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部分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JURENTSG 2013-04-19

部分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1. 赤潮:海中的红藻、褐藻由于吸收较多的营养物质(N、P等)而过度繁殖,引起海潮呈赤色的现象。它会造成海水的严重缺氧。

2. 水华:人为地向水中投入(或排入)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N、P等)后,导致水面上的藻类疯长、繁殖,并使水质恶化而产生腥臭味,造成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 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体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 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水中的微生物使有机物(例如,)转化为CO2和H2O的过程中所需要的O2的量。它是衡量水质质量的一个指标。

5. 绿色食品: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且有营养价值的卫生食品。

6. 白色污染;指各种塑料垃圾对土壤所造成的污染。因为它们很难降解,会破坏土壤结构。

7. 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质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也称“原发性污染物”。由它引起的污染称为一次污染或“原发性污染”。

8. 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多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也称“继发性污染”。

9. 光化学烟雾:指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10. 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它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溶于水形成的,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其形成过程是:

11. 温室效应: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大量使用,由此排放到大气中的CO2、N2O、CH4、氟里昂等汽体的大量增加,加之一些天灾和人为的滥砍造成吸收CO2等温室气体的森林不断消失,CO2等温室气体象温室的玻璃那样盖在大气层中,阻挡地面对太阳能的辐射,从而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

12. 厄尔尼诺现象:指由于全球温室效应逐渐增强,使得海洋温度不断上升,冰川、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形成强烈的热带风暴以及引起大陆气候变化无常的现象。

13. 一级能源: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一级能源。

14. 二级能源:指需要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如氢气、电力等为二级能源。

15. 臭氧空洞:臭氧化学式是O3,它的氧化能力比O2强得多,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致冷剂“氟里昂”以及汽车排放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臭氧转化成氧气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从而使大气中某部分臭氧层比周围其他地方臭氧层稀薄的现象。

16. 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中,其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它是人类的后续新能源,具有高效、使用方便、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17. 绿色化学:指从根本上消灭污染,能彻底防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

18. 重金属及重金属污染:一般把密度在(或)以上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铜、银、铬、镉、镍、铅、锡、汞等。重金属的化合物(以及少数重金属单质)对环境的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如含铅汽油的使用等造成重金属污染。

19. 荒漠化:指由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由于大风吹蚀、流水浸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是沙漠化。

20. 空气质量日报:1997年5月起,我国有几十座城市先后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在此基础上,现在许多城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其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目前计入API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悬浮颗粒物等。“空气质量级别”一般分为五级:一级:优,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五级:重度污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