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大学怎样才能毕业

 秘哉巴比伦 2013-04-19

2007年,当我边备战高考,边准备托福考试申请美国大学时,说真的对美国的文理学院还并不了解,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接触到这一类大学。那一年,DePauw University是第二年在中国正式招生,他们对招生的要求不低,除了常规的申请之外,还要对每个预审过关的申请者进行面试。那时DePauw国际学生的比例只有2%,而中国学生就更少了,再者,他们还提供连续四年的半额奖学金,我就冲着这半奖,放弃了已被大U的录取,而最终选择了这所文理学院。

    目前正上大三的我,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多半,对文理学院的教学理念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我们大学,如果想顺利毕业,应该满足以下要求:31个学分,其中主修专业10个学分,辅修专业5个;要保证W,Q,S三类学分中,至少每类学分中必须拥有一个;学校每组课程要保持有两个学分。这样说来可能挺让人迷糊的,接下来我将一一分开详细说明,也借此机会让有兴趣得朋友旁观一下美国文理学院上百年来所持有的“通识(通才)教育”的理念。

 

总学分要求

 

    每个大学计算学分的方式可能不一样,而我们学校大部分课程都算作一个学分;部分音乐学院的课程是半个学分,例如,MUS114 Theory 2或者MUS124 Musicianship 2是关于乐理和音乐鉴赏的;还有少数的体育课程用来当作兴趣培养的,例如,PE001 Learn to Swim或者PE006 Scuba Diving分别是关于游泳和潜水的课程,仅占0.25个学分。

一般来说,占有一个学分的课程每周最少要有三个小时的上课时间,类似物理、化学、生物、心理课程,也有可能额外多加一个或两个小时左右的实验课;0.5学分或者0.25学分课程的时间安排就相对随意一些,有的钢琴基础课每个周只有50分钟的课时,而潜水课时间安排就是周六早上8:00-12:00。

 

学分与学费挂钩

    学校规定,每个学期要保证完成最少3个学分,如果少于3个学分,学生将面临被劝退的现实。同样,学分虽然理论上没有上限,但是超过5个学分,你将被学校算作“overload”(超载)的学生,对于超载的学生,要额外多交一个学分的费用,大家会慢慢明白,其实美国大学的学费定制都是按照每个学分价值来衡量的,比如说,一个学分4000美元,那么一学期的学费就是16000美元。学校暗示,一个学期的标准学分配置就是4个学分,当然,4.25,4.5,4.75是不会算作超载的。具体怎么安排一学期的课程,学生在选课前都要去找自己的advisor(辅导员)面谈未来的学习计划,教授会帮助学生调整一个相对理想课程安排,遇到细心而热情的教授还会提醒学生诸多注意事项,比如,上课时间不能冲突;如果课程太难,要有足够的课余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太多的实验课会挤满你的日程表;太多的文学课或写作课会带来大量的阅读和论文写作,可能会让你的生活过于紧张。教授的这些提醒,都不妨碍对学生选课的尊重,所以,选课最终还是要学生本人自己定夺。

 

刚性学分与弹性选课

    规矩是死的,但选择是活的。每学期必要的学习任务谁也逃不掉,但同样也会有很多可利用的政策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在开学的两个周里,只要课程有空的座位,你就可以随意换课,因为文理学院几乎始终保持着“小班授课”,一个班级的人数维持在20人左右。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学校规定如果班级人数不足上限的一半,这门课就被视为资源浪费,会被取消,所以,由于很多原因学生可能选不到自己心仪的课程,开学两个周里,利用大家可能有换课的需求,每人还是有很多机会可寻的。

    期中考试后有一个截止日期,是最后一次withdraw课程(退课)的机会,退掉课程后,不可以换成别的课程,你就丢失了这门课的学分,最终的GPA也不会受到退掉课程的影响。如果你的学分充裕,一个学期退掉一门课程不会影响到什么,你就可以退掉一个你觉得很不理想的课程来减轻压力,或者保持GPA。

    选课对新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大部分新生没有明确专业方向,学校也是仅仅要求在校学生在大二学期终确定自己的专业,所以对新生来说有太多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课的“priority”(优先权),比如说,低年纪学生享有低级课程的优先权,高年级学生享有高级课程的优先权,根据你的专业你享有这个专业课程的优先权,根据姓氏首字母,每年都会出一个不同的排位,这也是一个你姓名的优先权,另外,在你递交的选课单上,你也列出自己的优先权,从自己最想上的课到无所谓选与不选的课依次排列开来。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选课就变成了一件难事,首先,课程会带着“H”或者“L”的前缀,分别是“High demand”(高需求)和“Low demand”(低需求)。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在电脑系统里面激情博弈,切磋。每一次选课结束,学校会列举一个最热门课程排名,有时候上百人可能同时都选了一个仅有20人的课,常常等着课程表下来时,最终,你可能获得一个很符合你心意的课表,同样也可能真的一门课都没选上。即使是这样,你既不孤单,也不必着急。

    当然,学校不会让你空着课程表进入下一个学期,选课出结果后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开始调课了,只要有空位的课程你就可以挤进去,同时很多教授也会标明课程有没有一个“waiting list”(排队),快速把自己加进waiting list也是选到课一个关键。

    大学选课机制我一直认为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它让你在上课之前就开始进入要学什么,怎么学的分析研究状态,也是你去比对课程、比对教授、兼顾专业和兴趣的选择过程。

 

学分与兴趣兼顾

  “通才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哪里呢?31个学分,专业课要求的学分只有10个,而剩下21个学分我们将要把它放到哪里呢?继续修专业课往往不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至于原因,下面的文章还会提到,大部分学生会去选修一些特别的课程,比如,享誉盛名的课程,这些课程往往不是每学期都有,有些课程甚至两年才开一次,都是一些话题高端,内容十分新颖的课;享誉盛名的教授的课程,来到一个大学,难免会碰到一些“明星教授”,他们的课也许与我们专业无关,但是为了目睹著名教授的风采,我们还是可以拿自己的空余学分去修这样的课程。学生在享受自由支配自己学分的同时,也就不经意间接受了“通才教育”,这一直是文理学院所倡导的。当然,学校还提供双专业,和辅修专业,对于疯狂人士,你可以双专业双辅修,除了完成专业的10个学分,还有完成辅修专业的5个学分,会占掉最少30个学分,这样只给自己留学一个空余学分的方法,未免有点太破釜沉舟,不过,四个截然不同的专业也是给了你十足的通才教育。(待续)

 W,Q,S学分

 

     W,Q,S这三类学分也是顺利毕业必不可少的学分,分别是Writing(文采),Quantitive Reasoning(定量推理)和Speaking(口才)学分。这些不是一些特别的课程需要专门修而得到的学分,而是在选修普通课程的同时添加了对该课程在writing、quantitive reasoning和speaking方面的具体要求。只要能够按规定达到相关要求,在完成该课程的同时,就会同时获得这些附加学分。W,Q,S学分每个学期至少分别要有一个,这也是文理学院对复合型人才重视与培养的体现。

   W学分:writing自然就是考察写作的能力,选题立意,创意构思自然不用说,想拿到W学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论文格式,语法规范和熟练的句式运用这些论文最基本的要素。这是普遍学生认为最难拿到的一个学分,也是学校最不想让你轻易得到的学分。

    我的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拿到W学分也是有措施的。对于所有入学的学生,无论国籍都要参加大学唯一的一门必修课,“College Writing 2”(大学写作2),对于国际学生,可能还要多上一门“大学写作1”。这门课往往被当作学校给初来乍到懵懂无知的高中毕业生一个下马威,让大家有机会见识一下大学的教育,因为它囊括了大量的阅读,写作,讨论,一周看一本书,两周写一篇论文对于新生来说还是很吃不消的,课堂中教授可能不太会注重你的选题,你的创意之笔,而是会注重中规中矩的段落结构和论文格式,因为你稍微不注意严格的论文格式,很可能就会被蒙上抄袭的嫌疑,美国大学中如果出现抄袭,可能会面临很严厉的惩罚。在经过“大学写作2”的熏陶和历练后,可能觉得W学分算是过关了,这其实才刚刚开始,因为这门魔鬼课程是不给W学分的,它只是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对写作难题,并帮助大家拿到W学分。

    如何追求到W学分,就要看学生自己的决心了。任何专业,任何课程都可能会有W的标准,每学期开始选课的时候,哪些课有W就会被标示在边上,告诉学生们上这门课,如果能满足W标准,就可以得到W学分,经济,心理,文学等等,甚至是数学或者物理课程都会有W学分。如果你有决心去选文学课,或者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比如政治和经济,那就要做好博览群书,奋笔疾书写规范论文的准备,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论文,甚至每一次考试除了本来固有的一个分数外,还会额外附加一个W分数。但这两个分数是分开的,固有的分数用来计算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而W分数就决定你最后能不能拿到W学分。比如说,一学期下来,虽然论文的平均分数只有70分左右,但是都有W分数,那你还是得到了W学分;但是如果我每篇论文思路清晰,构思新奇,能得到80-90分,但由于一些语法错误,和论文格式不够规范,那么这篇分数高的论文教授都有可能不情愿给W分数,那就非常可惜。也就是说,只要有一篇论文不合格,这门课即使以不错的成绩上了下来,但却还是得不到W学分。当然,教授肯定会提供给你“rewrite and resubmit”(重写再次递交)的机会,如果能在进一步的修改中消除硬伤错误,并且规范了格式,教授还是会给W分数,但是不会修改固有的分数。所以,为了得到W学分,要细心耐心,不要怕重头翻新,多找本土学生和教授帮忙。

    如果你上物理,化学或者生物课,有W学分可以得,那就全靠“lab report”(实验报告),别小看这些陈述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形成最终报告,而且几乎都是10页以上的工作量,而且完全是用电脑整理,将所有数据输入电脑,制表作图,写出规范的报告格式,打印出来,当作作业上交,还是一个很耗时的事情,这项工作也就成了很多理科生熬夜的伙伴。如果是数学的W学分呢?这起码是全学校公认的最容易取得的W学分,因为不用写论文,不用写实验报告,要写的是数学证明题。简单的说,证明题要获得W分数,首先,你要把所有的数学语言用文字代替,并且句子是句子,段落是段落,不要以为数学家不讲求语法。比如,1+1=2要写成“1 plus 1 equals 2”(1加1等于2)。其实,美国大学里,做数学题最忌讳的就是做一道数学题,全篇下来,全部都是数字,真正规范的做题要有详细的解题说明,并详细列举所应用的数学定理,以及相关的推论都要写清楚。

    搞定了W学分,W,Q,S中最难的一关就算被征服了。(待续)

Q学分:quantitive reasoning定量推理,看起来这个释义比较专业,其实也很好理解,准备GRE(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都应该知道,就是其中的“数学”部分,占一半的分数。我觉得创立Q学分的主要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说来,这个学分是这三类学分最不用费心思的,你可能不经意间就拿到了很多Q学分,因为几乎所有专业的入门课程,例如“经济学入门”,“心理学入门”,“微积分”等等低级课程都有Q学分,而且拿到Q学分的要求就是拿到C以上的成绩。如果你得到了D,学校还是允许你得到这门课的学分,但是就不会得到Q学分,因为你的上课质量不过关,还要多多培养科学推理思维,才能说服这个Q学分。

    很多学生当初入学的时候可能还不了解这些学分要求,等他们深入了解的时候,恍然发现,Q学分都拿了五六个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这也只是学校对学生的最基本考察了。

    

    S学分:speaking也是一个不用担心选不到课的学分,它就像你的宿命一样,早晚有一天会来到你的身旁。每次选课时看所有的课程列表,你会发现,几乎没有课程是有S学分的,其实还是有的,而且每一个专业都会有一门,那就每个专业中的最后一门课,叫做“(major)seminar”【(专业)研讨课】。上这门课的要求是你要修满9个专业课,最后一门留给seminar,虽然我还没有上过这门课,但是从学生和教授那里听说,这门研讨课会跟其他课程很不一样,它会给你一种从大学本科到未来去向的过度感。研讨课中会面临很多课题,我们要去讨论研究,然后做演讲,甚至会有面试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要自己整理,学会如何去面对。举一个例子,根据我的数学教授,他说他的研讨课就是给学生一道复杂的难题,回去自己研究,找出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大家轮流在课堂到黑板前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考察学生解决问题和交流表述的能力。

    其他的研讨课,可能会面临当堂演讲,学生除了要准备PPT,还要穿着合体,脱稿演讲,面对一个班级的其他学生,你有10分钟的时间讲述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内容是否充实,语言是否得当,说话是否流利,都是能不能得到S学分的标准。当然,这是所有学生专业课的最后一关,很多会全力以赴,日夜加工来完善自己的演讲稿,提升自己的口才,加强表达能力,在取得S学分的同时,你会发现你对毕业后即将面临的挑战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我们学校有了W,Q,S学分,自然就要有“ARC”(Academic Resource Center 学术资源中心),这里有W,Q tutor(助教),还有足够设备帮你录制下来你的演讲,然后由教授观看后给出评论和建议,也以此来为得到S学分提供保障。如果你把ARC当作可以偷懒的地方,就错了,tutor不会帮你修改作文,往往只是提出语法错误和修改意见,剩余的工作还需要自己去完成,而且ARC会告诉你,预约tutor一定要在论文截止日期前2-3天,这样才能给你留下足够的准备和修改时间。如果你要去录制自己的演讲内容交给教授看,你就更要准备充分了,毕竟这种第一印象还是很重要的,你带着简陋的内容去磕磕绊绊地说,不会得到好的评论或建议,如果你带着充实的材料去自如的表达,会得到教授的赏识和很真实而有意义的建议。学会利用ARC,多去预约找tutor指点一下,对于收揽W,Q,S学分还是很有帮助的。

    写作,口才,推理,是未来走向成功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学校把这些制作成最基本的学分来培养学生,而学生们会在为最终顺利毕业的诸多努力奋斗中,实实在在地学到了真东西、真本领,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这些很扎实又便于操作的教育理念和具体措施。(待续)

 课程分组和学分

 

    上高中的时候,由于特别不喜欢历史课,常抱怨为什么一个理科生还非要学习政治、历史和地理,高二分科后,好不容易摆脱了文科课程,可又突然出现了个会考,又被迫重操背政治,读历史,研究地理题的旧业。熬过了高中会考,感觉终于从文科课程里解放了,可山东高考又迎来了新举措,高考中60分的基本能力测试里又多多少少涵盖了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

    来到美国留学,觉得大学应该能放下心来一心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吧,但是后来发现这在文理学院也是很不现实的。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我一直渴望的“专才”梦想最终还是被“通才”理念给征服了。我们的大学对学分要求,除了上述条件外,还会把所有课程分成很多个group(组),要求每组课程学生必须有至少两个学分才可以毕业。

    2009学年前,一共有6个组:分别是group 1,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自然科学和数学);group 2,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group 3,Literature and the Arts(文学和艺术);group 4,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历史和哲学认知);group 5,foreign language(外语);group 6,Self-Expression(自我表达)。我是2008年入学,当了解到这个group学分,直觉就是要好好安排才可以完成。这12个学分分配到大学四年的八个学期中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大约需要每一个学期除了上好自己的专业课还要跨越到其他的学科领域,追寻自然的真理,探求社会的进程,遨游在文学的海洋,思索哲学的星空,还要受到艺术的熏陶,由于我们是国际学生,所以group 5的外语课程,我们就等于免试通过了。

    一组到五组,很容易理解它所包含的课程,但第六组“Self-Expression”是什么呢?可能是我不贴切的翻译“自我表达”会误导大家,其实那一组课程就是关于动手类的课程,比如雕塑,绘画,摄影等等,也包括体育课程。那会儿,group 6被公认为是最难为人的一组课程,体育课程大家固然喜欢,但是很多时候会和其他课程的时间发生冲突,而且你会发现它们只有0.25或者0.5个学分,如果你真的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愿意去尝试各式各样的运动,且有富余的时间,那体育课就是很好的选择。至于其他课程,类似雕塑或者绘画,即使授课教授明知一些学生是为了group 6学分来的,不一定真的感兴趣或忠于艺术,那这一类课程也不是闹着玩的了。

    对于那些填补学分的学生,多少难免会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我有一个快要毕业的学长,面对空荡荡的group 6,他最终无奈选择了绘画,当他去上课的时候,他还是被惊呆了。这是一个很不一样的教室,其实更像一个巨大的工作室,四处凌乱,不修边幅,堆叠的画架和染在墙壁上的颜料,就已经充满了艺术特质,而且每个人都是站着上课,上课开始没多久,就开始画画了。结果,我的那位学长,还是没能忍耐住纯粹艺术对凡人的折磨,把课程给drop(放弃)了。问他为什么drop?他对我讲了原委,一天教授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他先念了一遍作业的内容,然后写在黑板上,学长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作业内容,回到自己的宿舍,硬生生地盯着抄下来的作业足足半个小时,还是不知道教授到底想让他做什么,第二天,他肯定是交不出作业的,出于无奈,只能把自己的绘画课drop了。

    很多对艺术涉猎不深的新生仿佛都从他身上看到了group 6课程的未来悲剧。值得庆幸的是,2009学年以后,我们的大学对课程的分组做了调整,新的课程分组和毕业要求,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算是减轻了不少的负担,但这种调整并没有撼动学校坚持“通才教育”的决心。新的分组是,group Science and Mathematics(科学和数学);group Social Sciences(社会科学);group Arts and Humanities(艺术和人类学);Language(语言学),从原来六组简化为四组,每组还是要求两个学分,但特别要求每一组的两个学分不能来自同一个department(系),比如,我自己虽然在group Social Sciences里选了两门经济课程,但只能算其中一个学分,另外一个学分我必须选择经济系以外的课程来上,比如政治。

    不管怎样,简化课程分组对于学生们还是喜讯,因为以前的group 6都被合并为“Arts and Humanities”,部分历史、哲学、宗教等课程都在这个课程组中,对于没有艺术细胞的同学来说终于不需要拿动手类课程来填补学分了。2009年重新调整课程分组时,我才是大二的学生,也有幸用上这种新的学分和毕业指标,来减轻自己的课业压力。(待续)

 学分要求与通才意义

 

    也许大家会有疑惑,区区两个学分,能有什么“通才”教育意义?单纯就这个问题思考,我也没想出个头绪来。毕竟,诚实地说,每一天,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在一个教学楼里花掉了大部分时间去上自己的专业课,然后匆匆地跑出去,奔往另一个相对陌生的课堂,面对每一次都相对陌生的教授和同学,上一节跟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课程,难道通过这样一门课程,我们就真的接受到“通才教育”了吗?这样的一个“才”到底“通”到了什么?是不是最终还是“专”了九牛,而仅仅“通”了一毛?虽然大学一直也有同样的“心结”——这种“通才”的理念,会不会在本质上已经只是一个“空壳子”,学生最终还是接受的是“专一”教育。恐怕,这个困惑一直是很多人所关注的。

    我也曾这样想过,况且,现在课程分组越来越模糊,2009年前的六组课程再往前追溯,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系统,如今也已简化成了四组。这虽然是方便了学生,相对减轻了压力,但会不会让人觉得大学这把“通才”火炬的火焰会由此变得暗淡了?仔细想来,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关于“毕业学分”的系列通篇贯穿下来,还是会产生很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的。

    首先,大家知道文理学院做的是精品本科教育,没有研究生院和博士生院,跟综合性大学的大型公开课相比,这里只有小班课堂,每一个学生都会被教授关注。当你一来到这个大学,你只是一张纯白纸,没有专业,没有大学经历,没有高等教育传授的知识,甚至对未来都是一片渺茫。但是,大二的下学期,你会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四年中,你会为了完成专业修到一门相对专属的研讨课程,来帮助你自己迈入社会。四年中,你会为了填补掉剩下20个学分走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教学楼;四年中,你会为了自身的“推理”,“文采”,“口才”去努力塑造一个更加完善成熟的自己;四年中,你也会为了各组课程去浅浅地涉猎经世济民、天文地理;四年后毕业,当你走出校门,跟其他大部分人相比,你们就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通才”。

    什么是“通才”?即知识面较为广博的人才。我查到,“通才”是指在精通一二门专业的基础上,兼备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善于进行综合性思考和研究的人才。很多时候人们对“通才教育”存有误解,觉得那是一种相对标准化的教育要求,整齐划一,甚至是对人才的摧残。大家心目中的不合理教育的成果应该是“全才”,而不是“通才”,的确,“全才”不是教出来,是过度灌输出来的,或者本身就是生来的天才。而“通才”就没有那么极端拔萃,它仅仅要求在一般专业教育之上兼备其他方面的知识而已,然而,仅就这一点也不是凭借读读小说,看看电影电视就能达到的。

    美国文理学院上百年来所致力于培养的就是高质量的“通才”,虽然只是本科生,但是这批本科生的优势在各个领域还是显现明显,比如毕业生中90%的走向研究生院,剩余中的70%可以走向就业岗位,这些数据不管放在哪里都是可喜可贺的。(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