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三杰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木柳书屋 2013-04-18

  

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2013-03-25 14:53:22
(转自凤凰网·张云峰的博客)

说起汉朝的建立就离不开西汉三杰张良(字子房)、萧何、韩信这三个人的名字。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韩信具有超人的军事指挥才能。韩信可以说是千古难得的军事帅才了,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认为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却没有数量限制,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语的来历)。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但智不足,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史书里或多或少影射韩信有谋反的倾向,我认为这是天大的千古奇冤。从韩信的条件来看,他若真想造反,一百次也反成功了,可是他却始终没有反,直至被害死。

  萧何具有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能力。西汉三杰里的萧何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麽卓越!说起来萧何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现在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

  张良具有仁智勇三者皆备的奇才。张良的智在刘邦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这句话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就不赘言了;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只身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也用不着多说;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孟子认为理想的完人的气质应该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张良完全作到了一点。张良在汉朝建国后的封赏会上的表现使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在刘邦的一再劝说下,他只挑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头百姓来说太过份了,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而且张良说到作到,不但不作万户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连轻易不肯赞誉他人的心高气傲的大文学家苏轼也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论》,文中对张良的品德感叹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转(刘昌春)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