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 缠论,其实是个很大的题目,仅仅作为股票理论的名称,显然是委屈了,真正研究过缠论的人一定深有感触吧。但既然缘起于网络、流传于网络的一整套缠中说禅股票理论已经被简称为缠论,那就不妨就用缠论代之吧。缠君本意想给自己的股票理论起名为《市场哲学的数学原理》,本贴的目的是解,而不是述,就不用这个名字了。以下统称《市场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缠论。 缠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数学的思维、方法,解析了400多年来被认为毫无规律的股票市场波动。在此之前无数股市先驱对股市的解析没有逃出一个方向,就是经验与大概率规律的总结。以严密的科学理论为傲的西方世界,对产生于西方的股票市场,只能通过先验而无法解释的规律来阐述,并且在世界中大行其道,是讽刺还是悲哀?而缠论,第一次的从股票市场本身的现象特征出发,从最基本的特征开始进行数理化的推论,最终形成一整个系统的理论,而其思维的根源,竟然与被国人反复打倒、摒弃的《论语》一脉相承,这又是国人的讽刺还是悲哀? 缠论的原著在网上都能找到,就不再特别介绍了,但由于作者在讲授缠论之时,很多主题都是信手而来,并没有真正完整系统的铺成,另外一些词句上的用法没有太过讲究,如趋势、盘整与缠中说禅趋势、缠中说禅盘整,在讲授过程中反复穿插使用,造成局部理论不易理解的问题,而后来的学习者很多都绕在这些圈子里出不来,又不能以整体的眼光来理解缠论,于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偏偏又没有个统一的权威来解释。真是应了缠论的缠字,纠缠不休。 本文第一次从缠论的基础根底开始讲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将缠论的整体与根本要旨诠释出来,希望中国的证券市场能多出几个钢铁战士。至于缠中说禅是男是女、身份如何就不要去讨论了,缠中说禅从来就是缠中说禅,缠中说禅从来不是缠中说禅。 市场哲学的数学原理 缠论思想的根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变的只有风险
中枢的定义
忘了的数字:中枢背后的理论依据 神奇数字与时间窗 这个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它的通项公式为:(1/√5)*{[(1+√5)/2]^n - [(1-√5)/2]^n}(又叫“比内公式”,是用无理数表示有理数的一个范例。)(√5表示根号5)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完全是自然数的数列,通项公式居然是用无理数来表达的。 就是这样一组数字,近年诸多交易大师将其纳入到股票和期货市场的交易中来,我自己从近年市场的走势中慢慢发现些许规律,即当市场出现阶段性高点或低点时结合缠论以及比较常见的几个斐波那契神奇数字例如13、21、34、55等,这样是比较容易提前跑赢市场的。具体说来,就是当1,5或30分操作级别出现背驰或盘整背驰时结合与斐波那契神奇数字恰好重合的交易日,这个时候就该密切关注了,那里形成转折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特别在强势的市场中如果相应的时间窗口发生缠论中提到的小转大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通常小级别一般对应日线笔反弹或下跌,较大级别对应周、月的反弹或下跌等等。下面以今年上证综指的走势为例列举如下:今年1月6日2132反弹至2月27日2478共32个交易日,完成日线一笔反弹,与神奇数字34误差为2,对应小级别5f趋势背驰;而从2132的阶段性底部到2242的二次回探是55个交易日,恰好符合斐波那契神奇数列中的数字55,且2242低点产生时次级别并未有跌势衰竭的现象,完全是由于小级别的背驰导致了大级别的转折。而从2242反弹至2453又是21个交易日,对应5分级别出现了趋势背驰,再度转为下跌。8月10号高点2176日线一笔跌至9月26日的1999共34个交易日,1999点反弹至近期高点2138共13个交易日,5分级别出现盘背,中枢震荡后直接破位下跌,这些时间点和斐波那契神奇数列中的部分数字是完全符合的。
这里并不是让大家完全依照这些数字来交易,只是让大家注意下这些时间点出现前后如果恰好对应你的5f或30f操作级别出现背驰或盘整背驰时,就需要高度注意了,那里发生转折的机率是非常高的。20121111 线段争议的内在原因及解决办法 线段争议颇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就是都在找缠的解释作为依据来证明自己是对,别人是错的,而缠讲解和答疑中内在的叙述矛盾,注定是这种就事论事式的争议不会有权威的结论。所以,在没有全窥线段所有定义、定理、破坏(终结)条件(即考查整个线段概念体系)的情况下,是无法把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力求在全视角的前提下,以线段概念体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主线,深层次发掘线段定义、定理、破坏(终结)条件等内在的不足之处,以缠论的整体思想为基础,探讨解决办法。本文是一家所言,权当抛砖引玉。 一、线段概念体系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一)线段概念体系的产生 线段概念的提出,始于《教你炒股票53:三类买卖点的再分辨(2007-05-23 08:47:18)》,这时候的线段还只是概念性的、原则性的,这课讲述的线段总结如下: 1、选定最小级别。从一开始,缠的用意就是用线段描述最小级别的次级别走势。这也可以理解为线段的适用级别。 2、把次级别完成的走势高低点在图形上画线,就构成了线段。因为通过次级别的走势按多义性重组,总可以把次级别走势的“总能让高低点分别在开始或结束的位置”。这表明了线段的内在含义——线段是代表次级别走势和线段的基本画法。 3、及其简单地规范线段划分原则,内部要有明显的至少三段结构。实际上,既然是代表次级别走势,那么,按照走势的定义,这个次级别走势至少包含一个走势中枢,所以,至少三段明显波动——即次级别至少包含一个次级别走势中枢,这是符合走势定义的。所以,此时的线段,似乎用走势段定义更贴切。 4、“三个线段重合部分就构成最小分析级别的中枢”。明确了线段的用途——是用来划定最小级别走势中枢的,这不但解决了缠论中走势中枢和走势因为是循环定义所带来的疑惑——是先有蛋(走势中枢)还是先有鸡(走势)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把最小级别的走势中枢定义为递归函数的a0,从而使级别的递归得以顺利启动。
5、强调线段内部没有结构。实际上只是在理论上视为没有结构;操作层面上是有结构的,这是区间套应用的前提和当下划定线段的依据。 之后,缠中说禅继续在《教你炒股票57、58 59、60》和《周末,用股票长沙各位一把》等博文中继续结合大盘分析,用大盘1F图上标号的方式师范和讲解线段的划分原则,并在《周末,用股票长沙各位一把》给出了两张图,算是对线段的各种形态第一次给出图形上的总结。附图一二 至《一根筋是不适合玩震荡行情的(2007-06-28 15:53:15)》,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线段破坏标准和新线段成立的条件——那就是新线段的成立必须以破坏老线段的结构为前提,实际上就是线段图形上如何确定分界点。 这样,缠中说禅历时一个多月,初步建立线段的概念体系。这是线段概念体系产生、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阶段。 (二)线段概念体系的发展 由于上述体系是不完备的,或者说是不够严谨的,比如什么是三段内部结构?什么是破坏了前一线段的内部结构?等等,于是,缠在《教你炒股票62:分型、笔与线段 (2007-06-30 09:49:51)》中开始引入分型、笔作为组成线段的基本构件,并在后续的《教你炒股票63、64、65》、《解盘:今天看不明白的都请严重补课》、《出题考考各位,有空的都请进来》、《正在去机场的路上》、《在等待利空落地的日子里》、《刚起来,下午解不了盘》及这期间的答疑中,不断规范线段的概念体系。这段时间的线段概念体系有了发展,总结如下: 1、确定最小级别。这点没有变化。 2、线段成立的条件:必须有三笔以上且前三笔必须有重合。切记:缠中说禅前面强调这是线段成立的前提,在后面变成“必然会形成一线段”。 3、强调了线段的方向性。 4、线段的终结条件:缠中说禅线段分解定理:线段被破坏,当且仅当至少被有重叠部分的连续三笔的其中一笔破坏。而只要构成有重叠部分的前三笔,那么必然会形成一线段,换言之,线段破坏的充要条件,就是被另一个线段破坏。这里有两个概念必须记牢:就是笔破坏和线段破坏。
5、线段构造最小级别中枢。并强调递归定义的存在性意义。 6、由于引进笔概念,缠中说禅这个时期不再强调线段内部没有结构。 可以说,这时的线段概念与体系确实更加明确了,比如用笔来定量描述线段内部结构,去掉了含糊性;引进了笔破坏和线段破坏概念,使线段划分的边界条件更加清晰等。但依然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由于走势多义性、小级别转大级别、三类买卖点的存在等带来的线段界限依然不够明晰的问题。话句话讲,就是此时的线段定义及划分规则依然不能涵盖所有复杂的走势。这是线段概念体系产生、发展和完善的第二阶段。 (三)线段概念体系的最后确定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缠中说禅为了进一步规范线段概念体系,使之具有更明确的标准和更广泛的涵盖性,于是从线段概念提出的两个月后,在《教你炒股票67:线段的划分标准(2007-08-01 22:31:55)》一文中引入了新的概念——特征序列,并以此为前提,在《五律:席间口占(附几段闲言语)》、《教你炒股票69、70、71、72》、《加息难阻热点蔓延》、《有时候,当乖孩子并不是丢人的事。》、《教你炒股票77、78、79》、《本ID理论的现场教科书演示》、《各位注意,严重更正》、《教你炒股票81》、《忽闻台风可休市,聊赋七律说<风灾>》、《教你炒股票83》等文章和答疑中,不断讲解了以笔构成的特征序列为基础的更加精细的线段概念体系。这个体系归结如下:
1、确定线段适用的最小级别。这点还是没有变化。 2、线段成立的条件:必须有三笔以上且前三笔必须有重合。同时增加了特征序列顶分型和底分型作为线段成立的条件(有些人对此会有疑问缠中说禅什么时候明确这一点了?本博倒要反问,如果连特征序列顶底分型都没有,从何考察线段破坏的两种情况?)。这里引进了特征序列、特征序列元素、特征序列元素包含及非包含处理、标准特征序列元素、特征序列顶分型和底分型以及特征序列缺口等概念。 3、线段的方向性。 4、线段的终结条件:缠中说禅此时只强调线段破坏的充要条件是被另一个线段破坏,并把破坏分为两种情况:特征序列分型没中第一元素和第二元素之间有缺口和没有缺口。在这里,就不再提“线段被破坏,当且仅当至少被有重叠部分的连续三笔的其中一笔破坏。而只要构成有重叠部分的前三笔,那么必然会形成一线段”了,为什么?后面会分析。 5、线段构造最小级别中枢,并再次强调递归定义的存在性意义。 6、线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逆时序性,即线段的破坏是可以逆时间传递的,也就是说被后线段破坏的线段,一定破坏前线段。这个性质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把图形水平翻转180°,看看划分的线段是不是都满足后一线段破坏了前一线段,如果不是,那肯定是划分错了。 7、线段的标准化处理:“如果线段中,最高或最低点不是线段的端点,那么,在 可以说,《教你炒股票78》,是缠中说禅最后一次系统讲解线段,其后的文章都是解释性和细微的修正性讲解,没有根本的改变。关于线段的答疑大致也是持续到2007年9月底。可能在缠中说禅看来,线段的概念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了,所以不需要再补充什么了。这是线段概念体系产生、发展和完善的第三阶段。 那么,为什么在缠中说禅陨去后的日子里,又不断出现关于线段的争议?是缠中说禅的线段概念体系有问题,还是学习者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就是本文第二个部分要说明的,也是本文的重点。 二、线段争议的内在原因及解决办法 从上述大致划分的三个阶段上看,缠中说禅关于线段的概念体系不是事先策划好的,而是随着问题的不断呈现而逐步规范的。在她看来,应该能有一种完备的线段概念体系来涵盖所有的线段划分,但至今,这个体系可以说仍然是不完备的,这也是至今线段争论不休的内在原因。很多人可能不认同此观点,那就看下面的分析。 (一)、线段概念体系的不完备 1、特征序列顶(底)分型的不完备 为什么是不完备的?因为没有明确规定特征序列的分型形态。看下图,对于线段d3g4,其特征序列分型应该先取g3d4、g4d5、g5d6,特征序列g4d5按图形看,同时包含g3d4和g5d6,按照缠中说禅在《教你炒股票78》中的最后说明,假设分界点g4前后的特征序列元素是不能处理包含的,那么,只有g4d5和g5d6处理包含,然后追加g5d7组成顶分型。这里就有了疑问了: ⑴、按照缠中说禅的解释,特征序列是等同K线,处理包含后划分顶(底)分型,那么K线图上有如下图的顶分型吗?要求右侧等同K线低点必须低于做顶的等同K线低点,而左侧却没有这个要求,在逻辑上成立吗?如果成立,缠中说禅为什么自始至终不在图形上予以确认?
⑵、特征序列顶(底)分型的位置不明确,争论的焦点,就是这个。有人认为,如果前一个特征序列底分型的底,高于后一个顶分型的最低点,那么,这个底分型就不成立,线段没有被破坏。按照这种认识,由于底分型的底d3高于顶分型的最低点d7,线段g0d3就没有被破坏,线段延续到d7,那么就造成线段划分的各条件间的矛盾。但缠中说禅对此确实没有明确的说法,只是在《教你炒股票78》中强调线段的底不能高于顶。在实际解盘图中类,类似上图d7低于d3的情况依然划分成三段倒是比比皆是,但毕竟没有文字上的说明。 附图三 2、特征序列非包含处理的不完备 可以说,特征序列非包含处理的不完备性,是和特征序列顶(底)分型的不完备相关的,同样是上图,
⑴、按照缠中说禅的解释,g4d5不是线段d3g4的特征序列元素(《教你炒股票71》),那么按此推理,g5d6就更不是了,既然d3g4、g5d6都不是特征序列元素,何来的包含处理?有人又会说,缠中说禅不是解释了,d3g4、g5d6相当于做几何题中借用的辅助线,在没有确认线段d3g4在g4被终结之前,是可以借来看成线段d3g4的特征序列元素的,那么既然可以看成是特征序列元素,又可以进行包含处理,为什么g3d4、g4d5又不能非包含处理?这不是典型的逻辑悖论吗? ⑵、缠中说禅在《教你炒股票78》又换了一种说法:“因为在第一种情况中,如果分界点两边出现特征序列的包含关系,那证明对原线段转折的力度特别大,那当然不能用包含关系破坏这种力度的呈现。”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d3g3、d4g4连续两次都没有冲上g2,这种转折的力度不足为什么不去呈现(如果g3d4、g4d5可以包含处理,线段d3g4就不成立,因为g4处根本做不出顶分型)?
3、线段“破坏”提法的不准确性。 不知道缠中说禅为什么把线段的终结称之为线段的破坏,可能是沿用走势被破坏的讲法吧。在《一根筋是不适合玩震荡行情的》,缠中说禅第一次使用线段破坏提法;《教你炒股票64》,有了线段的笔破坏和线段破坏提法;《教你炒股票65》,正式定义笔破坏和线段破坏。由笔破坏的定义我们知道:如果找到i和j,j>=i+2,使得dj<=gi,那么称向上线段被笔破坏;如果找到i和j,j>=i+2,使得gj>=di,那么称向下线段被笔破坏。缠中说禅线段分解定理:线段被破坏,当且仅当至少被有重叠部分的连续三笔的其中一笔破坏。而只要构成有重叠部分的前三笔,那么必然会形成一线段,换言之,线段破坏的充要条件,就是被另一个线段破坏。这条定理缠中说禅从来没有宣布作废。这种定义在后来有了特征序列的情况下,意味着线段破坏必须封闭其特征序列缺口。但在特征序列分型出现第二种情况的时候,其后的线段成立并被终结时,不封闭缺口的情况是存在和允许的。这就和线段破坏定义出现了矛盾。当然,在有矛盾时执行后面的标准就是了。但有了这种不“破坏”前一线段结构而形成新线段的情况存在,破坏一词继续沿用,是不是不够准确了?
(二)、线段概念体系不完备的根源 有人可能会说我是在吹毛求疵,如果这样认为,那么无话可说,因为你在盲目的迷信。其实缠论本身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至少动力学就没有动起来。但是,没有完备的理论,不等于这个理论是没有价值的!这是两回事。任何一个理论,在今天看可能是完备的,但到了明天或者后天,也同样会发现其不完备性,何况一个尚未完成的理论。 那么,还是有人会说,关于线段的各种争论从来就不是上述三点争论呀?是的,除了这次的特征序列分型位置之争是符合的外,前面的争论都是某一类图形如何划分问题,甚至是具体的某一张图划分得是否正确。为什么划分不清?说到底还是界限问题,而构造界限的条件有几个?上述三个问题是不是构造线段划分边界条件的?是,那就对了。所以,只去讨论一个或一种情况下线段划分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更谈不上深度。 还是言归正传,那么造成上述三个问题的理论根源在哪?那就依据线段概念体系的诞生和发展过程,探讨线段的内涵和应用目的,并在此基础啊上,看看线段划分界条件上(外延)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反过来讲,一个概念的外延(边界)要清楚,其内涵一定要明确,而内涵就是为目的服务的。所以,这样分析在逻辑上才站得住脚。 线段是什么? 缠中说禅在《教你炒股票53》中所讲解的:“站在30分钟级别的角度,5分钟的走势都可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缠中说禅给出线段定义的目的,是为了使操作级别(定义的最小级别)上划分走势更方便,因为在这个级别上,次级别已经完成的走势都用线段代表,本级别的中枢就可以方便地用线段去构造了。可见,线段的应用目的就是为了构造操作级别(定义的最小级别)的走势中枢,从而划分走势类型,是级别递归启动的最原始构件。 既然这样,线段概念的核心内涵就是代表定义的最小级别的次级别走势。那么这个概念的边界条件也应该非常清楚,那就是以次级别一个走势类型终结点为分界点。 这个核心内涵,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这就为研究线段的概念体系提供了一个不变的和统一的基础。 那为什么这个内涵非常清楚、边界条件也确定的概念,却在实践中不能有相同结果?其根源就在于线段代表的次级别走势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例如小转大、三类买卖点、盘整、趋势、类趋势等等),这才是问题的核心!由于多义性和复杂性的存在,使得不同的观察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可能得出同一种结论;如果再考虑对理论掌握的不同,使得对走势的认识不同,划分出的线段千奇百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统一认识,缠中说禅在第一阶段,试图在如何判断次级别走势的终结上大费口舌,其结果还是说不明、道不白。所以,说得深刻点,其实线段的划分,其本质是对走势类型的划分。
通过第一阶段的讲解,缠中说禅发现:尽管定义了线段,但问题并没有简化,明明是在讲解线段的划分,结果又回到了讲解走势及其终结上去了,且由于引进了线段概念和内部结构,使得讲解反而趋于复杂。比如,在5F图上看1F走势划分,只能描述至少含有三段波动,既至少有一个1F中枢,但这并不准确,例如5F图上什么样的波动能够形成1F的中枢?所以没有定量的标准,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每个人掌握的尺度肯定不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有了第二个阶段,定义分型和笔,进而用笔来定义线段。这个阶段的最典型的努力,就是缠中说禅力争把线段规范到只代表次级别一个最简单的走势上去,以此来消除多义性造成的线段划分多样性。之所以这样讲,是有根据的:看看“缠中说禅线段分解定理:线段被破坏,当且仅当至少被有重叠部分的连续三笔的其中一笔破坏。而只要构成有重叠部分的前三笔,那么必然会形成一线段,换言之,线段破坏的充要条件,就是被另一个线段破坏。”以及缠中说禅给出的第二个线段图。 这个定理的表述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线段被破坏,当且仅当至少被有重叠部分的连续三笔的其中一笔破坏”,也就是说可以是第一笔就破坏了,也可以是第三笔去破坏,但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前一个线段就被终结了;二是“而只要构成有重叠部分的前三笔,那么必然会形成一线段,”也就是说,就算只有三笔,只要满足破坏了前一线段的条件且这三笔有重叠部分,新线段就成立了。有了这两个附加条件,才有“线段破坏的充要条件,就是被另一个线段破坏”这一结论。表面上看,这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实际并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这个定理完备吗?能解决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吗?答案肯定是既不完备也解 附图四 问题没有解决,那就还得想办法,于是以《教你炒股票67》为标志,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缠中说禅把线段划分的界限引向更加复杂化,引入了特征序列等一系列新概念,放弃了线段只代表次级别最简单走势的努力,转向在排它的基础上使线段划分具有唯一性。但至最后,还是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和前面的一些讲解甚至是和缠中说禅线段分解定理产生了矛盾; 二是边界条件不完备。 之所以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做出这样的重大改变,缠中说禅却没有明确放弃和否定一些“不合时宜”的定论,同时,在边界条件的描述和规范上存在缺欠。 比如,既然已经承认线段可以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被终结(见下图中的1),却还沿用线 段必须被另一线段破坏的定论,就是典型的矛盾叙述;再例如,既然沿用分型概念,但为了使“有重叠部分的连续前三笔中,只要其中一笔破坏前一线段必然会形成一线段”的定论继续适用,采取禁止特征序列元素向假定分界点左面包含的方式处理,才有了如图的不伦不类的分型形态(见下图中的2)。 附图五 这两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完全消除线段划分多样性(实际上是次级别走势的多义性)的努力化为泡影。这才是当今线段争议不断的理论根源。所以,要解决争议,“靠资格”、“靠认可”是没有用的,必须在理论上予以完善。
(三)、线段概念体系不完备的解决之道 谈到解决之道,无非就是完善线段划分的边界条件,这是线段内涵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决定的。方向无非就是两种:
一是在考虑一定力度的前提下,以代表操作级别的次级别最简单走势为依据,设定线段,把多义性和其它变化留给“可视的”的操作级别去处理。 二是在严格设定边界条件的基础上,排除可以忽略的次级别走势,唯一保留有价值(希望看到)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并以线段代表之。 最后,再次说明,线段也好,走势类型也好,只是人为定义的一个概念,是观察和分析客观走势若干工具中的一种(其实就是学会走路后可以丢掉的拐棍)。因此,线段既不是客观的真实走势,也不可能完全反映客观走势,这点必须非常明确!所以,在不是真实走势和走势级别的K线图上,任何精确定义线段边界条件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和没有必要的。(声明:此篇是我大概两年以前在论坛收藏的一位学长关于线段问题处理的文章,这位学长对线段问题分析的比较透彻,所以把这篇文章放到精华帖中以供更多的朋友学习和分享。由于当时没有注册账号所以并不知道发帖人或者作者是谁,所以还请这位学长见谅,或者有缠友曾经看过这篇文章知道作者的,请文后留言告之,在此表示感谢!)20121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