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二轮复习策略的几个关键词

 越秀区桂花岗 2013-04-12

中考二轮复习策略的几个关键词

 

徐金国

 

中考二轮复习如何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创新,求突破?如何才能够使二轮复习课的效益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许多一线初三老师的问题。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和分析,以为,要做好中考二轮复习,在策略上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整合。从笔者对学校调研的情况看,一轮复习绝大多数学校都是采用的专题复习形式,即围绕《考试说明》所列出的考点逐一进行梳理、归类和总结。意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的比较完整知识能力网络体系。一般来说,一轮复习,为了强调把知识体系建构完整,各个学校在复习过程中都尽可能地把“口”张得比较大,复习的点梳理得都比较细、比较密,在复习的内容上呈现求全求细不遗漏的特点,那么,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突破,关键是要对一轮复习梳理出的点要进行一个新的整合,通过整合,使二轮复习的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

如何整合?首先要把《考试说明》和中考命题走势进行有机整合。《考试说明》作为各地中考统一考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必须既要承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考查要求,同时又要考虑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的责任,所以《考试说明》对学科复习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而相对于《考试说明》的中考命题则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比如说:《考试说明》上所列出的考点,那些考点在历年的中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高,那些出现的低?去年考了什么?没有考什么?今年将会考什么,不考什么?去年以什么形式考查的,今年又将会以什么样新的形式出现?这些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要切实提高二轮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二轮复习计划,确定复习内容的时候,要对《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考命题的基本走势切入《考试说明》,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进行一个大胆合理的选择、取舍和整合,从而使二轮复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点抓得更清,目标瞄得更准,效益求得更高。

其次,要把训练的重点与学生一轮复习中暴露出的薄弱点、疑难点进行有机的整合。经过一轮复习的梳理与建构,学生以往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点、薄弱点基本上都得到了暴露。对这些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必须牢牢抓住。在确定二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多安排时间,多强化训练,通过二轮有针对性的复习强化,切实解决这些过去学习中遗留下来的疑难点和薄弱点。真正实现新的突破,求得新的提升。而对一轮复习中学生已经掌握或者中考中能级要求较低的考点,我们则可以采去简单处理或干脆舍弃的办法。比如,像语音、汉字和名句默写等这些以识记为主,考查能级较低的点,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只需要通过小练习的形式滚动式向前,根本就无需要再安排专门课时进行专门的复习,而对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提取和转换表达,以及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关于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这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点,我们就必须集中对这些难点进行合力攻关,把这些薄弱点,疑难点讲清讲透,而不能贪多求全,食而不化,结果在关键点不能突破,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致使二轮复习的效益无法提高。

二、融通。经过一轮复习的考点梳理,知识能力体系的建立,进入二轮复习,学生基本都建立起了关于中考试卷的结构模型,对中考试卷的几大板块,每个板块的题量、分值和题型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于是,我们在二轮复习中,一般都喜欢根据板块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切块式的复习与训练。这种切块式的专项复习与训练,优势是能够突出重点,形成序列,复习的节奏也易于把握,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就是知识能力体系原本就是纵横交错的,是不可能切割得十分清楚的,于是,复习就难免出现许多机械重复,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降低了复习的效益。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讲求“融通”。

所谓融通,首先是二轮复习的课堂要打破板块与板块之间的阻隔,要通过增能力提素养这根主线把分散的考点有机的串联起来,实现讲解与训练的融通。比如,在语言运用这个板块中,压缩语段,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是个关键考点,一直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失分较多的难点。许多教师在二轮复习中都要在这个点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大量的材料,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苦于备课时很难精选到好的训练材料,学生学得很辛苦,大量的训练,让学生应接不暇,但收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如果我们能够用融通的思想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压缩语段,筛选、提取关键信息这个能力训练点,从根本上看,考查的还是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阅读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提取、转换和表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阅读鉴赏板块必须反复训练的能力点,这样如果把这两个板块打通,放到一起进行复习训练,把阅读鉴赏板块的阅读材料也作为压缩语段的训练材料,这样既能够节省老师在备课选择材料方面投入的大量精力,又可以减少学生大量机械繁复的作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上,从而取得更大的效益。

其次是要回归教材读本,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融通。中考阅读材料,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虽然看似都是选自课外,几乎没有直接从教材读本中选用阅读材料,但如果仔细研究这些阅读材料后面的考题,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材料来自课外,其实每一道题每一个考点,又都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认真研究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和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命题人都十分重视材料与教材的有机衔接。比如2010年,上海卷古诗鉴赏中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不羡日夕佳”化用了课本中那首诗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显然解答这道题,关键是学生要熟悉教材,了解“日夕佳”这个语典的出自教材中的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熟悉教材中陶诗抒发的是赞美隐居之乐,而选诗“不羡日夕佳”,是反其意而用之,抒发的自然就是积极入世的情怀了。再比如,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题,每个句子中的关键实词、虚词和常见的句式无不都是直接源于教材。所以,在二轮复习的练习讲评课上,我们千万不能只是就题讲题,而要从题目出发,努力向教材和中考试卷延伸,实现与教材和试题的勾连,夯实教材这个基础,打通与中考的联系,这是切实提高二轮复习中练习评讲课效益的关键。

三、建模。所谓建模,就是建立模型。也就是在二轮复习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好关于解决中考各类题型的思维模型和答案模型。只有这样,学生走进中考考场才能走到成竹在胸,有条不紊。

建模,首先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所谓思维模型,就是告诉学生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应对策略应该是什么?比如:古诗词鉴赏,在各地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对“鉴赏诗歌的意境”进行考查,那么,怎么解答“鉴赏意境”类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解答这类题型的基本思维模型。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阅读所给材料,找出诗歌中写了什么景?第二步分析诗歌所写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第三步,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结合平时积累的有关古诗词意象和类别的知识,再结合诗后注释,推断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这样,通过三个步骤,就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关于“古诗词意境鉴赏”的思维模型,即写了什么景,景的特征是什么,抒发怎样的情感。通过这样一个思维模型的建立,学生就能够很容易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其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标准的答案模型。在中考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失分,并不是因为知识掌握不牢或能力训练不够引起的,而是因为学生答题不规范、不严谨造成的,结果造成该拿的分没有拿到,或没有拿足,由此而影响了中考语文学科的成绩。针对这些问题,二轮复习中,我们的课堂讲评,一定要适当放慢速度,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答案,通过展示答案,评议答案,修正答案和示范答案几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清楚明白的规范标准的答案模型。比如: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题,一道题3分,这个三分在中考阅卷中,它一定是落实在三个关键得分点上的,中考答题,如果你只是大意正确,而对关键的得分点理解不清,那么很有可能这道题就得不全分,甚至得不到分。再比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给文本添加标题类题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普遍答案模型,凡记叙类材料,可以用人+事的形式予以概括;说明类材料,可以用对象+特征的形式进行概括;议论类材料,可以用话题或观点进行归纳等。这样,通过建立规范标准的答案模型告诉学生什么样的答案才是规范的,才能在中考评卷中获得高分,从而有效地降低中考中因为不规范、不严谨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