始终喜欢清静,喜欢寄情雕刻。同时,因为后继无人,他也想在有生之年多留些作品在世间。于是,他的整个晚年,都倾力于雕刻上。

  王文襄老人穷尽一生,雕刻着所有的光阴。人至晚年,雕刻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性情。2008年,王文襄创作微雕石刻《孙髯翁像含大观楼长联》,整个肖像长20厘米、宽不到10厘米,肖像上孙髯翁衣服上的线条全是用笔触细如发丝、长宽只有两三毫米的超小号字体镌刻,180字的长联,在人物飘然的衣襟上字字清晰,但只能用放大镜才能看到……老人的视力很好,戴着老花镜就可以工作,只是如今因为手抖,不能再创作这样的微雕了。

  王文襄老人性情似莲花,独爱清静,习惯了独处,不喜喧哗之地,有时会去公园里走走。几十年来,他的雕刻作品达几千件,让无数上好的书法作品以雕刻的形式得以长存。雕刻技艺需要较强的书法功底,他目前还未能找到传人,只好努力多雕刻。他说:“只要我还能活动,就要多留点书法雕刻在世上。”

  编辑:刘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