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临写《甲骨文字帖》被博物馆收藏 书界新闻

 坚持男 2013-04-13

老人临写《甲骨文字帖》被博物馆收藏

2013-04-12 21:36     阅览:108    评论:0   
编辑:资讯编辑    来源:天府早报   




李教文的字帖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图/天府早报

  开始练毛笔字,写的最多的是小篆和隶书
  2008年
  逛成都文物市场时,一本沾满灰尘的《甲骨文字帖》吸引了他的眼球,自此苦练甲骨文书法
  2012年9月
  得知中国文字博物馆征稿后,他寄出临帖在6尺长宣纸上的《甲骨文歌》
  2012年12月
  收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寄出的收藏证书

  5年前,成都市政协退休老人李教文偶然接触到甲骨文字帖,72岁的他被其中的精妙所吸引,自己买书摸索、临帖。去年12月,他的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瑰宝,魅力无穷。”昨日,李教文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爱好书法50余年,书写的甲骨文能被博物馆收藏,深感自豪。
  逛文物市场淘到《甲骨文字帖》
  李教文近距离接触甲骨文是在2008年。一天,爱好书法收藏的李教文闲逛成都送仙桥文物市场时,一本沾满灰尘的《甲骨文字帖》吸引了他的眼球。“那是1960年由著名书法家、川大教授何崝写的书法作品,”时隔5年,李教文依然记忆犹新。
  李教文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甲骨文字歌》:“洹水东流平无波,有时水涨齿岸过……”全文以诗歌形式,对几千年来的甲骨文历史娓娓道来。“我非常感兴趣,因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现在,那本书摆在李教文书房显眼处,每隔两三页就可以看到他的批注和勾画——他在每页都注明当页甲骨文字数,遇上不错的段落用红笔勾画出来,方便单独临帖。李教文从1960年就开始练毛笔字,50余年的书法基础,让他写起甲骨文来可以触类旁通,“写甲骨文我还是按照此前的经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每天都要练习 有时1年用墨20多斤
  《甲骨文字歌》为李教文打开了甲骨文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李教文几乎每天都要练习甲骨文,少则1小时,多则3小时。在高峰期,1年会用上20多斤墨汁。有时写得太多,李教文就抱上自己的甲骨文书法,到送仙桥古玩市场挨个摊位相送。
  为了自学甲骨文,李教文买了很多甲骨文字帖和书籍。甲骨文也有让他困惑的时候,一个“夏”字,书法大家们的写法笔划明显不一样,此时他会自己根据习惯操作。“一般书法作品在临帖四五年后,就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这也反映在李教文的甲骨文作品中,他在“泉”字下加了两点作为水,“泉水叮咚响嘛。但这种创新不是胡乱编造,要符合甲骨文演化规则。”
  一年除夕夜,上床后的李教文久久无法入睡,凌晨两点半,他索性起身走进书房,拿起毛笔,写了1小时的《甲骨文字歌》,“之后再回去睡,一下子就睡着了。”
  临帖70多遍 寄出《甲骨文歌》
  李教文有订阅书法书报的习惯,“以前是《书法杂志》,现在变成了《书法报》。”去年9月,在《书法报》看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征稿后,兴奋的李教文决定投稿。“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那里是甲骨文的故乡!”
  李教文最终寄出的,是自己临帖在6尺长宣纸上的《甲骨文歌》,此作品由著名书法家徐步云作词,由浙江书法家徐自学手写甲骨文,是反映甲骨文历史的诗歌类题材。“中华文字源头远,结绳八卦叹微茫。夏禹岣嵝尽物象,陶符刻亦难详……”171个字,24句诗,李教文已经临帖70多遍。去年12月,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收藏证书寄到了李教文家中。
  幕后>>>
  很多获奖证书他随意放在纸箱里

  作品被收藏后,李教文很淡定:“甲骨文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我去探索。”
  李教文喜爱书法艺术50余年,在接触甲骨文之前,写的更多的是小篆和隶书,内容一般是名言警句、唐诗宋词等,并获得很多奖项,其中不乏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寄来的获奖证书。这些证书,都被他随意放在书房角落的纸箱里。
(原标题:退休老人临写《甲骨文字帖》 一年用墨20多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