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内容提要

 书香润人生 2013-04-17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内容提要

饶阳县尹村镇中学   宋璞玉    刘亚娟

本课题20105月立项,衡水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经过课题组两年的共同努力,已完成实验研究任务。现将本课题实验研究成果简要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我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美术新课程,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与学生的实际文化背景差距过大。教材内容所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与其综合素质差距较大。

农村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大大落后,站在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上使用这套教材,会给农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

农村学校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分析:

1、农村美术资源丰富

2、农村具有城市所不具有的浓浓的乡情,亲情。

3、农村学校教师有有别于城市学校教师的民间艺术功底

4、农村学生有大量“闲置废弃材料”可利用。

5、衡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这一选题.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为中学美术课程结构;本课题研究的的主要对象是当地农村中学生。研究内容为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在整个中学美术课程中的作用。

具体研究内容:

1、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具体做法:

1)、探宝寻根,进行写生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常会觉得无物可画,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可入画。我们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觉范围,让他们多方面地去观察生活。要多创造机会带学生去写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种种,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通过写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2)、体验乡情,进行绘画创作教学。

儿童远离了淳朴的田野乡情,则意味着儿童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乃至文化的民族根基之建构在人之幼年即已沦陷。农村人的邻里乡情,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抓住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村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3)、变废为宝,进行杂物画教学。

杂物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

三、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采用的方法

1.文献法2.调查法3.个案法4.比较法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乡土化原则。2.个性化原则。3.生活性原则。

四、研究过程中素材处理方法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和预期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编排,将精选的素材按一定顺序组成一个素材链。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方法一:突出亮点,以点带面集中性挖掘

对内涵丰富的教学主题,我们不可能在一两个课时把整个主题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就要寻找并抓住主题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经典性亮点,让学生“窥一斑以观全貌”。

案例1:“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课程资源集中性挖掘

在“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这一主题的素材采集过程中,我们拍摄了很多图片,内容涵盖剪纸、内画、刺绣等,如果把全部素材融入一个教学内容,信息量大,主题不集中,我们最终把着眼点落实在内画,因为当地盛行内画艺术,学生对此知之甚深。这样就基本可以达到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效果。

方法二:深入挖掘审美内涵的创生性课程资源

有的素材看上去平淡渺小,如果不去挖掘,内容就十分单薄,构不成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发现素材中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思考、欣赏和审美表现的要素,进行创造性地利用。

案例2:“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创生性整合

这一素材看似平淡,如果不去挖掘整合,就无法组成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先用发散性开发模式对这一素材展开联想,面对联想到的内容,我们进行以审美为主线的创生性挖掘,把着眼点集中落实在以野花野草为题材的图案设计上,以室外写生作为素材采集手段,再进行变化与构成设计,以中国画欣赏为拓展内容,理解野花野草自然美、艺术美,从而构成“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教学主题。

方法三:以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的综合性整合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对以组织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课程内容,应在一个活动主题的统率下,将各种素材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以实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指导和借鉴。

方法四:与统编教材建立“超级链接”的拓展性挖掘

对一些与统编教材有关联的内容应尽可能地与其建立“超链接”,这是对统编教材的有效拓展,丰富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提高其使用效果。如我们在对“玩”这一主题进行开发时,发现浙美版3册、5册等教材中有“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就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收效甚佳。

五、创新之处和推广价值

(一)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增强了美术课程的适应性,丰富了美术课程内涵。

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拓展、创生等方式开发了十多个典型课例。这些课例以农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核心,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解决了学习资源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生缺少乡野文化的局限,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涵。

(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实施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新内容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习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

几年来,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普遍增强,学生的美术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在070809年三年的衡水艺术节中,我校学生李东放获得一等奖一次,三等奖4次。09年在“建国60周年书画比赛”中,我校李东放、李娇娇同学分获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衡水艺术节美术作品评选中,我校常雅楠的作品获市一等奖,2011年,我校王秀秀的手抄报作品获省三等奖。

(三)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认识,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在时代潮流和现代传媒影响下,许多农村学生对家乡缺少关注,许多学生对当地的民间文化、传统的民间工艺等也不甚了解。在美术课中实施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当地民间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为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开发当地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在课题实施中,课题组成员收集并学习了大量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学习了课程论、教学论以及教科研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期间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各级评比中获奖。2010年县迎新年画展中,宋璞玉老师的《水墨山水》获一等奖,刘亚娟老师的《工笔花鸟》获二等奖,王登山老师的书法作品获二等奖。

(五)促进了本校特色的构建

从课题研究切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学校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为基础的该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教师作品频频获奖和发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201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