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广告惊现巴黎地铁 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对付小广告

 石开九穴新闻学 2013-04-18

外国小广告必定也是有的,不可能所有的民生需求可以有权威发布的机会。和中国有某种类似的是他们也有散发名片、散发印广告的纸巾的习惯,而电话亭又是其中的重灾区。然而不同的是,这些国外小广告的始作俑者,绝对不敢用“牛皮癣”这样的方式来广而告之,一旦发现由警察来处理,直接按违法的条款处理,相当有威慑力。

而反观我国,对于小广告处理则太“温柔”了。基本是由城管按破坏市容环境来处理,没有将其上升到犯罪的层面。实际上按《刑法》规定,“办证”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3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然而言之凿凿听之藐藐,徜徉在街上谁都会轻易的发现城市牛皮癣,这些打不死的小强似乎生存土壤相当滋润,只有在领导视察或者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才有城管以及志愿者们对其“洗心革面”。

不以恶小而为之,是古人给我们的箴言,但是显然这话在小广告这个行业是不太适用的。相比于道德自我规范,生存的压力显然更加的急迫,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罚款、教育对于小广告从业者也许根本无效,因为你解决不了他们吃饭问题。

有效对付小广告,国外的经验相当值得借鉴,欧美报刊媒体相当发达,不仅版面众多,而且分类广告价格低廉,普通人经常在这种广告版块里进行双向互动,家教、租房、招工甚至是找猫找狗,都能信手拈来。国内报纸在阅读内容和广告发布上则有点两极分化,两者总不能达到和谐的最佳点,本是小广告咸鱼翻身的最好平台,却在报业人眼里达不到口碑和实用的双赢效果,也就只能被边缘化。

再看看巴黎地铁的中国小广告,也许后果没那么严重,但肯定会让巴黎市民对国人的看法出现狭隘化的加码。在老百姓眼里,能出国到巴黎的都算是精英人物了,也请你们悠着点啊,没事刷什么“上门理发”,记住这是在外国,别到时候警察上门,可就悔之晚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