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莲笙:宗师风范?海上名宿

 超凡子 2013-04-18

2002年,陈莲笙道长向前来参观上海城隍庙的上海市领导赠送《道德经》。 资料图片
2002年,陈莲笙道长向前来参观上海城隍庙的上海市领导赠送《道德经》。 资料图片

  [小引] 1917年10月25日,上海市区一位吴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父母为其起名为吴良叙。5岁时,吴良叙乃出继给姨父陈荣庆为子,更名为陈莲笙。陈荣庆为上海知名的“本帮”(区别于“客帮”)正一道士,是上海清虚道院的住持。陈莲笙自出继姨父为子后,从小即得陈荣庆道长的呵护、抚育和教导,沐浴在道教气氛浓厚的道教家庭之中。12岁(1929年)时,陈莲笙即皈依在“本帮”道士朱星垣道长的门下。16岁时,陈莲笙礼上海著名的正一法师张村甫,求道门下专习正一斋醮科仪,1934年遂成为上海道教界最年轻的知名法师。1947年,上海市道教会成立,陈莲笙任道教会理事。1990年,他当选为上海市道协会长。1957年起,陈莲笙是中国道教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1992年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召开,他被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8年自愿退居为道教顾问。2008年在上海羽化。

  1998年8月,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前门饭店召开。主席台上有一位儒雅、清瘦、道装整洁,鼻梁上架着眼镜、耳朵上戴着助听器的老者,他就是时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的陈莲笙老道长。这是陈道长最后一次带职参加道教工作会议,其后,他自愿退居为道教顾问,做道教事业背后的支持者。

  适应社会 寻求发展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但仅在8个月之后,朝鲜就爆发了战争,战火很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赴朝作战。在这段非常时期,时任上海市道教会理事的陈莲笙道长凭借自己在道教界的威信,发动大家积极捐款捐物、买国债,支持政府抗美援朝。

  当然,作为一位虔诚的道教徒,陈莲笙将道教信仰看得与国家命运同等重要,所以,即使在那多事之秋,他也未放弃振兴道教事业。他在当时曾与上海虹庙的住持张源锟以及上海关帝庙等道观的住持,发起筹备上海道教组织的工作,因时机并不成熟而无结果。陈道长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上海道教界主动出来为人民政府做工作的,我也算是第一人了。”因为热爱道教事业,弘扬道教文化也就是他终生之事业。他也曾有过伤感与委屈: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政府对道教组织是否认可,一直没有明朗的态度,并且上海道教界筹建组织较早,而天主教、基督教等筹建组织较晚,但这些兄弟教会却都在道教之前相继成立了组织。尤其是抗美援朝胜利后,在上海市政府统一组织下,1953年组织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游行。当时,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被安排参加庆祝游行活动,而唯独道教被排除在外。当时的陈莲笙道长和上海道教界人士的心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

  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1955年,上海市民政局主动与道教界人士接触、沟通。195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市道教界成立了上海市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30余岁的陈莲笙道长凭其爱国热情、对道教事业的奉献精神、丰富的道教知识以及高尚的人品,被道教界一致推荐担任该筹委会秘书长,上海的道教工作终于在组织管理下有序地开展起来了。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成立,陈莲笙道长作为上海选出的代表有幸出席了我国道教史上开天辟地的一次盛会,并被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把握机遇 培养道教人才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举国上下都遭受了“文革”冲击波的袭击,道教事业也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重新走入正途。中国道教在这个历史的季节,自然犹如枯木逢春,本来已于1967年停止的工作,在经过11个年头后重新恢复了。

  1980年5月7日至13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经过选举,陈莲笙道长再一次名列39位理事之一。会后,上海道教界加紧市道协筹委会的恢复工作。在党和政府部门的关怀下,1981年4月20日,上海市道教协会筹委会重新恢复工作。陈莲笙道长特别高兴,4月27日,他以上海市道协筹委会的名义,亲自执笔给中国道协通报了这一消息。

  陈莲笙道长非常珍惜时代重新赋予的宝贵机遇,他非常清楚,作为传统文化的道教,尚处在落伍的位置,繁荣振兴的关键取决于载道之器——新一代道教徒的素质。道教需要一批具备高素质、热爱并自觉奉献道教事业的中青年道士。

  陈莲笙道长将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当时的道教作比较,发现其他教都注重文化宣传,出版过许多刊物,而唯独道教一不注重文化宣传,二不注重对自己的道教徒的教育培养。面对道教历史和现状,陈莲笙道长有了一个坚定的决心:办学培养道教人才。

  1986年,上海市道教协会开办了第一届道学班。1989年,首届道学班学员毕业,当这批学员被分配到各道观后,迅速缓解了上海道教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1993年,上海道学班更名为上海道学院,至今已毕业学员3届70余人。上海市道协通过培养道教人才壮大了组织,改变了道教内部的文化水平结构,使上海道教的形象很快得到了改观。多年来,陈莲笙道长主张,在教学中要注重因人施教,学员原有的知识基础得以激活,才能在发展时不拘一格。学员毕业后有的擅长科仪法事,有的擅长道教音乐,还有的青年道长已经是道教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根据道教事业的需要,经过重点培养和考察,一些青年道长陆续走上了上海市道协和市属道观负责人的领导岗位,有的甚至已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甚至以上的职务,成为道教组织中引人注目的新生力量。

  文化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和先导,所以陈莲笙道长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抓起了道教文化的研究和整理。1987年,陈道长创办了《上海道教》,这是继陈撄宁老道长在上海创办《扬善》半月刊之后,道教界自己主持道教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使得上海道教界的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的园地。

  规范教务 加强内部管理

  1992年3月,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陈莲笙道长被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这位数十年以弘扬道教事业为己任的老道长,有了更为宽阔的道路,同时也有了更多思考。

  道教正一派尤其是散居正一派道士的管理,是中国道教协会一直非常重视的教务,不仅在历次代表会议和理事、常务理事例会中讨论研究,还曾先后专门于杭州、上海、江苏茅山等处召开专题研讨会。在陈莲笙道长的努力下,《中国道教协会关于道教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试行办法》在1992年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中讨论通过。随着对正一派管理教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正一派为健全教制,将“授箓”的传统提上了教务管理的议事日程。1994年4月,中国道协在上海召开“道教正一派授箓”座谈会,陈莲笙道长发表了《恢复正一派授箓教制,促进道教的健康发展》的演讲。他在讲话中说:“授箓的意义在于‘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勉励得受道箓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情操,清正心身,拔除是非邪恶之念,修造一个完美崇高的精神境界,以不辱师教。”他进一步指出,通过恢复正一派授箓仪典,引导正一派道士“信行真道,磨炼自己,尊奉正一派教戒规范。抑制那些神汉巫婆装神弄鬼的不法行为;抑制那些假借道教之名,行诈骗之实的行为;纠正那些以务道为名,取财贪利的行为。使广大信行真道、勤进修行的正一派道士(散居正一派道士)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促进道教健康发展”。陈道长的讲话得到与会者的好评。座谈中大家研讨了《道教正一派道士授箓规定》的草稿,对正一派道士授箓问题形成了基本的共识。1995年5月,中国道协再次在江苏茅山道院召开正一派道士授箓座谈会,研究授箓的日程、科仪活动、箓生数额等细节问题,并形成了以陈莲笙道长为首的授箓领导班子,推选了以陈莲笙道长为首的授箓三大师,这些为中国道协随后在四川青城山召开的常务理事会所认可。

  陈莲笙道长不仅是这么说,在自己的生活行为中更是身体力行,坚持这样要求自己。上海道友传颂:1996年是陈莲笙道长八十诞辰,因为他多年育人,桃李遍布,所以门生故旧和上海市道协的同仁们都闹着要为他庆贺祝寿。而他自己则认为:正一派虽道不离俗,但今天国家并不富裕,民众中还有人在贫困线以下生活,道教人应该以实际行动济世度人,因此他毅然否定大家为他庆寿祝贺的倡议。于是上海市道协遂将老人家日常文稿整理结集,名之曰《道风集》出版面世,而将准备为其庆寿节余的数万元,全部捐给云南省扶贫项目。

  时至今日,虽然陈莲笙道长已经羽化成仙,但他的遗训“‘道’应该是变化的,而不是凝固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不是抱残守缺的”、“中国道教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等却将为后辈所铭记和践行,而他的种种功德和业绩更将永载史册。(袁志鸿)
1996年,陈莲笙道长的《道风集》出版。 资料图片
1996年,陈莲笙道长的《道风集》出版。 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常雪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