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雅俗之争想到的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4-13
从雅俗之争想到的
李定国
  李定国

  前阵子,赵本山与郁钧剑在全国政协会上的雅俗之争,被媒体、网络传播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且至今余波未平。以我之见:他俩争论的焦点,并未触及、击中到问题真正的实质和要害。其实创作乏力、没有好的作品不断面世,才是问题所在的关键。 

  雄霸“央视春晚”二十载的“小品王”赵本山,今年终于不再在“央视春晚”露脸了。究其缘由,就是因为没有好的、合适的剧本出演,无奈只能中途急流勇退。 

  过去,赵本山的小品创作团队中有个何庆魁,此人虽非科班编剧出身,但他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创作才能,曾为赵本山们源源不断地输送过量身定做的好作品。作为多届“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统筹的何庆魁,有一年,被主办方在五星级酒店多款待了数日,他就觉得浑身不舒坦,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一离开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就像掉了魂、丢了根,什么创作灵感都没有了……”由此可见,发现、感悟、提炼生活对于作品创作的重要性。 

  赵本山本身成长、发展的经历,已足以说明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明星的技艺若比不上草根,就已名不副实了。艺术其实是不应简单地划分为雅和俗的,只要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就是好东西。雅与俗,只是受众群的不同而已,并没高低区别。近些年,由于媒体追星的问题,致使很多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扭曲,尤其体现在年轻人身上。眼下,我们自己国家的民歌,也竟成了高雅艺术,真是不可思议。其实,观众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切不可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无原则地去迎合。 

  郁钧剑所说有关王宏伟唱了一段、宋祖英唱了半段、李谷一则仅唱了一句民歌,虽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认为,谁来唱,唱多少,其实已并不重要,因为唱得好的歌者多了去,谁适合作品,就应该给谁唱。关键问题是有没有好的、新的作品可演唱,如果老是演唱一些老歌,就难有新意。 

  整个蛇年“央视春晚”,包括此间各地集中播出的百余台综艺晚会,竟没留下一首动听或难忘的新歌,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其实,这种现象已持续了好多年了。新中国诞生至今已逾一个甲子,我们培养了无数的音乐创作人才。如今,能打动人的新歌越来越少了,岂不让人遗憾!没有生活,哪来感悟;贪大求洋,眼高手低。曲作者创作的理念和态度的问题,致使歌曲创作实际上被边缘化。

  遥想当年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他用短暂的生命激情谱写了《毕业歌》、《码头工人歌》等37首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从当今的作曲理论技法上来看,虽都是些小品,可在当年却唤醒了亿万民众去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和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起到千军万马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的国歌,它也是中华民族团结进取的象征,始终激励中国人民勇往直前。 

  歌曲和音乐一样,是时代的记录者。我们只有端正了创作的理念和态度,才会迸发出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和激情,来讴歌我们伟大的民族和澎湃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