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进展 近几年来中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是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 物流标准的制、修订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需要,已经出台的与物流业相关的标准总体质量不高; 与物流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缺乏系统和有效衔接,协调配套性差; 商品信息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交换和共享等等。物流标准的多方面差异与缺陷,制约了物流的协调运作,使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难以形成完整流畅的供应链,造成了人力、时间、空间等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2008年1-9月份,中国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达到21.6%,远远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相同指标。针对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差距和空白,对物流标准化进行总体研究,指导物流标准化工作有规划、有重点、协调性地发展,最终建立完善、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我国物流标准科学体系,对优化供应链管理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针对物流标准化的问题,2003年9月,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标委会成立以来,物流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物流行业的领袖企业积极参与物流标委会的工作,共同推进物流标准化的运作机制。随着全国物流标委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委会的成立,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近年来,我国物流标准化主要有以下一些的进展: 1. 国务院和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物流标准化工作。 2003年12月,全国政协在向中办和国办报送的《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中特别提出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建议要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报告引起了温家宝总理、黄菊和曾培炎副总理的高度重视,专门批示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研究。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发改委会同国务院16个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有关建议逐条落实。并在2004年4月给国务院领导的落实报告中,专门报告了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两个标委会牵头制定《物流标准体系表》的情况,提出要做好现代物流基础性工作,支持和协助国家标准委加强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建立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呼声也十分强烈。上海、广东、浙江等现代物流发展较快的地区也都提出了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问题。 2. 推进物流标准化已经作为一项重大措施列入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2004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值得提出的是,在九部委文件中,重点列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四项基础性工作,物流标准化列为这四项基础工作的首位。今后,坚定地贯彻执行九部委文件,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将是推进物流标准化的一项长期的工作。 3. 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物流标准研究和制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标准化的参与和实施的主体是企业,标准的直接推动力来自市场的需求。我国过去的标准化工作主要靠政府推进,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市场化程度也不高。2004年,物流标委会重点进行了物流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从物流标准体系研制过程看,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中远、中外运、中储、宝供、中邮物流、中铁快运、国药、昆船等企业和集团对物流标准体系研制表现了很高的热情,这其中还包括马士基、美集、UPS等一批著名的外资专业物流公司和企业集团。这为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加快与国际接轨,加快市场化步伐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4. 全国物流标准发展战略规划和一批基础性、通用性的物流标准正在加紧制定。 在国家标准委直接领导下,物流标委会研制物流标准战略发展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全国物流标准战略发展规划以物流标准体系表为核心,与国家"十一五"计划相衔接,初步规定了我国未来五年内物流标准化的指导思想和物流标准制修订的总体框架,将基本解决物流相关产业的标准缺乏有效衔接,标准的修订体制过于分散等阻碍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积极准备对原国家标准《物流术语》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全国物流标委会组织力量,抓紧制订《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指标》《企业物流成本考核指标》《物流中心规划与建设》等一批通用性强,社会和企业急需的物流基础标准。其中,《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指标》由国家标准委进行网上公示后,已经通过了专家审查,正在向国家标准委履行批准发布程序,预计2005年1月份正式公布实施。该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及其综合服务指标都进行了明确的技术规定,对于引导我国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5. 物流标准制修订从产品标准向服务性和管理性标准重点推进。 过去,标准化工作以产品标准为中心,服务和管理类标准十分缺乏。现代物流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性产业,对信息、市场等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要求很高,也很迫切。为解决社会急需,2004年,围绕信息化和市场化,物流标委会重点抓了一批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如在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公布了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其中,《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是对商品现货批发市场应用电子交易机制提出的标准化运作模式,《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是仓库的仓储业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标准。这两个标准对于提高物流的科技含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通用设备服务方面,正在制定《散装水泥输送车卸料管快速接头》、《货运汽车厢体规范与安全》等标准。《库存商品融资作业规范》《轿车运输专用设备标准》《联运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等一批重要的服务类基础类标准的制修订也已经由物流标委会报送,先后列入国家标准委标准制定计划。 6. 物流标准学术研究活动取得重要成果。 为推进物流标准化的进展,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向物流标委会下达了《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专项研究课题任务,现在,这个课题已经顺利完成,将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按计划进行专家论证。托盘应用水平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托盘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的水平都还有较大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是降低我国物流总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一年来,围绕物流标准化问题,我国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校、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理论探讨,宝供等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先后多次召开物流标准化专题研讨会。以研讨物流标准体系表为核心,物流标委会组织了五次大型的专家研讨活动,这些都大大地促进了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为物流标准化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 初步形成了协调、顺畅的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 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虽然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但是委员会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成员包括经贸、商务、交通、铁路、民航、邮政、贸易、信息技术等物流相关产业的政府管理部门、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准化技术机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其职能是全面组织和推动物流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工作。物流标委会成立一年来,在国家标准委的领导下,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物流业相关的各个产业部门打破行业界限,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的整体发展,积极参与物流标委会的工作,使物流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科学性大为加强,各方面的意见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在这个平台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合理吸收,以物流标委会的成立和运作为标志,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协调顺畅的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