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的旧照片老故事(一)

 泉源阁 2013-04-13

老上海的旧照片老故事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屹立在祖国东海岸边,扼守长江口的一颗明珠,为世人瞩目。虽然上海滩开张的历史不算长,但是有关老上海的故事,讲起来就老长老长了…….

从哪里开始讲呢?

好,就先从行当讲起来伐。

老古闲话讲: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只有懂行了,才不会入错行啊。所以,晓得有哪些行,每个行当有那些规矩,才能选对行,才能不入错行啊。

 

 国民党士兵在路边的小摊剃头。因为那里最便宜。

 这是测字摊,是专门为那些没有文化的人代写书信的。看到这位长者戴的眼镜吗?这一边正好坏了,用绳子代替的,穿着破旧的长衫,显然有点破落秀才的样子。他背后的竹篱笆是当年上海滩很多宅院的围墙材料。原来我家在提篮桥惠民路一带的洋房围墙都是这样的竹篱笆。

 歌舞厅里的西洋乐队。

 街头预言家就是算命先生啦。现在祖国大地到处可见呢。

 卖烧饼的小孩。光着脚,带个破帽,背个筐来摆摊,小小年纪,饱尝生活的艰难啊!

 这个缝缝补补的行当从解放前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后,最近几年又在上海的街头出现了。这绝对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呢。

周围的美国士兵都在嘲笑这个黄包车夫,坐在车上的夫人好像也参与了,车夫受到了侮辱,面孔有点不高兴了。

 正在搜查过往行人的旧警察。

 猜一猜,这个人是干嘛的你知道吗?他可是很有生命力的行当呢。

这是现在打桩模子的鼻祖,解放前的黄牛。尽管政府一直打击,直到现在,他们的继承者还活跃在很多领域。他们的鼻子很尖,转换很快,什么时兴,什么紧俏,他们就做什么。倒卖车票,球票,月饼票,倒卖“艾派4”等等。你看照片里,他的家当只有一个旧的抽屉和破凳子,如果警察来了,他跑得比谁都快!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谁都不会忘记的小人书摊吧?我相信,那是我们童年最深刻的回忆,摆这种摊子的,也是一种苦营生,一个苦行当呢。大概到了1962年,这样的小人书摊逐渐少了,文革前已经完全消失了。

 中国最早的出租车出现在上海。

 这是很多人非常怀念的柴拌馄炖摊。其实,不一定只是做混沌,也下面条,汤团等,特别是晚上,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叫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小时候还见到过,有人牵着脖子上有响铃,身体上盖了一块布的马或羊,手上摇着铃,来叫卖马奶或羊奶的。

    他们是什么人?他们这是在干什么?

    这种景象解放后早已经不见了。这是环卫工人在清洗人行街道。那个小车里装的是水,看到近景里小车旁边的戴礼帽的人了吗?他是带班的工头。这样的小车,解放后,也做过粪车。只是轮子换掉了。大概现在在个别倒马桶的地方还能看到这种粪车。

 这张图里面有扛大包的搬运工,有推小车的力工,有坐黄包车来的工头和拉黄包车的车夫。

 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这时就上海工部局的环卫工人,在掏阴沟里的淤泥。

 摆杂货食品小摊的摊贩,早上推出来,晚上推回去,餐风露宿,日晒雨淋,社会地位低下,非常辛苦。

 解放后的理发店。

 这是解放前上海租界的印度巡捕。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人一定还记得,以前上海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耍猴戏的。耍猴者划地为圈,手敲铜锣把过路行人吸引过来看,于是猴子在耍猴者的指令下作各种表演。在观看猴戏时,经常会有人大呼:“阿三!老鹰来了!”上海人都知道,这喊声是吓唬猴子的。当时来上海耍猴戏者大多来自山东、河南等地,并大多不会讲上海话;而猴子又大多购自云南、贵州一带,肯定听不懂上海话,再讲上海城市里也很少能见到老鹰,那么“阿三!老鹰来了”到底表达了何种意思呢?原来“阿三”就是“红头阿三”,因为印度巡捕的头是红的,猴子的屁股也是红的;“老鹰”不是天上飞的老鹰,而是“老英”——老牌英国人的谐音。“红头阿三”是租界的巡捕,他们趾高气扬,耀武扬威,处处欺侮中国人,而他们又是亡国奴,在英国人面前是奴才,所以上海人喊的“阿三!老鹰来了!”只是借观猴戏时发泄对印度巡捕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已。我小的时候,大概在55-58年前,在提篮桥那里就有看到在企业,公司做保安、门卫的印度“红头阿三”。我们把他们叫做“红头阿三”,就是鄙视他们了。他们知道的,听到我们这样叫,就会很凶恶的追打我们。但是我们跑得很快,从来没让他们打到过。

其实,旧上海还有很多行当,有些行当我们都不清楚,不了解。形形色色的人群在这个大都市里,都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所以,少了谁也不行。所以才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老话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