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音乐入门漫谈——

 斑子 2013-04-21
1
与古典音乐接触越久,就越觉得现在一些“应该怎样接触古典音乐”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些观念无形中把古典音乐变成了一个生人勿近的“怪兽”。首先总说古典音乐是“高雅”的,对,可能它确实是雅致的,但却并非这个形容词背后所隐隐带有的那种令常人不舒服的“隔离感”。古典音乐和流行乐一样,都是人类情怀的展露,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前者比后者更精密更复杂一点而已,但人类表达感受的本质是一样。
  
  古典音乐到底应从那一部分去入门呢?这是个对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十分重要的问题,一开始走进一扇不适当的门往往会令你厌倦不已,就此放弃一个
  奇妙的世界。而最常见走错门的倾向就是寻找音乐教材中最出名介绍得最多的东西,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据说有些人为了找出命运交响曲开头那几声“命运在敲门”的深刻含义而反复聆听“敲门”:)……贝多芬的交响曲当然是伟大的,但却非常不适宜当作接触古典音乐的敲门砖。事实上我认为一切交响曲都不适合,对普通人而言这些庞然大物太吓人了,听它们简直毫无乐趣可言,只有厌倦和煎熬。接触一样东西之初如若你不能对它保持基本的愉悦感,你怎么可能继续持续下去呢?而交响乐中那些复杂繁多的音响确实是很让人厌倦的,这是最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家厌烦得有理!
  
  第二种很不适合接触的古典音乐形式莫过于歌剧与一些宗教性的清唱剧之类。这一类的古典音乐的文化背景完全是西方的,东方人能直观地感受到的美感更少,除了少量动人的咏叹调与合唱曲,可算是“又长又臭”,要把全剧欣赏完简直比交响乐还煎熬,嘿嘿。。但中国就是这么奇怪,古典音乐形式中最容易令常人厌倦的交响乐与歌剧被宣传得反而最多,当然,上演得也最多。结果就是这使许多人走近了古典音乐最后又离去,还造就了一帮有钱的装X者,这类人对音乐并无热爱,但自命高雅,在音乐会上展示了很多有趣的“行为艺术”。
  
  说古典音乐已死,不再适合今天的论调我认为只是一个并不美丽的误会,原因正是在于普罗大众总在无形中得到了媒体上浅薄而错误的讯息,一想起古典音乐,就下意识地想起那些大型的交响乐与歌剧。事实上有许多人长期在“大型怪兽”中找不到需要的心灵抚慰但仍在“强迫”自己去接受——其情形正如一个男孩渴望相爱却没找对人,而最美丽最善解人意的那位女孩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无人介绍……杯具……
  
  古典音乐这种东西和很多事物一样,最初都是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发展出来的;很多伟大作曲家对音乐的热诚也是从最简单的音乐形式中得到熏陶而形成;1819世纪中很多出色音乐家都往往生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家里拥有一些最普通的乐器,如小提琴等,一家人组成一个微型的乐团,三重奏或者四重奏玩起来,快活得很——那才算是音乐初开之地。所以个人觉得,接触古典音乐最合适的还是从“简单”的室内乐与众多独奏开始,当然,还有一部分不那么交响化的协奏曲,如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肖邦钢琴协奏曲等等。比起一些大型的交响乐与歌剧,这一范围的曲目等于古典音乐的后花园,亲切如家,是古典音乐的真正灵魂归宿,有最接近音乐家心灵的东西,你只要进去,不可能不被它打动的。可以想象,在某个寂静之夜,选择倾听一架钢琴或者小提琴的独奏,又或者选择两者合一互相唱和的奏鸣曲,又或者选择在二者之上再加一把大提琴的三重奏,以及更多的弦乐四重奏,五重奏,六重奏形式——这些音乐往往不那么激烈刚劲,寥寥几件乐器之间,交谈式的娓娓道来,有如清风徐拂,明月西来,流露着作曲家最浓郁的个人感受与情怀,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意私密性的今天,我觉得没什么比它更滋养更贴近当今“快速”的现代人。
  
  很多烦躁的现代人生存之余,都在寻求心境的宁静,正如有些人去学习瑜伽打坐,去旅行远足一样,其实古典音乐也可以达到殊途同归之境。在医学上据说古典音乐有治疗的作用,对此我深信不疑。我觉得古典音乐有点类似中医的理论,不是从某一部分,而是整体上去调理一个事物。古典音乐,尤其是室内乐能从整体上把人调整到一种自然,从容,宁静的精神状态当中;一个人如果总能保持这种状态,他很可能就活得更长也更健康。:)以个人经验为例,我自己喜欢把很多音乐装到手机中,戴上耳塞睡前听一段,在半个小时左右,一首曲子完结之前,人可能已经悄然入睡……又或者有时失眠后午夜梦醒,再听一小段,你很快就又能入睡。——那些压力很大,时常失眠的人士实在应该考虑一下这个好方法。:)想想在美妙的莫扎特单簧管五重奏又或者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下恬静地入睡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还有一种言论,认为如果没有好的音响器材,听古典音乐简直是浪费。——
  这是另一种古典音乐使人有“隔离感”的偏颇论调,好像你没钱就永远欣赏不到好的音乐一样。但别忘了很多伟大音乐家都是穷光蛋,穷光蛋写的音乐穷光蛋为什么不能听?呵。事实上我认为只要让乐音可以保持基本的清晰,这方面就不是问题,否则1950年以前,20世纪上半截那些伟大的历史录音都不用听了,因为吱吱喳喳,底噪都一片片的。简单的2.0,2.1音箱,耳塞耳机其实都是没问题的,只要有基本的清晰,音乐艺术的灵魂:旋律,节奏与分句,都已经尽在其中,而漂亮器材产生的音色与音场,反而是相对次要的。而且,相对与我衷心推荐,最适合入门去感受古典音乐之美的室内乐与独奏,反而是不太适合入门的交响曲与大型歌剧部分才更需要好的音响器材。
  
  听古典音乐可以不求甚解么?当然是的,你在上网或者看书时都可以当作最好的背景音乐。你不用刻意地去寻找它的涵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时听了半天,没找到什么深刻内涵而退却,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你只需把它当成背景音乐就好,因为现代的流行音乐形式改变了人的听觉——流行音乐有很多美妙的东西,但表现形式却已经和古典音乐有相当不同——而在你以古典音乐为背景音乐的过程中,奇妙的古典音乐会再度改变你的听觉,你真的不用去特意寻找它的美好之处,因为它的美好会自动来找上你。唉,那时其情形就如——当你发现自己被七八个性感的美女围在中间,她们还含情脉脉地盯着你,你以为你还能逃么?从了吧!西瓜和芝麻都是你的,坐拥流行与古典之美,不好么?笨蛋。
  
  2
  最后可以试着挑选一下伟大音乐家中容易“入门”的作品吧,当然,可不只是入门,事实上从开始到最后,它们都具有永恒的魅力:
  
  莫扎特——莫扎特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超级的天才之一,他对人类精神上的影响简直难以形容。他的作品把握了音乐的本质,有一种特有的永恒性,行云流水,尽善尽美,让人有怎么听也听不够的感觉,十分奇妙。抛开他的交响乐与歌剧不谈,此外他大部分作品其实都适合入门:众多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与五重奏,还有一些写得不多的音乐形式都分别写出了非凡的美妙作品,像弦乐三重奏,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协奏曲,长笛与竖琴协奏曲等等。
  
  舒伯特和莫扎特差不多,除了交响曲与一些较多西方背景的歌曲(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写了很多杰出的艺术歌曲与套曲,但他的这些作品我觉得并很不适合中国的听众,古典唱腔与歌词背景都是个问题),他的钢琴小品,室内乐都动听异常,有着很多常人未必知道名字但十分熟悉的旋律深藏其中;舒伯特公认是写旋律的天才,他的作品当作入门也是再好不过。
  
  说到入门,肖邦自然是不可错过的。这位专致于钢琴的天才作曲家在古典三大基石巴赫,莫扎特与贝多芬之后开拓了钢琴艺术的全新天空,带来了更多的直觉灵感,超然想象与精美诗意。如果抱着“入门”的目的说莫扎特和舒伯特的作品还要挑一下的话,肖邦作品则根本不用挑,从不多的钢琴协奏曲到《夜曲集》与《前奏曲集》再到一些单章名篇如荡漾摇曳的《船歌》,都有着表露无遗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与现代流行歌一样,都是短小精悍的,三五分钟,一个乐思完了便随之终止;室内乐相对还大些,一首作品通常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但都不会令人厌倦。
  
  巴赫——广阔而伟大的巴赫。在我看来,巴赫代表天空,莫扎特代表自然,贝多芬代表人间。巴赫的作品或许本质上是宗教性的,处处流露着特有的辽阔与空洞感,始终有一种浩淼无际的情怀在萦绕。适不适合入门要看你与这种情怀有没有缘分了,有些人一遇上便毫无保留地爱上了巴赫,认为这是人间至美。他的十二平均律钢琴,勃兰登堡协奏曲,各自独立的无伴奏大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等一大批作品都无疑是音乐的瑰宝。
  
  “乐圣”——我说贝多芬代表人间,是因为没有一个音乐家像他一样将“人”这种动物在世间挣扎,奋斗的心路历程如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音乐中,其中有刚劲的激愤,有恬静的愉悦,有深沉的哀痛,有彷徨的徘徊,最后汇聚一体,从“英雄”至“命运”,走向终极性的第九交响曲,仿佛审判并超越了一切,升华入一个深远莫测之境。——或者可以说走向巴赫一直都在的地方,只是两者的不同在于,巴赫从头至尾便一直虔诚地站在那;而无神论者贝多芬经历了人间浩大的暴风雨洗礼之后去到哪里,本身散发出的光彩却与巴赫已经截然不同。
  他的作品中,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当然是入门首选,还有钢琴奏鸣曲中著名的几首,“月光”与“悲怆”等等。另外几首钢协与三重奏也深负盛名。但总而言之,我觉得他的作品有太多的刚性,就入门而言,比起莫扎特舒伯特肖邦来合适度上是要稍逊一筹的。
  
  有一位室内乐大师是不容忘记的,勃拉姆斯。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就不谈了,他的两部著名钢琴协奏曲也非常接近交响曲,不那么容易令常人接受。勃拉姆斯是个有趣的人,他实际上一心要写出伟大的交响曲,但乐圣贝多芬的身影在他的前面太崇高了,直到他年过四十才摆脱这种阴影敢于写出自己的第一首交响曲。我个人觉得他的交响曲与近似于交响曲的钢协代表着他音乐上的创造勇气与野心,而他那些数量不多但极为精致美丽的室内乐则是真正令他身心放松可以畅快呼吸,更具真我的东西。总之入门者去接触他的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室内乐如双钢琴作品,小提琴奏鸣曲,圆号三重奏,弦乐四重奏,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单簧管五重奏,弦乐六重奏等等是不会错的。 
  门德尔松——这位音乐史上天赋极高,屈指可数的音乐天才之一,他的钢琴独奏集《无词歌》,还有那首著名的最美轮美奂的小提琴协奏曲,与及富有梦幻气息的管弦乐曲《仲夏夜之梦》。
  
  柴科夫斯基——老柴在中国应该是无需再谈的了,他的芭蕾音乐三部曲,第一钢琴协奏曲都太如雷贯耳了。另外他不那么著名的作品当中,一些钢琴小品与弦乐四重奏也是适合入门的。
  
  海顿——我总觉得他本质上和莫扎特有很相近的地方,就是在作品中能唤起一种最单纯的,人对音乐的自然愉悦,不含任何多余的杂质,虽然论才华,他不如莫扎特。他的大部分作品也是不太用挑选的,都有着古典式的雅致,虽不会唤起你热烈的情感,但总是流畅自然,令人愉快。乐如其人,海顿式的温和平易的情调很容易亲近。
  
  格里格——他的音乐风格也是比较抒情精致的一类,他的很多优美的钢琴小品就像肖邦的钢琴作品一样容易打动人心。
  
  舒曼——比起肖邦,他一系列风格独特的钢琴独奏作品可能会让普通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但那首成熟内省的大提琴协奏曲又另当别论。而著名的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则包含了很多美妙的旋律,你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认识过它了。
  
  德彪西与拉威尔——这两“音乐画家”结束了古典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时代,将时间带进了“印象派时刻”,音乐前所未有地变得更有画面感,更加色彩斑斓,也进入了更加奇幻的世界。这两个人,尤其是德彪西,为钢琴音乐继肖邦之后再度推前了革命性的一大步。德彪西的《意象》《前奏》,拉威尔的《夜之幽灵》都是深受欢迎的钢琴名篇。相对而言,我觉得他们的管弦作品比起一般的交响音乐更容易令入门者接受,因为与他们的其它作品一样,都有着统一的格调,是一种充满梦幻与奇想,缥缈朦胧的音乐作品,一般人会很容易就感受到那种特别的气氛与情调。
  
  近代作曲家中,拉赫马尼诺夫肯定是最受欢迎里的其中一位。他著名钢琴协奏曲中的旋律在众多电影中无数次出现。像英文歌里的《人鬼情未了》一样,想没听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另外拉赫马尼诺夫本身也是上世纪初的伟大钢琴家之一,至今在市面上和网上仍能得到他的一些历史录音,包括了其对自己经典作品的演绎。
  
  另外近代比较极端与现代的十二音体系作曲家中,韦伯恩的作品也有着常人容易领略的美感,他的作品不少都精妙短小得以“秒”去计算,就像一滴滴晶莹的雨珠,有别致的美丽。
  
  另外抛开单独的作曲家不说,从乐器上去分类可能更容易入门。钢琴与弦乐器中的小提琴,大提琴基本上是古典音乐中最常见的乐器,它们本身也拥有着最多最广的单独性的曲目范畴,是西方诸乐器中真正“独唱明星”。
  比起号称“乐器皇帝”的钢琴与“乐器皇后”的小提琴,属于温文敦厚型的“老爸”大提琴(此绰号本人拥有专利权)的主要曲目少一点,但仍有不少重要作品:贝多芬五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勃拉姆斯,德彪西,弗兰克等人的大提琴奏鸣曲;德沃夏克,埃尔加,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都是常见的曲目;另外还有不少短小的精致小品。大提琴的音域类似人声,低沉醇厚,最适合表达一些成熟内省,含蓄婉转的情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种乐器。
  
  小提琴与钢琴的经典曲目就太多了,无论是独奏作品还是室内乐作品,处处可以见到这两种西方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以入门而论,钢琴中肖邦作品肯定是最适合的,因为不但好听,最重要的是时间也切合现代人的习惯。
  而小提琴在这方面也同样不遑多让,有着数量繁多的精短小品,都是几分钟一首,最经典如舒伯特的《圣母颂》与《小夜曲》,马斯奈《沉思》,格鲁克《旋律》等等;此外上世纪初以演奏小品著称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也是不可错过的,他原创与改编的一系列小提琴小品仍是当今最受欢迎的曲目。
  
  
  帖子里的音乐是三首经典小品,前两首故意找了两段历史录音,所以有一些底噪,但我想足以证明某些美丽可以穿过岁月的沧桑:)
  哈西德演奏的小提琴曲:马斯奈《沉思》
  拉赫马尼诺夫演奏的钢琴版舒伯特小夜曲
  最后一首是大提琴演绎的圣桑的《天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