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濯水后河戏

 民族地志 2013-04-11

   濯水后河古戏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与江西的昆山腔交融、创新后形成的。明朝的“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川”期间,大批外地移民迁至濯水后,修建了禹王宫,以此联络湖南、湖北来濯水的商人乡亲,以壮乡威,并成为祭祀、演出故乡戏曲的聚会之所,常年驻扎着来自湖南南戏和湖北汉戏的两个戏班子。同时,江西商人也带来了昆山腔。“汉戏与南戏相撞并与昆山腔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濯水独有的后河古戏。”
   清同治年间,濯水出现了以聂云昌、李棣之、韦子廷、黄宝生等人为代表的戏迷,他们常一起去看戏,并能熟记台词,还学会了唱腔和表演。一有兴致,他们便聚在茶坊酒肆中表演几段,渐渐地,就在民间中传唱开了。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还形成了一批“玩友”,到民国建立至抗战爆发这二十几年,“玩友”有了一定规模。“玩友们”相聚时,有的唱,有的拉京胡,有的弹三弦,有的打锣鼓;服装用皮纸裱褙,进行裁剪,用红绿画就而成。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于湖北南戏和汉戏,但又有相近之处的濯水后河戏。
    之所以称为后河戏,是源于当地人认为阿蓬江系乌江的支流,是乌江的后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川剧名净邓小雷和后河戏大师张仁山,组成了有十多人参加的濯水后河戏班子,被称为“人大戏”。从此,濯水后河戏正式出现。
   “濯水后河戏唱腔分为南路、北路、上路三大类。”陈绍明说,南路含“倒板”、“一字”、“二流”、“扣扣”、“尖子”、“哀子”、“垛垛板”等曲牌,多用于苦皮戏和悲壮戏;北路含“倒板”、“一字”、“二流”、“三板”、“肖眼”等曲牌;上路含“倒板”、“一字”、“二流”、“四平调”、“南北杂”等曲牌。“三大类唱腔感情丰富,有的高昂铿锵,有的婉转悠扬,有的行云流水,有的悲壮凄凉。”
   “后河古戏的锣鼓曲则有134种,分闹台锣鼓和演出锣鼓两大类。”陈绍明说,闹台锣鼓从“四门进”、“大出场”开始,到“启霸”、“溜马”结合,中含“风乐大”、“扑灯蛾”、“扣扣”、“园园”、“飘飘”等;演出锣鼓是根据剧情的动作和唱腔而定,什么曲牌打什么鼓。由引子锣鼓到放腔锣鼓,应用自如。京胡、二胡伴奏是根据锣鼓牌子而定,打什么牌子,就拉什么曲子,道白以地方方言为主。
    伴奏分打击乐和弦拨乐两种。打击乐器有大鼓、二鼓、边鼓、尺子、碰铃、锣、大锣、小锣、马锣、大钹、小钹等;弦拨乐器有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等。
   “濯水后河古戏是时演时停走到今天的。”谢元胜说,1951年春,后河戏业余剧团成立,张仁山任掌门师傅,主要演员有余清义(须生)、黄义清(小生)、龚道合(武生)、汪本光(老生)、李克俊(净)、刘运华(净)、龚道乾、龚道宣(丑)、李克宽(丑)、龚光耀(正旦)、徐廷碧(花旦)、龚素云(老旦)、吴宗淑、李祖芳等数十人的行当和角色。1959年张仁山去世,由黄义清、余清义、龚光耀、龚道合等传承。


   后河戏业余剧团成立后,编排了《铡美案》,由龚光耀扮演秦香莲,成为后河戏中第一个男扮女装的演员,开创了后河戏男扮女装的先河,龚光耀也从此改男扮旦角为女扮旦角。

   在1951年至1966年的15年间,后河戏剧团人数增加到30余人,上演了《穆柯寨》、《九件衣》、《陈州放粮》等一大批折子戏。文革期间,后河戏被停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