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恋爱中的审美态度

 说了也不知道 2013-04-13
    当一个人脱离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进入到充满了青春活力的青年时代,男性和女性就会情窦初开,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与异性接触、交流的愿望,这时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促使男性和

女性对恋爱的对象进行选择。由于所受家庭、阶级、教育和习俗的影响,由于政治、经济、地位和气质察性、文化修养的差异,各人对选择对象的“审美意向”是大不相同的。在人类发展的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男女的结合不是以爱情为前提,爱与性、灵与肉往往是分离的。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所说的:“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

,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妻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

”.0在中国,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制约,婚姻凭的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在国外,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也不论是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还是其他什么教,也

都是以父母包办为主,在通常的情况下,是根本谈不上自由恋爱和择偶对象的审美意象化的,那就只好听天由命了。恩格斯在此文中强调“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如果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古代的大多数婚姻,它们与爱情是分离的,只能说符合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它扼杀了人性,根本谈不上符合现代的道德观念。
    在阶级社会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较少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因而对爱情的追求要自由得多,男女恋爱时选择对象的“审美意象化”也都较为现实,女性对男性一般要求忠诚

、勤劳、勇敢,男性对女性一般要求美丽、善良、温顺,男耕女织、地位平等,这在流传下来的民歌和民问神话、故事中都有形象的反映,如大家熟知的《田螺姑娘》、《羽毛女》、《牛郎

织女》、《白蛇传》、《阿诗玛》、《娥并与桑洛》等,都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生活的审美追求,表现了劳动人民择偶的“审美意象化”。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些青年男女坚决与

封建礼教相抗争,执着追求恋爱自由,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象”挑选爱人,结果大多都是以悲剧而告终,如《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等,而像《三笑姻

缘》、《西厢记》、《牡丹亭》中所反映的“有情人皆成眷属”,终究是极少数。然而,不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当事人坚持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意向选择对象却是确定无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