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辅民
1“群针术”的形成
“群针术”是采用常规毫针刺法,取体表某区的某经某穴及该穴周围邻近的多个腧穴进行针刺,取穴多而集中呈群集状态,故暂名“群针术”。冷眼初看施针成堆成簇,如头部百会为中心的前顶、后顶、囟会、通天、承光、络却;以陶道为中心的大椎、身柱、大杼、风门、肺俞、肩外俞等;以肝俞为中心的心俞、膈俞、胆俞、筋缩、魂门、阳纲;以命门、肾俞、志室为中心的悬枢、阳关、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等。再如耳穴群针,面部群针,气海、关元周围群针,少则5、6针,多则20几针。
群针术是由德国陶道自然疗法研究中心陶景怡博士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经多年潜心研究而创用的。最初因患者求医心切又远途而来,每每要求多扎几针。他考虑到一条经脉其上下相近的诸穴、左右相邻的诸经具有相似的治疗功用,多取穴能增强刺激,提高疗效,故始用群针施术,经实践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发展成为陶道自然疗法的核心。经过20多年临床施用观察,群针术治疗范围广泛,对多系统疾病,尤其对一些疑难病确有实效。如在德国较常见的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老年性腰腿痛、慢性肠胃功能失调如腹泻、便秘、腹胀等。特别是支气管哮喘,给众多患者带来难言之苦,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难以克服,激素类药物长期服用更是贻害无穷。“群针术”可以提高针刺抗过敏反应和脱敏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它如慢性消化道疾病、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病、妇科病、腰腿痛、肥胖等皆取得满意疗效。
2
“群针术”的运用
“群针术”之内涵在于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在传统的针刺疗法中另辟蹊径,除了辨证选穴外,更注重对其周围群穴的针刺,发挥总体调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2.1
本经取穴与整体调理
所谓本经取穴是在脏腑经络辨证基础上,将属于某经之病取某经之穴。即“本经有病本经求”。如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喉炎的治疗,陶景怡博士多取手太阴肺经合穴尺泽,同时配以“陶道九穴”,即:陶道、大椎、身柱、风门、大杼、肩外俞,再取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等足经群穴,又加耳穴,如口、鼻、内鼻、咽喉、气管、内分泌、肾上腺等,数“群穴”合用而整体调理,以达到益肾、调肝、健脾、和胃、通腑的综合作用,从而使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而归于和平,可谓深得针灸术之妙。每于施针之后症状立即缓解,随之逐渐撤除药物。在访问期间,询问一男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该患者是陶道自然疗法研究中心的老病人,在该中心接受治疗已12年。起初每年在春季连续针治2~3次,以后逐年减少,至今每于哮喘发作之前到该中心针治1次便可“安然无恙”。
2.2
重视耳穴与体穴的配合
陶博士非常重视耳针与体针的配合使用,几乎每个患者都是必施耳针。耳针疗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始用于临床。近几年,随着全息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耳穴作用的机理在原有的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又加一说,其治疗原理日益明确。其治疗作用在陶博士那里得到充分发挥。令德国人叫绝的是耳针戒烟。治法:耳穴取口、鼻、气管、胃、神门、压痛点、内鼻、麻醉点,外加人中、印堂,针后其反应是不想吸烟,闻烟味则恶心,强吸1次也恶心。这种“神效”令德国人惊叹。在我们访问期间就见一德国中年人为戒烟而专程到该中心求治,陶博士之施针,让患者取侧卧或仰卧位,取一侧耳穴配合体针治疗。依陶博士的经验,针刺戒烟,最多2次就可完全戒掉。
2.3
陶道九穴
“陶道九穴”是陶博士长期临床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组行之有效的以督脉经陶道为中心的一组群穴,广泛应用于颈肩腰背痛、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等。取穴时以陶道为中心,上取大椎,下取身柱,旁取大杼、风门、肺俞,根据病情再加肩外俞、膏肓、神堂等穴。陶道九穴组方的治疗作用起到了通达督脉、健腰壮骨、宣肺祛风、抗过敏、疗虚怯、定喘止咳的功用。其最常用的是治疗对花粉过敏的呼吸道疾病,能达到宣肺定喘、祛风清热、减轻过敏反应的目的。
2.4
整体调整重视足三阴
自然疗法研究中心就诊的病人多属疑难杂病,或因长期治疗而无明显疗效的患者,所以才不得不放弃医疗保险而求治于该研究中心。整体调整,巩固根本是固本之法,陶博士之“膝群穴”“足踝群穴”治疗证属脾肾两虚、肝虚气郁、肝脾失调等诸多慢性病,常取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委中、梁丘等,确实发挥了通调气血、疏泄气机、畅达情志、启动免疫、抗御外邪的作用,因此陶先生的足三阴经的选穴,广泛应用于各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足踝群穴”除调理肝脾肾之外,还在于调理奇经。如三阴交、太冲、太溪、悬钟、丘墟、昆仑、申脉、内庭、解溪等。他认为下肢的“远道”取穴在治疗上,可起到更深层的治疗作用,尤其对头部疾病和心胸疾病更应重视这两组穴位。
陶博士的群针术除上述几群之外,尚有常用的命门、志室、肾俞、腰部群穴;少腹部关元、气海周围群穴。总之“群针术”的配方特点重视本经不舍局部,本经与它经的协调,在内涵上是合于脏腑经络理论的,体现了《内经》“夫善用针者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