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清铭散文5篇(《半瓶阳光》等)

 率我真 2013-04-11

王清铭散文5篇(《半瓶阳光》等)

半瓶阳光

/王清铭

这是春天一个明媚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下眨着眼珠,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屋前的空地上,小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瞳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

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

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

能!她手指不远的地方,那里放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柔和的光芒。

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

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我望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阳光。

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了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太阳渐渐落山,阳光越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太阳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

太阳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

不!太阳是灭了。女儿很倔强,太阳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毕加索也强调终生向儿童学习。成年人注重的是实用价值,孩子青睐的是精神价值,他们的世界是诗歌一般美好的,如阳光,如流水,如花开的声音。

生活磨钝了成年人的诗意感受,他们看不见阳光,只看见阳光下的阴影和阳光里的飘舞的尘埃。横流的物欲又使清澈诗意的河流沉渣泛起,我们的心灵也不再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了。生活用功利和实用的黑布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一位诗人写道:在上帝眼里,我们都是盲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主张人们应该有双重视角:一为成年人成熟的眼光,一为儿童天真的、非理性的、超功利的目光。

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需要童心和一副儿童的眼瞳。黑夜给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用来寻找流失的诗意。

原载于《读者》(原创版)20066

 

阳光的形状和声音

/王清铭

 

【点睛】梵高在生活的黑暗中,画了激情迸射、阳光燃烧的《向日葵》;尼采把自己升起,成空中的一轮太阳;巴尔蒙特说,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 阳光是美,是纯,是真,是温馨,是柔情,是超脱,是空灵……

 

附近的福利院有一位盲人,冬日晒太阳时,总要仰起头来,一动不动地凝视天空。多年来,都是这样。有一次,我非常好奇地问他:你在瞧什么?

我在看阳光!他脸上的皱纹拉直又弯曲了,笑容就在拉直和弯曲之间,浮上他的脸面,我看见一种平时不容易看到的光泽,在荡漾。

他多少岁了?不知道。只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他已经很老了;当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已经变老了,他还是那个老样子。

前不久,这个老盲人去世了,送丧的人逶迤一路。我刚好路过,听到福利院老人乐队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似水的乐声将我的心溅湿了。

路人告诉我,老人先前最喜欢的阿炳的这首乐曲。我突然想到:他和阿炳都是盲人,阿炳在音乐中看到了在湖水中流淌的月光,他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中大概也仰望到阳光的形状吧?

没有人知道老人的生平,福利院的人只知道他整天笑呵呵,虽然因为盲和年老,生活不方便,但经常帮助身边的人。刚进福利院的院民,心绪一般都很低落,但几天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老人使他们快活起来。身边的人说,他像一团可以燃烧的阳光。

阳光?难道就是老人仰望到的阳光在他身上流淌、闪射?

我想到苏轼的《日喻》。文章通过“盲人识日”的比喻讽刺论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见解来解释它,或者没有见过而只是猜想它。盲人从未见过太阳,他扣盘而得其声,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钟、烛和籥都未能正确认识太阳,但我认为,这并未妨碍盲人对太阳的诗意认识。在他的心目中,太阳有钟一般的形状,有蜡烛一般的温暖,和籥一般悠扬的旋律。

人生不是科学研究,唐代的诗人李贺就说太阳可以发出玻璃一样的声音:羲和敲日玻璃声。认识了太阳射线、黑洞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但对生命的体验不一定有多大的益处。同样,人生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我们根本就无须去像认识太阳一样追本溯源。难道非得像哲学家一样追问,然后得出“人生的意义就是无意义“的结论吗?

人不同,太阳就有多种的形状,人生也有各种的意义。在人生方面,我们不能臆断盲人对阳光的认识不是接近太阳的本质。

在《阳光的形状》中,我这样写过:阳光沿根梢和叶脉往上长,就是枝繁叶茂的树了;给庄稼灌浆,阳光就是颗粒饱满的穗了。大地上蓬勃生长的一切,都受到阳光的哺育,是阳光具体的形状。那些能够放射光和热的,比如思想,本身就是无处不在的阳光。

第欧根尼在两千多年前对亚历山大大帝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不愤怒,反而羡慕说:如果我不是帝王,我就要做第欧根尼。在第欧根尼的心中,阳光到底是一种什么形状?

俄国诗人巴尔蒙特写过这样的诗句: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人生或许像哲学家所说的本来就没有意义,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去寻找意义呢?阳光本来也是没有形状,叶子的生长、花朵的绽放不就是阳光的形状?为什么不能像叶子、花朵那样去拥有自己的阳光呢?

福利院前的石板上有很多青苔,一到春天就绿油油的。每次路过的时候看到青苔,我自然就想起那位仰望阳光的盲老人。我知道,在他的心中,太阳肯定有缤纷的形状、悦耳的声音和和煦的温度的。

这个我们普通人认为是生长在阴影中的老人,用他的仰望告诉我:阴影越浓重,阳光就越灿烂。

原载于《小品文选刊》200517

 

按时看日出

/王清铭

 

【点睛】繁忙的工作并没有熄灭法国作家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的热情。日出是什么?是现代人所匮乏的诗意,纯净的阳光给人的是一次清澈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的内心体验。那些久违的梦想、诗情、青春重新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看日出了。小时候在老家的门前看过,太阳如蛋黄,在山尖上叩破,流出一地的晨曦;现在所见的太阳光线不再有蛋黄的新鲜,仿佛火太旺炒得焦黄,总觉得有一股难闻的焦糊味道。后来才明白,城市里的太阳光里混杂了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

以前看过海上日出。浓如血浆般的太阳从海上挣脱,海面上波澜起伏,仿佛阵痛。太阳是大海分娩的一个崭新的婴儿,给人的感受不是痛苦,而是欣悦。此刻的大海是寂静的,一切都是发亮的了,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现在城市里多的是车辆的喇叭声、市廛的叫卖声和各种将早晨的宁静撕裂的声响,城市的高楼大厦挤占了地平线的位置,腾起的灰尘让阳光仿佛一位进城打工的农人,衣裳褴褛。

阳光不是金币,即使撒了一地,也没有人去捡拾。况且现代人都太忙,忙着裹挟在车流、人流和物欲之中,有几个人会静心来,让阳光温暖自己的心灵呢? 

唐代有个诗人李贺写日出:羲和敲日玻璃声。现在人再没有浪漫的想象了,仅存的神话传说大概只剩下赵公元帅的身影;即使有闲心去敲击太阳,落下来的也只会是一地琐碎的鸡毛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看到日出:我们常常忘掉,太阳照在我们耕过的田地和照在草原与森林上是一样的。我们接受他的光和热,同时,也接受了他的信任和大度。我看见阳光像透过湖水一样照射进他单纯的心灵,然后融进他的血液,给予他纯净和大度。

无可否认,我们都是大地上的植物,扎根于大地,接受阳光的哺育,向上茁壮生长,在天空中开花结果。生命离开了阳光,会如阴雨天气中的石头,潮湿发霉。但我们现在是城市里的盆景,失去了广阔的土地,也缺乏阳光的照耀,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逐渐枯萎,凋谢。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谁剥夺了我们生命中的诗意,让我们如折断翅膀的飞鸟?城市里也有阳光,但被高楼切割过的,被各种欲望涂抹过,仿佛受污染过的水。

有多少年没有被太阳光线激动了。一位散文家感慨地说: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是不是从我们失去日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老去了?看看街上匆忙的人群,枯干的表情,僵硬的姿势,未老先衰的样子着实让人感慨。

我想起福楼拜。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他工作到深夜仍坚持按时看日出。日出是什么?是现代人所匮乏的诗意,纯净的阳光给人的是一次清澈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的内心体验:在辉煌的日出中,我们被阳光镀亮。早晨的宁静最适合我们回归内心,凝视太阳,我们仿佛是打量自己。那些久违的梦想、诗情、青春重新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

还记得在清晨的太阳中我们摇臂呐喊的冲动吗?我们健步前行,真想用我们的头去撞响太阳!曾经的我们都想像太阳,高高挂在自己的天空啊。

按时看日出,多么美妙的想法。再忙在累也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天都有一次辉煌的日出。伦敦汤普森急救中心的墙壁上有一句箴言:你的身躯再庞大,但你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也许现代人都患病了,欲望太多,生活太复杂。要知道,再宏伟的交响乐也需写在五线谱上,生命的原色犹如太阳一样,只有赤橙红绿青蓝紫七种色彩。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轮太阳啊。

按时看日出,这是对生命的尊严许诺。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现在我在暗夜想象着黎明,在稿纸上涂抹阳光的形状,明天一定早起,去看看日出。

原载于《思维与智慧》杂志200933

 

小巷里的阳光

/王清铭

 

【点睛】拆字法拆解百味人生,对字不同的拆解折射悬殊的人生态度。这位生活在小巷里的普通老人,用一生的感悟赋予“旭”字真意,那就是是拥抱太阳,把太阳握在手上,抱在怀中!

 

小巷的黎明是从一个收垃圾的老人响亮的摇铃声开始的。这是个面目模糊的老人,不是只因为他只在黎明的时候出现,他太普通了,仿佛小巷的石板,大家在受益时,有几个人想到呢?

他平常穿的衣服是破旧的,沾满尘土,因为整天躬身拉运垃圾的板车,他的身体是佝偻的,小巷里极少去注意他的脸庞,他也只是弯腰干活,他的身影也是模糊的。

小巷里的人年轻的时候就看见他了,那时他也年轻;小巷里的人老了,他比他们老得更快。小巷的生活有很多变化,但他仍如石板,除了风雨留下的痕迹,很少变化。

生活是条小河,不停往前流动,谁也不能阻止。小巷里的人结婚生子,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前行,有人无意中看见他带着一个小女孩,大家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小巷里的老树到春天都会分蘖出新枝,他带着一个孩子,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小巷里落满阳光的时候,正是人们上班,也是他下班的时候,太阳照在他疲倦的脸庞,他拉着那个小女孩的手,表情也散发出温暖。也许是逆光的缘故,少时的我看见父女俩的身影镀上了一层光芒。

他对孩子很温和,即使我们作弄了他,也不生气。卑微的小草总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拥抱着阳光生长,每个嫩芽,每片枝叶都是阳光的形状。

他引起小巷人的瞩目是在小女孩考上重点大学之后。他一直孤身一人,小女孩是他在打扫小巷时捡回的,他用全部的心血把她养大。小巷人才知道这个普通的老人是个不平凡的人。 

一日小巷里来了一个打扮得妖艳的女人,找到他,要领回自己的女儿。小巷人知道台湾电影《搭错车》的故事竟然在这里重演。小巷有几天没有出现他的影子,这也是缺席的仅有的几个日子,听说他病了一场,不过小巷人再看见他的时候,他的表情仍然散发早晨阳光的温暖,只是苍老了一些。

我成为他的忘年朋友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他依然孤单一人,收养的女儿在美国留学,后来据说嫁了美国人。他平静生活,小巷人看到的仍然是他面目模糊的形象。

我对各种各样的人颇感兴趣,这个不起眼但恬淡生活的老人生活引起我的关注。一次,我与他闲谈。老人在地上写了两个字”“,让我重新组合成一个字。我写出三个字:”“。然后诧异地望着老人,不懂得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老人说:上帝创造了用了七日,人创造自己再用两日,合起来就是九日。

我更诧异了,不过想想也释然了。一个活了六七十年的人,肯定对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你注意到旮旯两个字没有?一字太阳在底下,另一字太阳在上面,生活在角落里的人忘记了自己还有阳光,经常处于阴影里。

我点了点头,赞同说:其实每个人头顶都有阳光,即使天空里没有,也可以从地下从吸收。我突然想到小巷墙缝里的小草,最缺少阳光的应该是它们了,但它们长得绿意葱茏。

老人指着地上的,问我,看懂这个字吗?我脑海突然出现多年前他们父女俩逆光的身影,挺直了身子说:

我知道了,字的真意是拥抱太阳,把太阳握在手上,抱在怀中!迟来的太阳此时刚好洒落在老人身上,我仿佛看见阳光在他的怀里跳跃。

 

雪化了是水

 /王清铭

 

【点睛】本文独辟蹊径,围绕一个问题逐层深入,见解精辟深刻,发人深省。语言明白晓畅,人物形象丰满。文中的“我”循循善诱,面对即将毕业的莘莘学子上了令人难忘精彩迭出的最后一节课。

 

学生高中毕业的最后一节课,我一般都要出一个看似简单通俗的问题:雪化了是什么?

学生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回答:是春天!

 我神色凝重,手一摆,压低声调说:不对。

 学生小声嘀咕,互相诧异的眼神。我用威严的目光使他们安静下来。

 雪化了是春天,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答案,但它是现成的。你们脱口而答,说明未经自己的思索。诗意是别人体会的,答案是误人的。你们没有带自己的脑子来。

学生面面相觑,有几个同学想站起来反驳。我将手往下一压,继续说:

也许你们觉得老师在给你们泼冷水,但应该知道,水虽冷,但最少还未结冰,天气还没有到朔风凛冽的程度,你们都没有进入冬季的思想准备。

我停顿一下,举手并往上呵气。有些学生大概想到冬天的寒风砭骨,不禁打了一个哆嗦。

 真正的寒冷冬天,是呵气成霜的季节。你们跟我一样,都没有看过雪,只从课本间接体验岑参所写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们就以为雪就象绽放的美丽的梨花一样。知道一个冻僵的人应该怎么救治吗?

 学生生活经验有限,有人迟疑一下,低声回答,穿棉衣,用暖水泡。

 你们错了,我斩截地说,一个人冻僵了,需要以寒制寒,用雪擦拭他,当他慢慢回暖。

学生睁大了眼睛。就象你们不知道雪一样,在走进社会前,大家都为自己设计好花朵一样美丽的前景,但是——”

学生似乎联想到社会生活的艰辛,不自觉低了头。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雪是具有破坏性的,能让坚韧的竹子折断。在冬天来临时,你们要做好防寒防冻的准备。衣服要暖和,还要给自己的心灵保温。柴门闻犬吠——”

 学生很整齐地读出下句:风雪夜归人。我赞许地点点头。

 是的,你们也许要在现实中不断奔波,做一个风雪夜归人,所以你们不要耽于‘雪化了是春天’的梦想。

 我放慢语速:雪化了,说明天气回暖,但离春天还有一段历程。即使是初春,也还有春寒料峭的时候,不做好御寒的准备,你们不流泪,也会大把大把的流鼻涕——因为你们都感冒了。

学生哄堂大笑。现实是残酷的,它会迫使你放弃许多的诗意和梦想。也许你们将是孤独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在逆境中,不要冷漠,让激情的血冷却。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柳宗元的《江雪》图,声音陡地昂扬:人生的孤舟上,你们是那位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你们要记得带一颗心,独钓寒江雪!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只是给我的。

 

智慧卷

半瓶阳光与一扇心窗

王清铭著

 

全国著名教师作家,全国作品被编为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最多的作家之一。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组作家专家。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已出版个人散文集两部。合著散文集《最受中学生喜爱的作家美文》《那些静默的时刻:格言优秀作者十年珍藏版》《感动:青年文摘超人气签约作作家作品精华》《读者签约作家十年精品典藏》《不做你的青梅竹马:读者原创精华版》等。作品收入书籍两三百本,作品被转载几百篇次。五十多篇散文被改编为高考中考现代文阅读模拟题。作品入选《大学语文》和香港语文课本。

目录

 

1  诗意栖居

 

半瓶阳光

阳光的形状和声音

按时看日出

小巷里的阳光

……

雪化了是水

……

 

海德格尔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栖居》专辑侧重捕捉平凡生活的诗意,发掘诗意里的哲理,启迪中学生给自己的心灵插上翅膀,在青春的天空飞过,没有留下痕迹。

《半瓶阳光与一扇心窗》是青年作家王清铭创作的以励志感悟处世成长等为题材的散文集。本书分为4季,分别是诗意栖居、简单生活、打开心窗、点击智慧。本书是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新课标打造,专门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优秀读物,兼具“课外阅读、作文学习、品格教育”三重功能。每篇文前的“点睛”文字由权威语文教学专家逐篇深入点评写作特色和思想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