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怀春台戏

 民族地志 2013-04-16
       春台戏亦称阳戏,太平戏,是流传于喜头、学孔等乡镇的一种民间戏剧。因当地民间艺人常于春节期间搭台演出,所以叫春台戏。据说按农村习俗,以春为一阳之始,加之丰收之后,演戏以庆太平,故名太平戏。春台戏的音乐唱腔有《巡河大汉》、《干支歌》、《打鱼调》、《平腔》、《慢板》、《数板》、《路调》、《喜调》、《悲调》等20多种板式和曲调。起调高昂激越,富于变化,颇具民间山歌、花灯调风味。春台戏的传统节目近百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取材于农村生活,民间传说故事、神话寓言等的创作剧目,如《李冰治水》、《三会亲》、《种瓜》、《打鱼郎》、《黄菜叶》等。另一类是根据小说演义和其他剧种的剧目改编或移植的,如《单刀赴会》、《哪咤闹海》、《柳荫记》、《望娘滩》、《大战华山》、《劈山救母》、《打龙袍》等。春台戏的伴奏乐器以金革为主,有大锣、大小钹、 大鼓,马锣、冬子、竹板等。大锣有指挥作用,颇类川剧的围鼓。介头锣经(当地人叫锣鼓引子),有《急急风》、《中板》、《慢板》等近2 0种,节奏鲜明,音量洪大,紧锣密鼓与轻锣慢鼓交替使用,充分发挥了打击乐器的特点。间亦有唢呐、胡琴等管弦乐器,但使用较少。建国前春台戏演出前,先要祭祀师爷(伏羲)、师娘(女娲)。如遇天旱、水涝,瘟疫流行,还要演出与川主、土主,药王、文昌帝君等神灵有关的剧目,求晴祈雨求平安。
      1981年和1990年,县文化局、文化馆曾派人到学孔乡、喜头镇,对春台戏进行发掘、整理,编写成专题资料。1978年以后,学孔乡的民间春台戏剧团常在春节期间,在仁怀、桐梓、遵义三县市交界地区演出;1981年到2005年间,该剧团还多次到市城中演出,深受各界人士赞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