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蹦蹦戏

 民族地志 2013-04-22
 近年来,在北京郊区的一些乡村,陆续发现了一百多年前北京诞生的一个地方剧种北京蹦蹦戏。早已在京城舞台上绝响多年的北京蹦蹦戏,在这些乡村却有序地传承着,原汁原味地演出着,成为一个古老剧种的活化石。各区县都非常重视这一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2006年,门头沟区雁翅镇淤白村蹦蹦戏班“义和班”,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义和班”成立于1931年,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至今,已有80多年了。2007年,通州区把马驹桥镇郭村蹦蹦戏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郭村蹦蹦戏的第四代传承人杨永志收杨连喜为徒,有了第五代传承人。2007年,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的蹦蹦戏,也被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蹦蹦戏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京剧、河北梆子、皮影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剧种。“莲花落”相传起源于唐宋时代,在我国广大地区都有流传。光绪年间,受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莲花落”完成了从曲艺形式到戏曲形式的变革,成为一个新的剧种,华北地区的“莲花落”也已形成“东路”和“西路”主要的两大流派。以冀东方言演唱的一派被称为“唐山蹦蹦戏”;另一支以“京口”演唱的“莲花落”被称为北京蹦蹦戏。唐山蹦蹦戏和北京蹦蹦戏,后来演变为“东路评剧”和“西路评剧”,在评剧形成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末民初,初期的北京蹦蹦戏主要流传于在北运河畔的通县、香河、三河、宝坻等一带农村。北京蹦蹦戏带有浓郁的京东特色,念白取京东语音,唱腔多受河北梆子的影响,高亢激昂,曲调富于旋律性,与唐山蹦蹦戏有着鲜明的区别。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蹦蹦戏艺人来凤仪、王殿佐等人进入北京,拜当时著名北京莲花落艺人赵新桓为师。他曾与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一同进宫为慈禧太后同台演出过。走进北京城的农民艺人,也开始在东安市场的小吉祥戏园演出,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易懂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演唱,很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北京蹦蹦戏在京城站住了脚,相继又有多个班社从农村进入北京,在天桥、后海和月坛等地专门开辟的“落子馆”演出,十分火爆。清宣统三年(1911年),蹦蹦戏艺人挑帘红、郭启荣、赵满堂一行十多人,应邀一路南下,到江浙和上海演出,把这种北京的乡土艺术传播到了南方。回京时,又转道在山东济南府演出了一阵子,名利双收,很是风光。在郭沫若、老舍和张天翼等作家的文章(点击观看文章影视作品《黑狐》、《白蛇传说》)中,都曾提到过北京蹦蹦戏。直至上世纪30年代,北京蹦蹦戏火爆了几十年。由于北京蹦蹦戏的艺人大多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思想上保守,艺术上缺少变革精神,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剧目,加上“西路评剧”的冲击,渐渐由盛而衰。
  虽然北京蹦蹦戏的辉煌已渐渐远去,但在京郊许多乡村仍然传承着的文化遗产蹦蹦戏,如今重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领略到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