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名医之死

 忘忧无草 2013-04-19
     古 代 名 医 之死                朱 斯 奇

    人体的复杂性决定着医学的“学无止境”。有志于良医者,必须具备特定的天赋,淡泊仕途,不逐名利,舍弃“钱”途,充满爱心;对医术精益求精,重视自己的名节、声望;还要不惧权贵,不怕牺牲,历经磨难坎坷而无悔。古代那些上千年才能见到一个的名医,一生命运却多舛,为了救死扶伤,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例如: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妒忌而暗杀的扁鹊,被东汉末年权贵曹操杀害的华佗,死得最冤又最令人震撼的宋国名医文挚,倍受敬重而令人唏嘘不已的清朝苏州名医徐大椿。

    一、神医扁鹊之死

    战国初期,齐国渤海郡漠州(今河北任丘)的秦越人,就是我国历史上流传能使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神医扁鹊。他曾提前20天、35天就发现了齐桓侯、蔡桓侯的病情。遂提出著名的“六不治”。经过赵国邯郸时治妇科病较多,经过东周国都洛阳时治老年病、五官病较多,经过秦国咸阳时治小儿病较多,随当地多发病而论治,走遍各国。

    据最讲事实的司马迁《史记》所载:扁鹊能“视见垣一方人”“尽见五脏症结”。(“垣”者,墙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看得见墙那边的人”。具有用眼睛来透视五脏六腑的特异功能。)他是“望、闻、问、切”的缔造者。所著《难经》、《脉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文献。他不但熟知医理、中药,而且精通砭针、汤熨、按摩等法。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例如:有一天他来到晋南永济,见到瘟疫十分严重,就不顾劳累,用草药和柏木屑熬煮大锅汤给患者喝,没几天病人全好了。还曾两次被秦武王邀去咸阳看病,使重病缠身的秦武王第二天便可下床,没几天就康复如初。

    当时秦国的太医令(最高医官)李醯治不好秦武王的病,自知医技永远也赶不上民间的扁鹊,非常妒忌,恨得咬牙切齿,便派人在扁鹊返回的途中暗杀了他。乡亲们极其悲痛,把扁鹊葬在清华镇东的风水宝地上。这是死于医术高超,超过了最高医官的例子!
   
                    
神医扁鹊: 战国时期 勃海郡郑地人氏

 


  扁鹊,是战国时勃海郡郑地的人,原名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敬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齐国,齐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齐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齐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齐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齐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齐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齐桓公,就赶快避开了,齐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齐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齐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扁鹊为何死于非命?

  扁鹊 你到底是谁?

  扁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生,居五大医学家之首(其余4人是: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他创立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扁鹊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病救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司马迁在《史记》中特立《扁鹊传》,以示纪念。扁鹊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正史的医生。 

  可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医学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名医,却留给后人许多谜团。比如,扁鹊究竟是谁?为什么有不同的称呼?扁鹊生活在什么时代?他有没有特异功能?他行医有哪些绝招?他到底怎么死的?

  姓名之谜

  翻开《史记》,会发现扁鹊有3个名字:一为扁鹊。字义上看,扁鹊是指一只鸟,喜鹊也。“扁”字,一读biǎn;一读pian(篇),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扁鹊之扁是“取鹊飞扁鸟扁鸟之意”,即指一只喜鹊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二为秦越人。《史记》说:“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三为卢医,《史记正义》说,扁鹊“家于卢国”又称卢医。

  分析以上这3个名字会发现,扁鹊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一位医生,他到处行医,治病救人,人们非常尊敬他。因为他所到之处热心给人治病,解除了人们的痛苦,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医生比作一个会给人带来喜讯的喜鹊。由此可知扁鹊是一个传说人物。

  在山东出土的汉代石刻中,曾有扁鹊的形象,他人手人面,头戴冠帻、鸟身禽立、拖着一束长尾。人们将扁鹊刻画成人首鸟身的模样,既反映了原始鸟图腾的崇拜意识,也说明扁鹊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神人。

  而秦越人,应该是确有其人,他就是《史记》上说的,在渤海郡郑的一位医生。卢医则是指他出生的地方在卢国。

  可以说,扁鹊原来是个医术高超的传说人物,秦越人到处行医,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也被称为扁鹊。

  扁鹊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人?

  搞清了扁鹊的姓名之谜,又有一个问题使人困惑不解。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

  在有关扁鹊的史料中,记载扁鹊活动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如扁鹊最早给蔡桓侯治病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95年;给虢太子治病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55年左右;给齐桓侯(桓公午)看病,大约在公元前385—357年之间;《战国策》记载的扁鹊见秦武公,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这是他看的最后一个病人。

  如此一算,扁鹊的活动时间范围在300多年之间,人不可能活这么大岁数。以致人们很难断定扁鹊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

  秦越人作为受百姓欢迎的民间医生,人们对他已经赋予了许多神话的色彩,因此有些活动并非全是他的个人所为,而是后人附加上去的,甚至有张冠李戴的可能。因此很难准确地考证出扁鹊的活动时间,笼统地说扁鹊是东周(或春秋战国)人即可,扁鹊诊病的故事有真事也有不少是寓言,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不必太较真。

  扁鹊医术真的那么神?

  中国古代医学家早就发现了人体血脉的跳动和心脏是同步的,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切脉逐渐科学化。在这个过程中,扁鹊有他的独到之处。司马迁曾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意思是,现在天下谈论诊脉这件事,是从扁鹊开始的,扁鹊诊脉非常精准。

  有一次,在晋国总揽朝政的赵简子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人们都非常害怕,于是请来扁鹊。《史记》记载:“扁鹊入视病,出。”是说进去看了看,然后就出来了。乍一看非常简单,其实扁鹊进去后给赵简子号了脉。扁鹊说:“病人的身体没有问题,他现在虽然昏迷不醒,但脉搏跳动很正常,你们不用大惊小怪,不出3日他一定能够醒过来。”扁鹊的话很灵验,两天半过后,赵简子醒了。这说明扁鹊号脉是很准的,他通过脉象可以断定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在扁鹊之前不是没有切脉这一诊断技术,中医先辈早就通过脉象来了解病情,只是过去切脉,是顺着人体的血脉一点一点由浅到深地去摸,比较麻烦。扁鹊则发现了切脉的一个关键部位:寸口,即手腕处。在这里诊脉,既简便又准确。正因如此,司马迁才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扁鹊以高超的医术,促进了诊脉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诊脉技术达到相当水平。当时重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诊脉有许多详细的论述。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中医四大诊法当中,望诊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扁鹊不仅诊脉的能力非同寻常,望诊的能力更是出神入化,而最能表现扁鹊这一绝迹的就是已经编入中学教材的《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史记》写的是见齐桓侯)的故事。所以,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曾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能“包治百病”?

  扁鹊医术精深,他到各地行医,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要求治病。在赵国邯郸时,发现那里的妇女得病的很多,他就当“带下医”,即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听说那里尊敬老年人,而老年人患眼病、耳病的人较普遍,他就当“耳目痹医”,即五官科医生,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他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由此可见,扁鹊不仅精通内科,还兼通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诊断上,不仅精通“切脉”,而且善于“望色、听声、写形”;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石、熨贴、按摩、手术、汤药等。可谓是一位多面手的民间医生。司马迁说他是“随俗为变”。扁鹊之所以被人们尊敬,与他这种医疗技术的全面有直接的关系。

  扁鹊一生走南闯北,为无数患者解除疾病痛苦,被人们称为能“起死回生”的“神医”。在他行医经过的路途上,历代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朝香火。然而,一生救死扶伤的扁鹊,最终却是死于非命。

  据《战国策》记载,扁鹊在秦国时,秦武王(公元前310年—307年)请扁鹊看病。扁鹊认为秦武王的身体没有大问题,建议及早医治。这时秦武王左右近臣却说扁鹊坏话,说秦武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让扁鹊治疗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秦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说不吃扁鹊开的药。扁鹊听了非常生气,把治病的砭石(针)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你与有知识的人共事可以得天下,治天下,与无知之辈同谋,将会失去天下。从今天这件事可以推知秦国的事,如果再这样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扁鹊的话批评了秦武王,也得罪了一些近臣。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对扁鹊怀恨在心,就在扁鹊离开咸阳东归的路上,李醯派人刺杀了扁鹊。

  扁鹊是司马迁《史记》里面记载的第一位医生,他对扁鹊给予深切的同情,因为扁鹊无端受害,司马迁自己也有相同的遭遇。所以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司马迁感慨道:“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

 

     二、神医华佗之死

     三国时期的华佗才气大、颇自负。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均看不上,只迷恋医药。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这方面的例子流传下来的太多了,兹不多叙。请大家看《三国志·华佗传》吧!)随着他医术、名气越来越大,请他看病的高官越来越多,华佗深感医生地位的低下,与权贵难以相处。 
  一天,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了跃龙祠前的梨树,据说是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恶梦,惊醒后得了头痛症,遍求良医不效。华歆举荐了华佗。华佗认为曹操头痛的病根在颅中,药物难以速效,需要先饮“麻肺汤”(麻醉药),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华佗说的是真话,而多疑的曹操认为颅脑手术是不可能的,臆测"此人欲乘机害我",“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医术举世无双,关系到大家的生命啊!曹操深知:华佗表面上是借口妻子病重、屡次催而不回,实际上是不肯专门为自己一个人看病,遂加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还是杀害了华佗。可惜一代神医命陨权贵之手屈死狱中。华佗所著千秋经典医著《青囊经》也因此失传。这个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其实按当时史料记载,华佗能做全身麻醉的腹部大手术,包括类似于今天的肿瘤切除、肠胃吻合、脾切除、颅脑手术等。一般人哪里能理解这个“世界外科鼻祖”呢?所谓:“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不过是曹操为自己杀人找的借口,惑人耳目罢了。后来曹操的爱子仓舒(曹冲)病亡,方叹息:“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彊死也!”曹操自己也因“头风”后来命丧黄泉,得了报应。

     华佗本来只须做个手术就可治好曹操,但曹操不肯担风险,却想利用权势占去华佗为大众治病的毕生时间。象华佗这样铮铮傲骨、身怀绝技、“千古一人”的名医,懂得自己的价值!他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疾苦,当然不愿自己只伺候个别权贵!这是死于心系百姓而触怒权贵的例子!

    

     三、炁功大师文挚之死   
    《吕氏春秋·至忠》记载:齐王患病,请来当时最有名的宋国名医文挚。文挚看了齐王的病,便对齐王的太子说:“大王的病可以治愈,但是大王的病治好了,一定会杀我。”太子很奇怪,问及原因。文挚回答:“大王是情志致病。脾主思,思则气结。肝主怒,当以肝木疏脾土之结。” “若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而激怒大王,我一定会被杀。”太子一听赶紧给文挚叩头说:“要是能治好大王的病,我和我母亲拼死一争也要保全您的性命。希望先生千万不要因此而有顾虑。”文挚看太子说得这么诚恳,便对太子说:“好吧,那我就冒死为大王治病吧。”

     当文挚和太子说好了去给齐王看病的时间,到时候却不去。一连好多次,都是如此。太子很纳闷,齐王也憋了一肚子火。等到文挚真的来看病了,不换鞋就进了齐王的卧室。走到齐王面前,又踩着齐王的衣服问病,把齐王气得不得了。文挚问啥齐王都不回答。文挚又说了一些令齐王非常生气的话才出来,齐王狂怒,病却因这场怒气而愈。
     病愈之后齐王余怒未消,认为文挚太无礼,非要把文挚烹了。太子、王后死谏力保,齐王就是不听。齐王还是叫人把文挚扔到鼎里,烹了三天三夜。文挚上吸天阳之炁,不但没死,脸色都没变。(文挚“入鼎不死”之说也许是虚妄之说。但那时是炁功极为鼎盛、高手云集的时代背景,也有可能是真事!)齐王惊呆了。文挚却哈哈大笑:连弄死我都不会,还是我来教你吧!于是对齐王说:“你当真要弄死我?那就把鼎的盖子盖上吧!一盖就隔绝了上下的阴阳之炁,我一定没法活了。”齐王听了就叫人盖上了鼎的盖子。一代天骄、炁功大师文挚终于巨星陨落。这是死于冒犯权贵,视死如归的例子!

     四、名医徐大椿之死

     徐大椿,字灵胎,号洄溪老人,清朝时苏州的名医。精通天文、地理、刀枪、阵法、音乐等。据《小仓山房诗文集》记载:他“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其用药也,神视鬼设……诸岐黄家目憆心骇,帖帖讋服……”

     乾隆曾两次传旨召其上京为大臣治病而倍受人们的尊重。过去交通不方便,从苏州走到北京,千里迢迢,上路是要跋山涉水的。79岁时,他已有病在身,自知来日无多,但帝命难违,只得由儿子陪同,并叫随从人员给自己准备了一具空棺材,抬棺上路。

     到京后三天,大臣的病被他治好了,他自己却仙逝了。要是不颠簸到京城治病,也许还能多活些日子,多治好一些人的病。这是死于名震千里且忠心耿耿的例子!……

              参考文献: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传》

        《吕氏春秋·至忠》

        《小仓山房诗文集·徐灵胎先生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