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野掇拾:耳垢堵塞多由先天决定??刺激鼻腔易引黏膜受损

 昵称535749 2013-04-16

点击进入下一页

  (正常情况下,耳道分泌出的耵聍可以自动脱落并排出。)

  众所周知,耳垢是外耳道皮肤的分泌物,耳道具有自洁功能,耳垢也可自动排出,但有时却因为种种原因,耳垢并不能顺利排出,对于腺体分泌较旺盛的人群来说,耳垢不能正常排出有可能会导致栓塞,此时又该如何处理?

  耳垢即耵聍,为外耳道皮肤分泌物

  人们平时所说的耳垢或耳屎,其实专业术语为耵聍。人体皮肤中包含汗腺,外耳道也同样如此,耵聍便是由外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的,因此,这种腺体医学上称之为耵聍腺。耵聍的分泌也是一个代谢的过程。其实耵聍本身应该是浅黄色,呈黏稠状,之所以人们平时看到的耵聍均为比较干燥的片状,这是因为人体皮肤本身是有温度的,即35℃-37℃之间,而外耳道内存在空气的流动将原本呈黏稠状的耵聍中的水分蒸发掉。

  耵聍是由外耳道皮肤中的耵聍腺分泌的,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阻止外来物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分泌出的耵聍可以自动脱落并排出,因为外耳道软骨与下颌关节相连,而且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随着下颌关节的咀嚼运动,分泌出的耵聍便可以自动排出。由于外耳道本身具有自净能力,正常情况下,并没有必要刻意清理耵聍。长时间掏耳朵,反而会影响外耳道的自洁能力。

  人体分泌的耵聍有两种,即干性耵聍和油性耵聍,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干耳和油耳。干耳分泌的耵聍一般是浅黄色的片状,而油耳则为黄色稀薄或黏稠的油脂状物,两者的出现主要是与人体外耳道皮肤的分泌情况有关,都属于正常现象。

  正常情况下耵聍可自动脱落

  正常情况下,外耳道耵聍是可以自动排出的,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清理。耵聍形成后,会在人体睡眠、进行咀嚼等动作时自动脱落。但当耵聍栓形成时,易对听力产生影响,人们可以到医院将耵聍栓取出。

  耵聍堵塞或由外耳道结构决定

  临床中,确实有些人的耵聍块较大,在外耳道中形成堵塞,之所以形成这种堵塞,与外耳道先天生理结构有关,外耳道较长,外耳道口较小,导致外耳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容易形成耵聍栓并在外耳道中形成堵塞。堵塞形成后,如果人们在洗澡、游泳等时导致耳朵进水,耵聍栓吸水后会膨胀,容易影响听力。这种情况出现后,如果耵聍栓形成后长时间没有得到处理,则会对外耳道产生长期刺激,容易引发外耳道炎和骨膜炎。

  有些人耵聍腺分泌旺盛,分泌物较多,容易形成耵聍栓塞,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数与炎症刺激有关,这种情况最好交由医生处理。如果自行处理,难以确保工具卫生,有可能会传播微生物病毒,造成病毒感染。有些人借助手指及指甲掏耳朵,反而容易将耵聍推入耳道深处,更不易排出。

  至于哪些人更容易出现耵聍栓堵塞?这与人耳的先天结构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外耳道呈现“喇叭状”,即里小外大,这有利于耵聍的排出,但有些人的外耳道恰好相反,耵聍形成后不易排出,形成堵塞,这就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清理,一般每半年或一年一次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外耳道结构的形成是先天的,并不需要治疗。

  习惯掏耳易患外耳炎

  有些人倾向于用挖耳勺掏耳朵,这种做法很常见,很多人并未将耵聍掏出,反而对外耳道造成了很大损伤,习惯于掏耳朵的人易患外耳道炎。这也与外耳道本身的结构有关,外耳道后壁的末梢神经较少,对疼痛并不敏感,即便在外耳道皮肤受到刺激时,也不会产生较强的疼痛感,此外,外耳道皮肤由于较少接触阳光等,一般较“嫩”,轻微的刺激就有可能导致皮肤充血、感染等。由于外耳道长度因人而异,掏耳朵也有损伤鼓膜的可能。如果出现耵聍栓或耳部不适等,应到医院通过专业工具将其取出。

  用棉签蘸出耳道水分不可取

  洗澡、游泳时,耳朵容易进水,人会感觉不舒服,可否用棉签将耳道内的水分蘸出?不少人洗澡后用棉签等物品蘸取耳道中的水,以防止水进入耳朵,严格来说,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洗澡后耳朵如果有少量水分进入,并没必要采取专门措施,因为外耳道是盲端,不会对中耳腔造成伤害。由于人体存在体温,会将进入耳朵内的水分蒸发。如果经常使用棉签等工具掏耳朵,反而容易造成外耳道红肿,激发外耳道炎的形成。用棉签掏耳朵时,人们往往难以把握进入外耳道的长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也容易损害鼓膜。临床中也存在掏耳朵导致的感染。

  洗澡或游泳时,进入耳朵的水一般都在外耳道口附近,可以用手按住耳屏,不舒服的症状很快就会消失。如仍感觉不适,成年人可向后上方拉耳朵,同时倾斜头部,一般可缓解不适感,由于儿童与成人外耳道的弯曲程度不同,儿童则可以向后下方拉耳朵。

  用棉签蘸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外耳道本身是弯曲的,使用棉签其实并不能接触到外耳道较深处的水分,而且用棉签反而容易使水分进入耳道深处。

  掏耳朵频繁有时反而会出现血迹,此时应如何处理?有些人掏耳朵比较频繁,使外耳道皮肤受损,容易出现出血,此时应及时就医,还可以服用一些消炎类药物,以防伤口感染。

  刺激鼻腔易引起鼻甲黏膜受损

  不仅仅是耳朵,人体的鼻、口腔等器官也不适合经常掏。对于鼻腔,可使用温水或鼻腔冲洗液冲洗,但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刺激鼻腔,否则容易使鼻甲黏膜受损,这也是一些人容易流鼻血的原因。

  除了使用人工方法外,一些器材也是值得推荐的。目前国外已经出现了可以冲洗鼻腔的工具,此外,通过换用不同的“刷头”,也可以冲洗耳道等其他部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