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的钱庄
在上海开埠前,上海的钱业主要有钱庄和票号来承担。钱庄的主要作用是兑换货币和代放寄存现金,古代中国实际实行银本位制.流通的货币有银两(后来多了银元)和制钱(即铜钱),出于各地镕铸的银条、银块的成色不统一,所以银两必须测定成分后,按市场规定的成色方能进行交易,钱庄的—个作用就是划—银两的成色;银两的价较贵,民间的小额交易通商使用制钱,清道光年间,一两白银约可兑换一干五百枚制钱,于是钱庄的另一作用就是小额的货币兑换。票号的作用有点像现代的银行或邮政汇款,在两地或多地贸易中,如上海人在山东定购了一批货物,其只要在上海的票号中支付现金,山东的卖主就可以在山东指定的票号中收到货款,这样可以避免货币长途运输而发生不安全因素。应该讲,钱庄和票号在古代中国埠际和埠内贸易中均起了一定的作用。
20世纪初被称为“钱庄街”的江西路(宝德银号、振源银号、勤泰银号、沪中银号)
近代以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对内贸易城市,由于贸易总额及对象的增多,传统的钱庄和票号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约1846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丽如银行就在上海设立分行,这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外国银行,与传统的钱庄和票号相比,银行不仅仅有资本足、实力大之特点,他们可以与往来的客户之间建立寄存款的关系,客户在交易中,只要出具信用支票,银行即可代理客户与客户之间的汇划、结算,甚至可以代理客户的结账业务,大大方便了贸易中的结算,而银行也可以利用客户的寄存款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以生息。
旧上海钱庄一条街
继英国丽如银行之后,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上海。它们进入上海后,确立了上海在全国金融业上的地位,到19世纪80年代,上海在全国对外贸易的款项调拨的总额中,己占80%。早期,上海金融业的活动范围一般还局限于对外、对内贸易的汇兑、汇划、结算及拆放上,但是到了19世纪末.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要赔偿各种战争赔款,应付国内战争,以及发展航运、铁路、矿山等洋务,不惜以关税、盐税收入作抵押向外资银行举债,使上海的外资银行成为控制中国财政经济的枢纽,从而控制和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承裕钱庄开出的庄票,票面金额上画有一大圆圈,是已经付讫缴销作废的符号
早在19世纪50年代后,—批较早接触西方文化和近代经济学的有识之土就不断撰文介绍西方的金融思想,呼吁中国创办银行,其中著名者有洪仁玕、王韬、容闳、郑观应、李鸿章.然而,他们的呼吁和倡议并未得到响应。
汇得丰钱庄(兼卖杭烟)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次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定于在上海交割,于是,清廷原来自上海的收入款一律滞留在上海,同时,每年有来自各地的现银运进上海。这批数目庞大的现款在转交给外国银行之前,需要一个暂存生息的出路,而这只有近代的银行才能实现。经过短时间的筹备,由盛宣怀总其事的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5月27日成立。它标志着中国第一家银行正式诞生。
钱庄与“外滩银行”进行清算所用划条
19世纪末,上海的民族资本企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近代实业必须得到近代化的金融业的扶植和支持,同时,近代企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上海的内资银行大量建立。据1935年统计,上海有各种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地方银行百余家之多。上海早已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