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剧名角刘德荣和他的子孙们

 黑老赵 2013-04-20
雁剧名角刘德荣和他的子孙们
日期:2010年08月18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28 
 
  刘德荣(1869—1913年),北路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艺名“云遮月”,俗称“要命旦”,忻府区高城乡忻口村人。

  刘德荣的父亲刘天凯,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由于家境贫寒,他从青年时期就给人扛长工,后因积劳成疾,于41岁时就去世了。天凯过世后,家中留下妻子和三个儿子,全靠当母亲的给人缝补浆洗养活全家。三年后,这个女人改嫁到临近的高城村李家,生了个儿子叫李三元,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坤角演员“花女子”李桂林的父亲。母亲改嫁后,她的三个儿子中德堂、德荣年龄尚幼,只能靠大哥德仁钉鞋为生,生活艰苦,糠菜度日。
  清光绪三年(1877年),12岁的德堂和9岁的德荣被大哥刘德仁卖到五台豆村的白步云班学戏。开班那天,白步云让人把德堂、德荣兄弟俩找来,拿出一张写好的契约念给他们。上面写道:

  忻州忻口村刘德仁情愿将胞弟刘德堂、刘德荣二人写与五台县豆村白步云戏班学戏。学艺六年,谢师一年,共七年,在此期间,狼吃狗啃、投河奔井、自寻无常,俱与班主一事无涉!   立据人  刘德仁

  刘德仁在契约上按了手印,从白班主手里接过20吊铜钱,他的手不由得颤抖起来,这毕竟是两个弟弟的卖身钱啊!他心境悲凉地回了忻口村。

  幸运的是,德堂、德荣弟兄俩一入班便遇上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叫孟昭华。孟业师当时40多岁了,头戴一顶黑色瓜壳帽,穿一件灰色布袍,瓜籽脸,微有髭须,说话带有浓重的蒲州口音。

  那时的学戏是很艰苦的。刚入班的孩子们每天鸡鸣即起,先练基本功,如踢腿、下腰、拿顶、吊嗓子等。到这些熟练了,才开始念戏、理解戏文,并找机会给师父们垫演“帽儿戏”,参加实践。弟兄俩的分工是:德堂学生角,德荣学青衣旦角。由于这俩个孩子从小过惯了苦日子,一心想出人头地,所以他们学习得非常刻苦,努力钻研戏路,领会老师的套数,不到二年时间他俩就成了学员中的佼佼者了。

  正当德堂、德荣弟兄二人在艺术上不断长进之际,德堂得了扁桃体炎,虽经反复治疗痊愈,却因后遗症坏了嗓子。谁知祸不单行,一年后一场伤寒病又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德荣痛失兄长后,只好在班子里孤身奋斗。

  孟昭华老师是当时有名的旦角,他的演技很高超,但个子大,扮相不好看。他最拿手的戏是《活捉三郎》和《田氏劈棺》,特别是小高跷踩得好(过去戏剧中男扮女角大多要踩小高中跷)。孟师父为人热心,对小德荣又特别喜爱,因此他便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爱徒。刘德荣出师不到二年,便成为白步云班的顶梁柱。他以俊美的扮相、甜润的嗓音和细腻的做工赢得了同行和观众的赞赏。由他主演的《打金枝》、《血手印》、《双吊孝》、《断桥》等剧目每演必获喝彩。“云遮月”的艺名不仅红遍五台,而且响彻“二州五县”,后来他就成为众多班主们互相追逐争抢的对象。
   光绪十五年(1889年),刘德荣被忻州的金钱豹班以每台戏两吊铜钱(当时可买500斤莜面)的身价挖到了“锦顺园”。这个戏班可谓是当时忻州最有名的字号班,名角荟萃,阵容强大。其名角有:“马卜雒红”张国田、“一支梅”孙竹安、“大花脸”九百黑,还有“殿元生”、“四盏灯”等等,这些都是大腕儿级的人物。德荣初来乍到,先给著名青衣演员“一支梅”孙竹安拉二套。他灵活机智、谦恭好学,很快就得到孙师的赏识,他慨然把四个“看家戏”《芦花河》、《东宫扫雪》、《双官诰》、《假金牌》统统传给了刘德荣。后来他干脆不登台,让德荣主演,自己退居到教师地位。

  有一年,刘德荣在定襄县受禄村演戏,他在《九件衣》中扮演的姜巧云段段出彩,掌声不断。台下观众为争看他的表演,人潮涌动,排山倒海,竟当场踩死一名老者。当时人们就说,这哪里是看戏,分明是要命哩。从那以后刘德荣又得了个绰号“要命旦”。
光绪十六年(1890),名噪晋北的名伶刘德荣,应邀同周殿元一道去塞外名城张家口演出,在大兴园搭了“闹乙”(山西蒲州人)班,与“渭南黑”等配戏,不久便同擅长武戏的“飞蛾”王天恩和“小昌黑”谢天宝相处甚厚,并结成八拜之交。刘德荣主演的《双官诰》、《算粮登殿》等戏更是叫响晋冀蒙一带。

  光绪十八年(1892),适值徽班与梆子戏在京城竞演,刘德荣应激赴京,在广德楼与“元元红”郭宝成、天明亮等同台演出。在北京初露脸面的刘德荣,上得台来精神抖擞,潇洒自如,再次博得了京城看客的喝彩。忽然有一天,他们接到宫里胡太监的指令,要他们进宫去为慈禧太后献艺。到这个消息,大伙儿真是受宠若惊。郭宝成是见过世面的人,临行前他格外叮咛告给刘德荣一些禁忌之事。比如:慈禧是属羊的,唱词念白均要回避“羊”字,像《三堂会审》中苏三唱的“羊入虎口有去无还”,就得改成“鱼儿落网有去无还”。再有:慈禧太后喜高腔,调门儿只许往上升,决不能往下降,如果让慈禧出降调,演员可要挨打。德荣把这些话都牢牢记在心中。后来,由于他发挥出色、声情并茂,博得了“老佛爷”的欢心,当场亲赐凤冠一顶,蟒袍一袭。这一下刘德荣更是誉满京都,名震华北了。
  1913年农历正月二十五,刘德荣从奇村演完戏回到忻州城,由于连续吼唱,努伤过重,便不断咳血,接着一病不起,于农历三月二十日溘然离世,可叹年仅44岁正当壮年的一代名伶便告别了人间。

  刘德荣膝下有四子,长子明山、次子宝山、三子金山、四子玉山。其中除三子金山因患先天性近视眼,在剧团专管服装道具箱外,其他三人均继承乃父衣钵,且在各自的行当中均有出色表现,名扬塞外。在唱戏的三兄弟中,老大明山跟父亲专工青衣,宝山工须生,玉山则先工花旦后改小生。刘氏父子这个梨园之家还经常同台表演,成为当时剧坛的一段佳话。1910年,原平同盟会员弓富魁为母祝寿,曾从代县、崞县(今原平市)调了好几班戏去会演。忻县奇村的大绅士邓汉城,是弓的儿女亲家,特邀刘德荣父子前往向弓母祝寿。当时德荣带着明山、宝山同往,父子三人同台演出《桑园会》,宝山饰秋胡,明山饰白银环,德荣饰秋胡之母。其时宝山年只8岁,个子太小,坐时还须大人往椅子上抱。这个故事迄今仍在忻定原一带民间流传着。
  刘德荣过世后的同年10月,明山、宝山为谋生计,告别慈母来到张家口找长胜班班主、刘德荣生前好友王天恩。从此,刘氏兄弟便寓居塞外张垣,奔走于晋冀蒙之间,传承着乃父的未了事业。

  刘明山,艺名“五月鲜”,生于1898年,因受家庭影响和熏陶,幼年时便得到父亲的口传心授,学会了《东宫扫雪》、《贺后骂殿》、《三娘教子》、《韩琪杀庙》、《桑园会》等剧目,因他是弟兄中的老大,父亲走了后他便接替了班主的身份。

  比明山小6岁的宝山,排行第二,1903年2月18日生于故里忻口村。在孩提时他就“哪依呀哈嗨”地练唱。有一次突然唱出一句“仁贵催马离西凉”,引起了父亲刘德荣的注意。他想,这本是北路梆子中须生的一句介板唱腔,这孩子虽然童声稚气,却音准调正。刘德荣当即颔首微笑,认为老二天生是个唱戏的好料子,后来便有意教他一些须生的练功习唱。宝山随兄到了张家口后,拜王天恩为师,并得到“老十二红”之子高宏魁、“十一红”陈宝林的传授,再加上经常与小二宝同台演出,戏路越来越宽。他在《伍子胥出樊城》、《天水关》、《困雪山》等戏中扮演的主要角色,都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后来他更刻苦钻研,演技更趋完美,人送艺名“十二红”,成为与丁果仙齐名的晋剧须生表演艺术家。

  排行第四的刘玉山,艺名“六月鲜”,生于1911年2月,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他饰演各种行当的角色都能出彩。1933年刘氏兄弟回忻州紫岩村演出《六月雪》,明山饰蔡婆婆,玉山饰窦娥。当时在场的晋剧演员“水上漂”王玉山看后,一再交口称誉。后来“水上漂”到张家口同刘玉山会演《西厢记》,刘玉山饰张生,“水上漂”饰红娘,“水上漂”的女儿王巧云饰莺莺。三人同台各显风采,配合相得益彰,一时轰动了山城。

  在刘德荣的第三代后人中,明山之女刘玉婵先工花旦,后工青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是张家口晋剧团的主演。刘德荣的三子刘金山虽未从事过表演,但其子刘喜旺却是毕业于张家口戏校的科班生,后来也成为张市青年晋剧团的一名演员。刘玉山之女刘俊兰专工刀马旦,也曾是张家口市晋剧一、二团的演员。其丈夫马西兰早年在西北剧校学习,后调回张家口晋剧团工作。在从事表演的刘氏第三代中,出类拔萃者当数明山之女刘玉婵。

  在刘氏第四代中,刘玉婵之女刘丽丽亦曾在张市青年晋剧团中担任小生演员。可以说,刘氏梨园世家一门四代为艺术奉献着,并均有很高的造诣和影响。
                                                   

(《忻州剧坛》第四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