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门礼仪初浅:日常礼仪

 咖啡与烟 2013-04-22
 
佛门礼仪初浅:日常礼仪
 
        一、斋堂仪规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过堂。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五观,用斋时应该想的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愿:
        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3、拿碗筷的方式
 
        碗……表龙珠、精华。
        手……谓之龙口含珠,龙嘴、龙含珠。
        筷子……谓之风点头。
 
        4、用斋应注意的事项
 
        在过堂时,碗筷都不许有声音,更不许讲话,要添加食物,靠筷子来示意。饭菜两碗分开放,横置于桌边,筷子横放于靠近胸膛,手执端朝右。吃饭时,先以左手取饭碗置于右边,此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边,再取饭碗就食。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筷子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筷子在碗中竖着时,表示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馒头要掰开了吃。要添加,把碗推向桌前,行堂僧就来添加。吃完后,两碗重叠放在桌边,筷子直置于碗右边,筷头齐桌边。
        结斋后,没吃完可继续吃。
 
        二、穿海青与搭衣
 
        1、海青的含义与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海青,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为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海青由隋代以后天子的黄袍稍加工而成。江苏吴中之地称衣之光袖者为海青,唐朝李白的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也就是赞美的歌词。
        海青又称“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成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二为黄色。
        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复叠而成。叫三宝领。
        在海青前面中段,还缝有五十三条行线条。成为善财童子五十三禅。
        稳带,缝于长衫及海青右肋下的带子,长约一尺,其作用在于提醒行者走路要从容、稳健,不可摇摆身体,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肋下的带子左右晃动。因此稳带有训练行仪的作用。
 
        2、三衣的由来
 
        有一天,佛往南方游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田亩齐整,心里很是高兴,便指着田野,对阿难说:“你能教比丘僧制作这样形式的衣服吗?”阿难很聪明,一口答应了。“福田衣”便这样做成了。后来,佛陀告诉大家,过去一切如来及弟子都是这样做的。第一,其形如田,比丘披着可由信徒来供养种福;第二,割截分裂,盗贼窃之无用,可以减少比丘的损失。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译意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在胸前缘边做一个扭,用来防止衣的脱落。后来,胸前的纽用一个牙、骨、香木等质料制成的圆环(称为“哲那环”)搭在胸上。
        缦衣,梵名“钵咤”也译作“缦条”,用两幅布做成。缦者,漫也,通贯而无田相的非正规袈裟,多为黄褐色。在家的佛门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缦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礼拜、忏悔时才能穿。故又名“礼忏衣”。
 
        3、穿着海青应注意的事项:
 
        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一面衣托地或被踩到。)
        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三、使用佛珠与上香的方法
 
        十供养指: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最具代表性。香,能普熏十方。而中国人对香之所以特别偏爱,是因为鬼道众生仅能食香,故中国人祭祖、拜祭鬼神皆用香;而花、果等物,鬼神亦仅摄其香而食,故法会、祭祖常以香供养之。
 
        1、香的种类与上香的方法
 
        香的种类与香炉:
 
        香由富有香气的树脂或木片所制的成品,称为“香”,是佛教的主要供养仪物之一。
        香从原料不同来分类,有檀香(分白檀香、赤檀香);沉水香,又称为沉香,产于印度;丁子香,即丁香。除此外,还有熏陆香(又称为乳香,似松脂)。
        香按制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末香、线香、瓣香、盘香等。
        瓣香是纯天然香檀木的碎块,因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所以称为瓣香。又因为上等檀木是香中的极品,所以瓣香又称为大香。所以一些法师在拈香说法时,都说“此一瓣香”。
        盘香是将特长的线香,在干硬之前,弯成重迭的环状形的香环。
        烧香又称为焚香、拈香、捻香、高香、插香、炷香等。
 
        香炉的材料种类有:
 
        香炉是焚香的器皿,也是佛前、佛坛的“三具足”之一。所谓“三具足”就是在佛桌上必须经常安置的“香炉、花瓶、烛台”三种供具。(五供:一个香炉,二个花瓶,二个烛台)有金、银、铜、铁、青铜等金属制品,也有陶制琉璃制品等。
    手炉是一种可以用手执持、在行动中使用的香炉。
 
        上香的方法
 
        上盘香、瓣香:以双手食、拇指各捻两端,余三指直竖,举至眉心,而后以单手插入炉中即可。若自己独上香或于家中,则上香后三拜即可。
        上线香: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用右手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用右手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香用左手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2、佛珠介绍与使用方法
 
        念珠  又名“数珠”、“诵珠”,是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法物。念珠的来历,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树的种子穿成珠串,持佛名号消除烦恼。为了能够灭除烦恼障、报障,应当贯串木槵子一百零八颗,随身持带,在行、住、坐、卧时,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法、僧三宝名。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念珠是比丘计算布萨的日数所持的黑白三十珠为滥觞。
        做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木槵子、香木、珊瑚、玛瑙、玉石、水晶、琥珀,以及天台菩提、凤眼菩提、金刚菩提、星月菩提等。
        通常用的念珠为一百零八颗,表示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三昧。
        数珠不定,亦有三品:上品一百八,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
        同时,持不同质料的数珠,所获功德不一样,质料好,功德成倍增长。《陀罗尼集经》说在各种念珠中,以水晶的功德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说香木的念珠得一分之福,石、铜、铁等得二分福,水晶、珍珠得一俱胝分,莲花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菩提子的功德为最殊胜。但是,佛法的修行贵在于净心,所以不可执著。
        诸珠表示观音,母珠表示无量寿佛或修行成满的佛果,所以经中主张捻珠至母珠时,佛头不得越过,须逆向而还,否则即犯法界。念珠的作用在于计数、摄心,如果过分强调不能越过母珠,则反而失去念珠的真正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