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教学要突出读的训练

 威灵仙9998 2013-04-21

 

阅读教学要突出读的训练 

威灵仙/于郑州
 
 
     “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的途径。“读”是相当重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既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又是听说训练中不容忽视的一项。读包括朗读和默读。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忽视读的训练还是比较普遍的。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教学中,忽视读的训练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目的不明。有的教师让学生读书,只是作为应付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无明确目的,无具体要求。也就是说,每读一篇课文、一个段落,为什么读,要怎样读,应达到什么目的,没有具体明确的告诉学生。学生也只是照读一遍完事,心中无数。

二是要求不严。有的学生读课文时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或两个字两个字地读;有的学生读课文时唱读;默读时,有些学生的嘴巴仍在一上一下地动,名为默读实为小声读,对于这些现象,有的教师没有指出,更没有纠正,而是听之任之。

三是分量不够。一般地说,教师讲读课文时只叫个别学生读某些段落、句子,然后就在讲解分析上做文章,把学生的读当作板书的引子,流于形式,读的训练没有占主要地位,分量太少。

四是形式不多。有的教师往往只采用齐读或指名读的形式读书。必要的齐读(如:表达雄壮气魄或高昂情感的段落)是可以的,而动不动就让全班学生齐读就不必要了。这样教师就很难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不足之处。而其他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示范读、听读、默读、分角色读、有表情朗读等,有的教师就较少采用。

五是情感不深。学生读书时平铺直叙的多,没有丰富的感情。既无轻重缓急,也无抑扬顿挫,甚至连很明显的语气词也没有读好,结果往往是一篇写得很好很有韵味的文章,由于读的情感不够而影响了读的效果。

六是缺少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某些片段时,读前无示范,读中无指导,读后无评价。即使有指导与评价也是蜻蜓点水,起不到效果。学生到底有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与要求,教师不清楚,学生也不明白。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只能靠自我领会,要想提高朗读能力当然就很难了。

忽视读的训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的教师没有把读的训练提到应有的位置,对读缺乏指导、引导,得过且过;二是考评时不考口头朗读,读好读不好无关紧要。由于教师不重视读的训练,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忽视读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除了改正前面讲到的错误表现外,我认为还应该在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提高对读的重要性的认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课程标准又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这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了朗读教学的意义,后一句指出了朗读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对这两句话应当联系起来理解,尤其不能忽略关于朗读教学意义的阐述,否则,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时,就会步入忽视内容、追求形式的“误区”。

提高对读的重要性认识,还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朗读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采取“音像法”“赏评法”等多种朗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中去,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受到思想和审美教育。由此可见,朗读在丰富表象,引发想像和联想,激发情感等形象思维的培养方面,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二是最好也把“读”纳入语文考评的范畴。考试的形式各年级特别是高年级可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一是指定课本中若干篇课文和需要背诵或叙述较精彩的片段(不少于5篇);二是在课外选好文章3~5篇,提前一个星期让学生准备,考评时抽签确定朗读篇目或段落。教师按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要求——准确、流利、响亮、有感情分别评价并赋分。这样做既可提高学生按要求朗读的能力,又可纠正部分学生唱读的毛病,提高训练的自觉性。

读的训练加强了,读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必将随着提高,这样,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欢迎你进入威灵仙的360个人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