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票到底还有多少用武之地?

 山城小爱 2013-04-15

邮票到底还有多少用武之地?

13-04-15 作者:责编林冬

摘要:如今,随着固定电话与手机的普及,电子邮件、QQ等通信方式的快速变革,手写书信已经越来越少,邮票也因此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邮票的收藏价值多年来也一直处于洼地,让很多投资者失去了耐心。相比之下,邮票的纪念、交流功能却没有褪色,商家借此开发的“邮游结合”方式也重新焕发出活力。

邮票收藏

    如今,随着固定电话与手机的普及,电子邮件、QQ等通信方式的快速变革,手写书信已经越来越少,邮票也因此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邮票的收藏价值多年来也一直处于洼地,让很多投资者失去了耐心。相比之下,邮票的纪念、交流功能却没有褪色,商家借此开发的“邮游结合”方式也重新焕发出活力。

    信不写了,包裹付现金仅有打折票仍在使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的盛行,不少人每天收到几个包裹、邮件已是稀松平常之事,但邮件上却早已不见邮票的踪影。

    据了解,除了EMS等少数业务无法使用邮票外,邮票仍可以充当邮资,但使用者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呢?上杭路邮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症结在于效率太低,“邮局比较忙的时候,一天要寄几百封挂号信,要用各种面值的邮票凑够邮资是件挺麻烦的事,除非顾客有特别的要求,否则不管是我们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用现金付款。”记者在现场看到,邮局在收取邮资后,在包裹、邮件上加盖带有邮资的“邮资已付”邮戳即可寄出。

    记者在该邮局中随机采访了几位顾客,一位李姓顾客表示,“贴邮票寄挂号信已经是十多年前的‘老黄历’了,直接付款多方便啊。”61岁的盛女士说,“现在也就过年期间给亲朋好友寄明信片时才能见到邮票,而且那还是明信片本身上面就有的,不是自己贴上去的。”43岁的刘先生则告诉记者,“我一直是集邮爱好者,以前都是从信件上获得邮票的:每收到一封信,我都会将贴有邮票的那块信纸剪下来,放在暖壶冒出的热气上烘一会儿,邮票就从信封纸上自然脱落,不破坏邮票后面的白胶,保证邮票的品相。由于工作性质,我现在平均每天收到的邮件得有十几封,但想靠这种办法集邮已经是天方夜谭了。”

    但邮票的使用价值就算是基本消失了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仍在使用“打折票”邮寄包裹。

    据了解,所谓的“打折票”是指低于邮票面值的邮票。受到印量过大、人为炒作等因素的影响,纪念、特种、小型张、小版张等邮票会出现跌破面值的现象。邮票的购买价格降低,但作为邮资的价值却与面值一样,这就能在邮寄中省下一些邮费。

    一些经常涉及到邮寄业务的人,就会通过淘宝等网上商城购买“打折票”,从事服务行业的龚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我这个月就在网店上购买了不少打折邮票。这些邮票要比邮局卖得便宜,而且一般面值越高的邮票打折的幅度越大,比如八元面值的只要花五六元就可以购买;面值小的邮票相对就优惠的比较少。现在邮寄包裹的时候一般价格都不低,所以我多购买一些面值高的邮票,再搭配买一些小面额的邮票,每个月大约能省下四分之一的邮费。”

    从事销售的白先生曾经投资过邮票,现在一些邮票已经跌破面值,他就时常拿来寄邮件,“有一些小版张的价格都很高,比如1998年发行的小版张海底世界,面值16元,现在也就是12—13元。我当时买了不少,现在就拿出一些来寄邮件。”

    “邮游结合”更“接地气”多种营销开辟新增长点

    当下,对于不少喜欢旅游的市民们来说,在旅游目的地购得具有地方特色的邮品,盖到与景区相关的风景戳、纪念戳,不管是将邮品作为一份充满创意的礼物,在路途中寄给亲朋好友,还是自己放在邮册或相册中作为纪念,都是上佳的选择。

    这种非常“接地气”的集邮方式,让很多曾经的“票友”重拾对邮票的兴趣。

    今年28岁的青岛姑娘王亚飞就是这种“玩法”的忠实粉丝,“我小时候集过邮,但后来上学时间紧张,就搁下了好多年。我最近两年之所以重拾旧好,看中的倒不是因为什么旧票升值之类的因素,纯粹是因为我喜欢到处游玩,想在各地留个纪念。让旅游和集邮结合,贴与当地有关的风光邮票,非常有趣。上回在广西阳朔我就用掉了多年前收藏的唯一一套漓江邮票,也可以在当地邮局直接购买特色邮票贴上。当我翻开封片册,既能欣赏到自己喜欢的邮票,各地的邮戳,还可以回忆自己的游玩故事,一举两得。”

    青岛邮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在邮票使用频率减少、投资热度开始降低时,发挥邮票的纪念功能,通过发行具有本地自然、人文特色的邮票,以游促邮、以邮吸游,已经成为中国邮票市场的一个新增长点,青岛在这方面有着不少成功的经验。

    近日,为了迎接樱花节的到来,青岛各邮政局就开始出售全国首套樱花个性化邮票以及8张印有不同风格樱花的明信片。在出售樱花邮票的首日,记者在香港中路邮政局看到,上午三个小时里仅樱花大版就销售出50多套,而樱花明信片的销量也有着不错的销售成绩,不少消费者一次性购买樱花系列邮品的总额都能达到200元以上。

    替朋友来买樱花邮票的黄女士就一次购买了七套明信片,“我朋友刚从贵州那边过来,就托我买上点明信片寄回他老家那边去,也算是给他的亲戚朋友们带份祝福。”

    据了解,香港中路邮政局从4月10日到6月10日期间,还将在中山公园正门外设立临时性的“樱花邮局”,游客可以在樱花开放之后加盖樱花纪念戳。“除了最近发行的这套樱花邮票,像今年的桃花、去年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返航纪念都是根据青岛的历史、地域文化设计的,并在青岛进行首发,其他很多地方根本买不到。不少来青的游客都会购买一套,到邮局盖上邮戳留作纪念非常有意义。”这位工作人员说。

    邮票市场低迷商铺清货老“票商”见证廿年变迁

    从上世纪末至今,即使在2006、2010年出现过短暂的利好,仍难掩整体低迷的态势。

    记者日前在昌乐路文化市场采访发现,大多数邮币社的门前贴出“收集XX年份人民币古钱币”的告示,但对于邮票销售的宣传却少有涉及。

    一位邮币社老板告诉记者,面对邮市的持续惨淡,他已经在几个月前将所有的邮票低价出手,“其实钱币在当下也不是热门收藏,但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可以期待的。但我估计邮市想要好转需要很长的周期,对于我们这些小商铺来说,实在是耗不起了。”

    无独有偶,附近另外几家邮币社的老板也表示不会再涉及邮票业务,“很多(商铺)老早以前就(将邮票)清货了,现在只是挂个‘邮币社’的名头罢了,有些(商铺)的主要业务甚至是手机话费充值。”某店铺老板张先生如是说。

    在文化街中,与邮票收藏打了19年交道的刘顺进,正在艰难地支撑着自己的邮社,他也是文化街中为数不多的老“票商”之一。

    从1994年在第六公园(现更名为老舍公园)摆地摊,到在台东邮电局附近经营自己的邮社,再到入驻文化市场,从“全民集邮”的高峰到少人问津的低谷,刘顺进见证了邮市20年间的变化。“在95、96年,一到发行新邮的时候,一些邮社里的热闹程度不次于牛市时的证券交易所。月底一些人领完工资直奔邮社,不少人都是整版整版地购买新票。”刘顺进说,当时不管是投资还是收藏,邮票都是热门的选择。

    但从1997年开始,邮市行情出现颓势,大量投资者开始撤出,“原因很多,比如当时人们的投资渠道也开始多了起来,很多人都转投股票市场,邮市受到冲击也是正常现象。但最明显的原因还是当时新邮的发行量过大,某些年份的邮票(发行量)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枚),市场根本消化不了,造成不少邮票都跌破面值。比如从1992年到1999年的年册,十几年来一直没有起色,就是受到当年 ‘余波’的影响。”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在发行量高的情况下,邮票想在短期内升值,需要大量的消耗,“比如庚申年的猴票,就是由于1980年返乡潮的影响,信件多了,邮票使用量大了,路途上耗损多了,存世量就减少了,所以猴票在邮市这么不景气的情况下仍能卖到每枚1.2万元。”业内人士解释,现在寄信的人这么少,新邮的耗损仅靠收藏中出现发霉等特殊状况,所以他对于未来邮市的走势并不乐观。

    “现在谁都知道邮市不景气,邮票卖不动,我还能在这儿坚持,一是因为我对邮票确实喜欢,每天拨弄一下邮票算是我最大的爱好;二是因为我也快要退休享清福了,再干上几年也就不干了,能卖出点就卖点;三是因为我这也算是文化街的‘元老’,房租上有优惠,十几平方的店面,一年才要1万元,目前还算能负担得起。”刘顺进的话语中有一些无奈。

    “不行我就囤着,留给下一代了,说不定到时候就会好些了呢。”刘顺进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