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以“个性教育”取代“素质教育”(熊丙奇)

 心音 2013-04-12

个性教育取代素质教育熊丙奇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一直感到十分困惑。推进素质教育,是不是还要求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从何体现?一位校长说,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了,但他不清楚何为素质教育。很多中小学校长也有同感。

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概念。首先,不少人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没有考试的教育,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时,就提出小学低年级不要考试,要求初中、高中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高考也不公布成绩。但其实,任何教育中,考试考核都是必须的反馈环节——教育者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调整教学进度、教育方式——只是考试考核的方式不同、功能不同,我国教育的问题出在教招考一体化,考试成为教学的指挥棒。

其次,素质教育给人的感觉是是学科知识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一提素质教育,就想到文体教育、课余活动,因此有很多学校担心推行素质教育,就影响知识教育。文体教育、课余活动当然是素质教育,但知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我国学校教育的问题是,太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其他教育,这需要平衡。然而,素质教育却往往以否定知识教育的面目出现。

如此一来,在学校办学者看来,由于不提考试,素质教育失去测度的指标;由于素质教育挤占知识教育的空间,与知识教育或多或少对立,又与现行的升序考试制度极不适应,素质教育只能喊得轰轰烈烈,却没有多大市场,反而让办学者越来越困惑。

有必要对素质教育这个于1987年提出的概念进行修正,不再提素质教育,而提个性教育或者多元教育。这有利于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理解并推进,避免出现困惑。

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个性教育——针对每个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兴趣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因材施教。一个学生如果数学好,是人才,如果音乐好,也是人才。学校教育所要做的是,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这完全不同于目前的教育,当前的教育是,所有学生都纳入一个模式,进行评价,学科成绩好的是人才,某一方面突出的则成为偏才;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分数高的是优生,分数差的则是差生,于是出现不输在起跑线这样功利的口号,以及把受教育者分化为 成功者失败者的反教育结果。

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进步——学生给自己比,而不是与他人比,这样的教育,就不存在所谓素质应试的冲突,素质知识的矛盾。——围绕这样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模式要转变,不是规定让学生上同样的课程,而是开设各种课程给学生自主选择,尤其随着年级的提高,给学生选择的课程空间就越大,国外学校的分层教育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设计的,数学可以分为ABC,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能力自主选择,奥数也是针对发展学生兴趣而开设的;学校教育的评价要转变,不是用少数几门主科的总成绩评价学生,而是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不对学生进行排名。按照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第一名只有一个,但在个性化评价中,全班同学在某一方面的表现,都可以得到A

针对个性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特色和个性上,包括开设课程的多少、教师资源的利用、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的教育贡献,则体现在学生个体的变化中。在国外,政府奖励的教师,主要集中在薄弱学校,这与我国采取标主义思想奖励名校的教师完全不同。而从教育角度看,打动人心的教育故事,几乎全部集中在老师怎样发现学生的个性,并为他的个性发展创造环境。

个性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教育更注重教育的本质——让每个人生活更美好。这一概念显然比素质教育更清晰,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多元教育选择。进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应朝这方面努力,即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让每所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