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减地黄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加减地黄汤麦冬,二地二至太子参, 枣皮枸杞五味子,滋补肝肾主眩晕。 【组成】生、熟地各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5克,枣皮12克,枸杞子12克,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滋补肝肾。 【方解】本方系以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而成。此方重在补肝肾填精,取地黄汤补肝肾之二地、枣皮而去泽泻、丹皮,是用其专补之力,更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助之,其力更强。太子参,心经之药也,取“心为君主之官”统辖五脏,补心以济水火;麦冬,乃肺经之药也,取“肺为水之上源”,补肺金以助肝肾之故;枸杞子滋补肝肾;五味子益肾敛阴。本方具有润燥生津,滋养肝肾,补髓填精之功。 【主治】眩晕,症见头空痛(午后入晚时眩晕头痛加重,过劳思虑时则剧)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耳鸣、睡眠不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加味柴胡六君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加味柴胡六君汤,参术苓甘夏砂香, 黄芩姜枣建菖蒲,益气健脾心可宁。 【组成】党参12克,焦白术10克,茯苓12克,法半夏、广木香各10克,砂仁6克,柴胡12克,黄芩10克,建菖蒲12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益气健脾,利水宁心。 【方解】此方由柴胡六君汤、香砂六君子汤和小柴胡汤相合加建菖蒲而成。方中香砂六君甘温补脾益胃,脾健则可除湿利水;更得建菖蒲芳香辟秽化浊、健胃宁心之力,而使其利水宁心之功更著;方中小柴胡汤畅气机,利胆气,气机畅,水气行,则心可宁矣。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健脾,利水宁心之效。 【主治】眩晕,症见头晕目眩、气上冲胸、心悸、口苦咽干或口淡无味、消化力弱、食少或不欲食、或胸脘滞痛、或胸胁胀满、四肢软弱、小便短少或失眠多梦、苔淡白、脉寸关微沉而弱或兼见弦象。 【加减】心悸失眠多梦者,加枣仁12克;头痛者,可选加白芷、羌活、藁本、川芎诸药中一二味;舌苔白兼淡黄滑润者,加肉桂3克或桂枝尖6克。
3镇眩汤 【来源】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歌诀】镇眩汤中四物汤,苓桂术甘龙牡加, 养血利水兼重镇,范围扩大效更优。 【组成】川芎10~16克,当归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10~12克,桂枝10~12克,茯苓12~18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生龙骨30~60克,生牡蛎30~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其方中龙牡须先煎。 【功效】养血利水,重镇止眩。 【方解】本方是由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加生龙骨生牡蛎而成。也即日本,连珠饮加生龙骨、生牡蛎末治眩晕。方用四物汤养血活血以补虚扶正;配以苓桂术甘汤通阳健脾以利水,共奏养血健脾之功;更重用生龙骨、生牡蛎镇冲潜阳而止眩,其功颇著。 【主治】贫血、动悸、眩晕、或有少寐、或有浮肿。可用于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直立性调节障碍、贫血、眩晕(包括耳源性眩晕、神经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疗效可靠)、血管性头痛、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眩晕甚者,加泽泻;头痛甚者,加白芷;浮肿甚者,加四苓散;血压明显高者,加丹参、菊花;失眠严重者,加夜交藤;贫血严重者,加黄芪、党参。
4十味天麻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内部资料,龚志贤方) 【歌诀】十味天麻术夏陈,茯苓泽泻白蒺藜, 黄连竹茹生甘草,专主眩晕效更奇。 【组成】天麻12克,白术、法半夏各10克,陈皮、茯苓各12克,泽泻、白蒺藜各15克,黄连3克,竹茹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除湿化痰和中。 【方解】本方由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而成。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出自《医学心悟》,“有湿痰壅遏者……非天麻、半夏不除是方”。本方即二陈汤(治湿痰之祖方)加白术、天麻而成。《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应;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半夏、天麻为主药,更以茯苓配白术健脾除湿,以治生痰之源;陈皮理气化痰,气行则水行,加之泽泻之行水,湿可去矣;白蒺藜疏风平肝;黄连、竹茹取温胆汤意,实为清利肝胆而设,因气郁湿滞多有生热化火之虑,故取之尔。方实具有健脾利水除湿,熄风化痰之效。湿痰作眩者宜之。 【主治】眩晕阵作、头重如蒙、视物旋转、动则晕甚、恶心、呕吐痰涎、胸闷脘痞、食少、嗜睡、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证属痰湿中阻者。 【加减】若小便不利,舌苔白而厚腻,脉濡缓,水湿特重者,白术应加大剂量为30克,或改用苍术15克,泽泻加大剂量为30克,以增强除湿利水之力。 【附记】加减法中,白术、泽泻加大剂量,或单用白术30克,泽泻60克。此【用法】源于《金匮要略》之泽泻汤,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为水湿阻滞,浊阴上犯之故,重用白术健脾除湿,泽泻利水,使湿从小便去,其“冒眩”可解,法简而效著,余常喜用之。 |
|
来自: kaixin100sc > 《中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