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立凡:理性应对亦是在抗震救灾

 指间飞歌 2013-04-22

徐立凡:理性应对亦是在抗震救灾

2013年04月21日 09:13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徐立凡

个体的素质越高,则我们的抗灾能力越强。从这个角度说,不管我们是否亲临灾区一线,其实,你我都在现场。

4月20日12点50分,一自称地震局内部人员的网民在百度贴吧发帖散布谣言,称“4月20日芦山7级只是前震,成都将于4月22日发生9.2级地震”。该消息发出后,成都市公安局及时查出造谣者,并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法规,对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该名造谣者予以行政拘留。

面对灾难这样的不可抗力,恐慌、失措是常有心态。如果个体的恐慌无由传播,就很容易造成群体性恐慌,从而增加抗震救灾的无谓成本。这是常识,却总有人遗忘。

错误、恶意的信息,不仅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会导致真正途径的迷失。在应对天灾上更是如此。面对灾难,非理性谣言如果站住了脚,抗震救灾就会动摇。

造谣是较为极端的例子,但不是唯一的个案。从汶川大地震到芦山地震,都存在不加甄别传谣的事例。芦山地震发生后,在信息不确切的情况下,网络上一度出现拿汶川地震图片当作此次地震的帖子,并得以较快传播。这种信息误传,即使主观不是恶意,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

即使善意的关切,也需要理性为基础。比如,媒体报道能不能更及时一些?灾区电信资源能不能少一些无谓占据?救援道路能不能少被挤占一些?对于救援主体能不能少一些不必要干扰?对于灾区人民的情绪能不能少一些误导?抗震救灾,需要坚定的激情,但不需要贩卖激情;需要真实的关切,但不需要消费关切。

冷静一些,专业一些,有序一些,是抗灾的第一步。中国是灾难多发国家,过去,洪水、地震等也曾经让我们承受重重严峻挑战和考验。我们理应更坚强,也更强大。

当然,这也意味着抗震救灾机制的持续强化。比如,灾情信息发布越及时、透明、全面,谣言的传播空间越小;比如,对于防灾救灾的教育,需要长抓不懈,而非随着灾情的远去就被忘却。镇定从容,是战胜灾难的最好态度。

灾难检验每一个国民的素质。而每一个个体素质的集合,又构成总的国民素质。个体的素质越高,则我们的抗灾能力越强。从这个角度说,不管我们是否亲临灾区一线,其实,你我都在现场。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