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范之殇

 阳光山庄 2013-04-16

师范之殇

(本文是2012年12月31号晚上在老家写的,我和学生约定,这天晚上,写一封给自己的信,想想自己的这一年,也想想明年,结果我就写了这么一篇文章。)

现在是2012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两个半小时,电脑显示的时间是21:30

静谧的深冬之夜,窗外是清冷的月光和晶亮的星星。雪后初晴,夜空格外明净,星月同辉。

本来只是看书,书里有段文字“这些年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取消中等师范教育,同时把高等师范大学变成综合性大学……”,我深以为然,念了出来,然后和老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聊的自然是教育。

他以一个教育局外人和教师身边人特有的双重敏锐说了一句话:“现在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个时候中国教育没有崛起,可以说,以后就会一直萎靡不振。如果连你们这批教师都对教育现状很不满,都不能振起中国教育,那中国的教育真的没有希望了。”

我一惊,旋即明白他说的乃是至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确,我们这一代教师,的确是同比素质最高的群体。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年龄段进入教师队伍的,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那一批。

1996年以总分680分(文化满分700分)考入师范,经过三年系统的培训,于19999月正式成为一个小学老师。和我的同学,和之前的学哥学姐们一样,所有报考师范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一批,而且绝大部分品学兼优。以我那一届为例,我们岳阳县考入岳阳师范的学生共42人,录取分数线是697分,以体育分30分满分计算,700分的文化分,你最少要得到667分才可以上师范。搁在如今,这是国内任何一所重点大学都可以上的分数线。多少当年没有考取中专的“暂时失败者”,三年高中之后,就上了北大清华。而我们这些“暂时胜利者”,就这样为他们让开了一条康庄大道。我常想,如果我们这些人没有上师范,不说别的,湖南师范大学,那绝对是探囊取物——而为了争夺每年三个的湖南师范大学的报送资格,多少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费尽心机。

我虽然不特别留恋师范的时光,但是,我从心底地感激学校这三年对我素质的提升。师范教育,是成效卓著的。仅举一例,我是到师范的第一天,开始讲我人生中第一句普通话,如今,只要不是在北方,我张口说普通话,总给听者字正腔圆的感受。而这,绝大部分是因为师范的系统训练。

师范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和最深印象,都是那八个大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大字,作为一种文化,已经化入我和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为人之师的行为准则。就我们岳阳县来说,中等师范毕业的老师,都是每个学校最中坚的力量,无论是行政能力,还是教学能力,还是创新能力,与其他老师相比,都有明显优势。

我想,这绝非偶然。

师范生之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分为民办转正的老师,这些老师,当然不乏优秀者,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知识构成和观念更新方面,先天不足。

师范生之后,具体来说,是2001年之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不再属于国家分配的范畴,师范一下子从一个“香饽饽”,变成了一块“臭猪婆肉”,(我们这儿的俗语,比喻不受欢迎的人或物,我觉得用以形容2001年之后的中等师范学校,形神兼备)我的母校就改制成为了一所职校,但是仍然有面向师范类的专业。

体制变了,什么都变了。随之而来的是,师范生生源的严重滑坡。我当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时,曾经为我的母校招生。所谓招生,就是千方百计地劝导那些没有考取高中的学生,去读我引以为荣的母校。我说,这是我的母校,很不错的学校……我这样说的时候,觉得心很痛,我觉得这是对我自己职业的一种侮辱。这些学生,连高中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都没有上,而且平时表现也一般甚至还相当不好,他们如果真当了老师,能以什么恭敬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工作呢。

那么,那些不用改制的高等师范学校,情况会不会好一些呢。似乎更糟糕。如果非要以成绩来把学生分个三六九等的话,那些一类二类甚至三类的优等生,大约是不会填报师范志愿的。为了吸引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国家更是抛出了“免费”的高招。面对这一“奇思妙想”,我不仅仅是心痛,更是悲愤。这些决策者,太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了!中国民众历来信奉“物以稀为贵”,如今,这免费的师范大学,不是明摆着是一块“臭猪婆肉”吗?除了那些无法可想的寒门学子,或者是实在技不如人的考生,谁会报考呢。

再加上这些年,大学毫无节制地扩招扩招再扩招,人才被反反复复地稀释稀释再稀释,实际上,能够进入高等师范学校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到了毕业,又是一次筛选,估计那些有法可想的优秀毕业生,还是会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告别教师行业。何哉?教师职业相比于其他公职,待遇太低而工作要求太高,发展空间太小而社会责任太大。

最后,补充到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能够多大程度上唤醒教育的活力呢?实在不容乐观。

不是我读书的时候成绩好,我就鄙视成绩不好的人;也不是我坚信读书成绩好,就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我总是固执认为,认真踏实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那些通过认真学习而取得好成绩的人,比之那些投机取巧营私舞弊的人,将来更容易成为社会的正能量。这些本分诚实的人越多,社会就越稳定;反之,凭借不正当竞争手段成为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的人越多,社会必然越动荡。同理,一个读书的时候就态度马虎成绩一般的人,如果当上了老师,你期望他会从心底真正相信教育尊重知识?

我们说,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这话绝对没错。但是,我认为,比这句话更重要的是,选择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行列,乃是奠基工程的奠基工程。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怕是一个可笑的乌托邦吧。

现在是2225,我用“字数统计”的结果是2140字,我不相信自己居然在一个小时之内即兴写了两千多字,而且是在搜狗版本过低严重影响我打字速度的笔记本电脑上。

还想写点什么。

想起每到各级各类招聘考试,关于学历总有一条硬性规定:全日制专科(以上)学校毕业。我每每对这类规定都要嗤之以鼻,不是因为这条规定严重歧视了中等师范毕业生,乃是因为制定这条政策的领导,对于那些年中等师范学校的招生政策和现在中等师范毕业的教师工作业绩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哪怕他仅仅知道一点“三岁看到老”的常识,知道中等师范毕业的学生虽然没有经过大学教育,但是,从小学到初中9年的学习,足以养成一个人基本的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大学里面讲授的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个人基本的素质,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处理事务的方法,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却大都在18岁以前就成型了。

莫言小学毕业,却圆了泱泱中华13亿华夏子孙的诺贝尔梦。小学毕业和诺贝尔奖,这一奇妙的对照,惊醒着每一个有忧患意识的教育工作者:

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这将是教育釜底抽薪式的惨败!

而目前的现状是,教育既不能吸收优秀人才从教,又不能留住优秀人才终生从教,还不能激励现有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争当优秀,那么,我们的教育凭什么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

而这,钱学森之问,恐怕不仅仅是进行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或者课堂改革,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头痛医头的短见,而是头痛医脚的错位。

教师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范之殇,教育之伤。

我是一个中等师范毕业生,我为教育的未来感到深深的忧虑。

 

后记:本文有感而发,纯为一家之言,绝无针砭其他老师之意。我一向认为,在这样的教育大气候下,教师与教师,名师与普通老师,需要的是合作,是联手,而不是针锋相对。

    只有我们大家都来建设,都来思考,教育才会有春天,教师才会有春天。所谓春天,必须是万紫千红,而不是一枝独秀。多么想,所有的老师,都能为提高教师群体的待遇,尊严和素质,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