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频频落泪为哪般?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4-11
大禹

  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制造“泪点”成为了不少电视节目竞相使用的杀手锏,在众多节目类型中,尤以真人秀节目、谈话类节目、电视剧为最盛。要么是主持人在现场苦口婆心,动情煽泪,再不然就是参演主人公一段“谁能比我惨,坎坷成长路”的悲情讲述,后一种招式在各类真人秀节目和贴有苦情戏标签的电视剧中表现更甚。究竟,中国电视与它的观众们如此高频度地泪奔,是真情所致还是另有蹊跷?

  中国人,你为什么喜欢看别人哭?

  同任何一种物质形式的产品一样,随着电视产业的博兴,供需关系被无限制地放大,满足观众的收视需要,就意味着收视率,就意味着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赢得了切蛋糕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我们就要趋之若鹜地去迎合。当前部分电视节目中出现的这种贱化情感、蓄意制造泪点、过度放大人性弱点的恶趣味实在叫人泄气。

  比起逗人莞尔一笑的喜剧元素,悲情的确可以在心理和生理上给人带来更为深刻的痛感和快感,进而产生一种不可替代的观赏记忆。参见有关悲剧理论的些许研究也会发现,悲伤与痛苦能够更大程度上引起人的代入欲望,对于大部分电视观众而言,屏幕里的各种悲情行为通常会令其产生这样几种反应:其一,努力在他人痛苦的经历中寻找与自身的关联——“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潜意识里完成一种心灵压力的释放,这点在高压工作人群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其二,阿Q精神还在大多数人的骨子里隐隐作祟,需要借助他人的苦难来刺激对自我幸福的感知。其三,实现人类内心深处或多或少的窥视欲望,先不论电视荧屏里的悲情是真是假,但凡为了产生苦效果,需得曲折离奇,需得是常人所不多见的另一面。

  受困于一味狂飙收视率的风气,不少电视节目花大力气编撰情节点,成功打造了一大批愿意靠出位求出名的当事人,一次次地给观众提供这种毫无养分的痛感体验,赚取半或同情半或意淫的泪水。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细数这两年比较有知名度的电视节目,基本都是“海外引进,中国临摹”,收视成功的不在少数。但稍加留心比较便不难发现,凡贴上“中国制造”标签的,定少不了配备适度的“催泪弹”。以交友、婚恋类的真人秀节目为例,欧美模式主要力求真实到极致,其间所表现出来的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皆为一个自然人的全部属性,很少出现为了哭而哭,为了讲故事而做的情形,尽管这种无限制级的节目风格多有出位之处,但其严格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也将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相比之下,国内的部分婚恋类电视节目为了制造噱头,人为地在节目中制造感情冲突,一些主持人甚至会在节目主人公放低心理防线的情况下,诱导其撕开尘封的痛苦记忆,妄自评断其人生的成败得失,不懂得尊重节目参与者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尊严。

  作为电视观众,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只能用手中的遥控器,对这些廉价的荧屏催泪弹说“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