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古城系列之十九】米市街

 洁洁赢 2013-04-19

                           
 发表于 前天 20: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005212208f0e337762acfe314.jpg 
                           昔日繁华的米市街渐渐远离了米市交易的喧嚣声
昔日繁华的米市街渐渐远离了米市交易的喧嚣声

IMG_0538.JPG 
           小巷两旁依旧保持着多座民(国)清(末)时期深宅大院
589690076209812587.jpg 
1405686033694950508.jpg 
2990390152574992085.jpg 
                         反映了清代芜湖米市场景的几组铜像(位于市区的滨江公园内)

        米市街形成于明代,甚至更早,清康熙《芜湖县志》在“县西大街”栏内已记载有“米市街”。传说东吴名将周瑜在此囤集米粮,故名米市街;另外一种说法是此街曾因米行云集而得名。
        米市街为东西走向,东起东内街,与花街、十字街成直角相交,西至原后家巷,与油坊巷相连,并与太平大路垂直相交,全长170米,宽4米左右。
米市街虽然历史悠久,但却在清乾隆、嘉庆和民国的《芜湖县志》上消失了,继而出现的是一条名叫“刡子街“的街巷。刡子街又名刡子巷,因此街与花街相连,以出售竹制的妇女梳子用具”刡子“而得名。但是,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城图“上标明的刡子街与今天的米市街为同一条街道。所以,此街恢复使用米市街的名称。应在民国八年(1919年)以后。
       米市街在清代、民国时期曾是稻米销售中心,芜湖地处江南水乡,周边地区素以盛产稻米而闻名,清嘉庆和道光年间已有垄坊二十余家,集中在毗邻的古城的大垄坊、仓前铺一带。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以后,来粮输出量每年多达五 百多万石,民国八年(1919年),因连续两年丰收,增至八百多万石,从业人员多达万余人,那时大小垄坊生产的米面除经长河(今青弋江)水运输出外,许多米面都是进入宣春门(东门),经东门大街和安义街,运至米市街交易,以至米市街声誉鹊起。


                                                                                                                                      相关资料
四大米市: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长沙、无锡、芜湖、九江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这四大米市有的如今依然焕发青春。“江南四大米市”是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有着共同的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之于“四大米市”的排序,无锡和芜湖各说其在首位,这些现在都没什么意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