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波谈作文技巧

 昵称8088609 2013-04-18

考场作文快速审题10

                  ——湖南    陆波

审题是为入题行文理清思路扫除障碍,只有审题准,才能入题快,然后飞速行文,尽量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出最好的文章,剩下的时间,既可以用来仔细检查前面的基础,又可以用来认真润色刚才的作文。针对语文考试题量多、时间紧的特点,因而考场作文快速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快速审题,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作文命题下一番审查分析理解的功夫,以便弄清题旨,明白题意,明确该文的写作内容、重点和方法的一种思维过程。

快速审题如此重要,却常有考生不曾审题,拿笔就做,结果文不对题,离题万里;也有人在审题方面不得其法,费时太多,以致终考铃响,匆匆交卷,心有不甘,徒叹奈何!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审好作文题呢?这里谈10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综合题意法

综合分析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分析题意的重点,做到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兼顾。如“她有一颗美好的心”,题目由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几部分构成,通过综合分析就会发现,此题应写某人,她是一个有一颗美好心灵的人物。然后围绕某人,选取几件典型事例,来表现她那颗美好的心灵,再通过哲理渗透的语言在议论中画龙点睛。

二. 逆向思维法

有些题目不便按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需要反其意而审之。此类题目和内容恰好一反一正构成衬托,反而使中心更加鲜明突出。如“他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内容恰恰要记叙“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所做出的不普通的事。

三. 联系时事法

有些文题一旦和当前的时代特点联系起来,就可以找到全新的素材和立意。如“变了”,如果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联系起来,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挑选题材,就容易写出高人一等的记叙文来。

四. 配方求实法

除了部分作文题本身就是半命题作文外,还包括两种常见的情况:其一是把意思显得很宽泛的题目添上适当的内容使题目变得具体实在,如“心事”,可以具体补充为“X的心事”;“笑声”可以修饰限制为“X地方的笑声”或“X人的笑声”。这样处理,题目就容易把握了。其二是在比喻、象征性题目的喻体、象征物之外配上它们的本体或被象征物,如“粉笔赞”应当理解为“对像粉笔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歌”。

五. 变通形式法

有些题目把直接意思掩盖起来,以转弯抹角的形式出现,需要细心分析,巧于变化,才容易把握。如“爱是无私的奉献”,就可以巧变为“X人在无私的奉献中体现着他的爱”;又如“老师,心中的歌献给您”,其实就是“记老师二三事”等等。

六. 扩展变形法

有些作文命题,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审题时不妨对题目适当变形,也就是对原标题进行扩充,增加一些限制或修饰的词语,然后再作思考。如“榜样”,就可以扩充为“年轻人的榜样”或“我的榜样”;“梦”,可以扩充为“儿时的梦”或“我的读书梦”;“路”,可以扩充为“人生的路”或“坎坷的求学路”等。文题像这样扩充变形后,题意明显题旨突出,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不会出现无从下笔或漫无边际的毛病。

七. 大题小作法

有些作文命题外延大,涵义广,不易把握。碰上了这种情况,审题时就要把题意化小化细,也就是大题小作,宽题窄写。方法是对原命题加进具体的补充和限制。如“真情”,可以从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两方面来考虑,化小成人间自有真情在”,还可以从扶危帮困上来考虑,化成“灾祸无情人有情”。其他如“尝试”“温暖”“窗口”“考试”“变”等等,都可照此办理,这样一审题,就防止了言之无物和无病呻吟的毛病。

八. 分析明辨法

用分析明辨法快速审题,要从三方面把握:一是分析明辨命题的语法结构,如“我的妈妈”与“我和我的妈妈”这两个命题就要注意它们的语法结构了。前一个命题中的“的”,表明标题是偏正关系的短语,前偏后正,“妈妈”是个中心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而后一个命题中的“和”表明标题是并列关系的短语,“我”和“妈妈”都是写作的对象,重点要放在双放的关系上。二是分析明辨命题中的关键性词语,如“童年忆趣”,重点放在“忆趣”,在回忆的内容中突出“趣”的情节,表明“趣”在何处?又如“记一个难忘的人”,重点是“难忘”,为什么“难忘”,“难忘”在哪?这样分析明辨,抓住关键,写起来就胸中有数了。三是分析明辨命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如“石子”“夕阳颂”“小草礼赞”等。

九. 对照比较法

如果考场作文与以前写过的文题同类型,很相似,就可以把两者放在一起对照比较,认真地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准确地详尽地理解考题的题意和题旨。如“相会在月球”“15年后的相聚”“相会在2008”,三题都与相会相聚有关,然后用对照比较法找出各题的重点:第一题重点是相会的地点,二、三题的重点却是相会的时间。当然啦,要写出未来相会相聚时的情景、意义,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并注重各种知识的积累。

十. 试填待选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半命题作文,我们往往用试填法将半命题变成全命题。既是试填,就不能一锤定音,要来几次,填入自己最熟悉的有特色的内容进行选择。如“X引起的回忆”这个半命题,“X”可填写带有纪念性的或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如相片、礼物等,但这太一般化,可以从考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填写最熟悉的最值得回忆的物品——为什么值得回忆?把来龙去脉写清楚,从而写出自己的特色。又如“我战胜了(    )”这个半命题,可试填的内容很多,如“疾病”“困难”“挫折”之类,也太普通,如果换成“自我”“腼腆”“脆弱”等,文章写来具体,又有特色,定会妙笔生花。

在具体到对某一个题目的理解时,有时把上述几种方法综合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这里是就理解题意而谈的审题方法,在实际写作中,开头结尾一定要紧扣原题照应原题。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可能匠心成佳构,高分无忧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