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土动漫技术突围的背后

 JURENTSG 2013-04-20

本土动漫技术突围的背后

时间:2013年04月09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汪建根
 

  制作速度提高三四倍 投入成本降低五六成

  本土动漫技术突围的背后  

  2012年1月以来,一部名为《侠岚》的本土原创三维动画片表现抢眼。在国内,自中央电视台首播以来,众多卫视和网络跟播,并很快登上了百度动漫频道好评榜第一位;在国外,它闯戛纳、进院线,拿回了1800万美元的海外票房。

  更让同行们诧异的还在于其制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侠岚》的制作速度是国内同规模三维动画公司的3至4倍,而其每分钟的成本平均为1.45万元,远远低于国内每分钟2.5万元的价格。

  《侠岚》是如何做到的?

  创新,从构建团队开始

  说起《侠岚》的故事,制片人张轶弢在写字板上写下了“学、研、产”三个大字。

  在IT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张轶弢,2001年开始思考新的奋斗方向。两年之后,下了决心要做一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端动画片的他,遇到了国内三维动画方面的知名导演刘阔。相同的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创办了若森数字公司。

  当时的动漫市场环境并不太好。缺少相关的扶持政策,国内的动漫技术也比较落后,制作成本高企,而回报渠道有限。拥有播放资质的电视台不仅对内容要求严苛,对原创动画片的采购价格也低到令人不可思议的每分钟几十元至几百元。更多的动漫公司沦为国外企业的代工基地。

  与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相比,更令人焦虑的是人才的匮乏。“两年的调研让我们发现,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张轶弢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动漫行业对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张轶弢和刘阔的核心团队有着技术和实践优势。从2005年起,若森数字依托自身优势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合作,通过专业共建、课程置入、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动漫专业教育。在动漫产业日益得到重视的大环境下,这些教育项目受到了社会上的欢迎,不仅每年可以为若森数字提供600名左右的人才供其挑选,而且也为公司带来了不少的收入。

  在张轶弢看来,举办教育项目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若森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每年有三四十名毕业生加入他们的团队,成为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而他们参与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等国家级课题,又使若森的教育项目具备了更为宽厚的基础。

  这些努力,让张轶弢他们有了实现梦想的更多的机会。

  “技术+创意”就是竞争力

  技术落后是制约国内动漫产业取得突破的又一个核心问题。核心团队逐渐成型后,若森将目光投向了动画技术平台的研发上。

  在多年针对美国迪斯尼、梦工厂、工业光魔以及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影视特效、动画产品分析总结的基础上,2006年开始,张轶弢、刘阔及其团队用3年的时间,借助于国际最先进的IT图形图像技术,独立投资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画制作平台《曼陀罗智能动画开发系统》的研发。

  这是一个漫长的研发过程,从经过无数次的讨论甚至是争执才理顺“曼陀罗”系统的构架体系,到运用各种高精尖算法进行调试,在反复的失败与尝试后,“曼陀罗”系统问世了。其中,由若森自主研发的《智能形变跟随系统》、《图形学自然景观分类特效生成系统》、《多媒体影视特效动漫后期渲染管理系统》等20多项技术在国家版权局进行了软件注册权登记。

  “我的最初构想是一个根本不会画画的人,学一个月就能用这套系统做三维动画。”张轶弢说。

  在位于北京西三旗的若森公司,技术人员为记者演示了这套系统。常规商业软件制作一个角色通常需要2至5天,而“曼陀罗”系统的“人物角色生成引擎”则将人体骨骼肌肉组织进行了归纳,形成了近百个参数供用户调整;此外,还有随机生成人物模型的功能,可在每0.01秒钟之内生成一个角色。利用一般软件制作一句30秒钟的对白,往往需要动画师至少一整天的制作时间,而利用“曼陀罗”的“中文口型生成系统”,可在几秒钟之内自动生成口型动画,使该环节的工作效率有数千倍的提高。此外,“曼陀罗”的“实时自然特效系统”可以快速生成例如风、火、云、爆炸等自然特效,避免了传统三维动画制作特效过程中的大量参数调整以及漫长的渲染合成过程。

  “曼陀罗”系统,不仅让动画制作的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也大大降低了投入的成本。“一般来说,制作52集25分钟的动画片,需要投入2500万元。而如果有成型的团队做支撑,我们只需要1/3的开发成本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张轶弢说。

  看重产业链甚于技术服务

  在完成了人才和技术准备后,若森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动画产品《侠岚》,并很快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而通过“自主研发动画技术开发平台,自己培养动画人才,同时带动原创动画作品的开发及品牌建立”这种学、研、产的结合,若森也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既然若森拥有领先的技术,而国内的动漫行业又需要先进技术,若森为什么不向动漫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技术服务取得回报呢?”同行的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柯新生向张轶弢发问。

  对于这个问题,张轶弢坦言不会仅仅出卖技术。对若森而言,依托于自身在技术、人才以及商业模式方面的优势在动漫产业中“掘金”,显然要比单纯提供技术服务要有“奔头”得多。

  “如果有500人的团队,我们的年产量可以达到一个杭州动画产业基地的规模,而且出品的都是《侠岚》这样的高端产品。”张轶弢面带微笑地介绍着,创业的自信与激情写在了脸上。

  目前,若森正在稳步推进《侠岚》的国内版权发行、图书和音像制品发行、衍生品开发和授权以及国际版权发行等。“我很看好手游市场。”张轶弢说,下一步《侠岚》还会进军游戏市场。

  尽管游戏的开发未必会自己去做,若森却离自身的产业梦想又近了一步。


(编辑:白伟 黄远(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