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的“君子之道”(

 太阳下的森林 2013-04-23

《论语》的君子之道”(

君子,在最早的文献中,指地位高的人,但在《论语》中,君子的形象被孔子彻底地改造了。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文质彬彬的人才是君子。这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高度概括。什么是 “文质彬彬,指人的外在行为符合的要求;,指内在的仁德;彬彬,指的关系处理恰当。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内在的仁爱之心,同时又能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才是君子。在这里,是外部形象,是内心修养,完美统一,就是心灵美,行为也美。《现代汉语词典》对君子词条的解释是:人格高尚的人。这是对君子的抽象定义。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主要有:
  一、君子有仁德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君子失掉仁德,怎样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在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困难奔波的时候也这样。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他时时刻刻离不开仁,若离开了仁,便不能称之为君子。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容。曾子说: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是君子的己任,是君子的道德使命和义务。把作为君子的道德使命和义务,实际上就是强调君子要有仁爱之心和自我牺牲精神。有一天,子路问怎么样才算君子,孔子说:专心致志地修养自己。子路又问:就是这些?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子路还是不满意,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养自己,让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乐。(《论语·宪问》)从这段对话来看,君子简直就是一个为了别人的快乐而活着的人。因此,孔子又说: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实现美好的愿望。如果将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就是杀身成仁,为了,可以牺牲生命。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如文天祥,被俘之后囚禁了三年,元世祖对他非常器重,将丞相的职位虚置了三年,等他回心转意,但文天祥坚决不投降,最后英勇就义。其妻收尸,见文天祥的衣带上写着一首小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成仁。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面对死亡,怎么能够做到如此的安详和坦然?因为他是君子!孔子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君子为了仁义,是无所畏惧的,所以,1898年戊戌变法被慈禧杀害的谭嗣同等6人,历史上称之为戊戌六君子。那么,君子的不忧不惧是怎么来的呢?孔子解释道: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的宽厚、仁慈,所以不会计较小小的得失,所谓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详、快乐。
  知(智)者不惑,就是面对纷繁的世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勇者不惧,就是说,在对手(困难)面前,如果你的内心踏实,充满勇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君子有了仁、知、勇,再反省一下自己,为人处世问心无愧,因此不忧愁,不迷惑,不恐惧,就是俗话说的平生未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二、君子重义轻利
    
在孔子的个人道德体系中,是君子之德的根本,是君子追求的目标和行德的根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义规范来推行它,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它,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孔子的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对文质彬彬的具体描述,是君子的一种描述性定义。在这个描述性定义中,动用了礼、逊、信等三个重要概念,对君子的作了系统的解释。
    
正是因为君子以作为自己的根本,所以,一旦离了,他的行为举止就会走向反面。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作为一个人来说,勇敢是值得歌颂的品格,但是,勇敢离开了义,就会变成祸害,而且,可能是人世间最大的祸害,试想一下,如果满世界都是敢想敢干又不讲道义的人,那就太可怕了。小人为盗,侵害的是财产,君子作乱,危害的是政权。所以,有勇无义,君子比小人更可怕。不过这句话好像有一点自相矛盾,因为,既然是君子,就不会无义;而如果无义,也就不是君子。然而,孔子说这句话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就是专门针对子路这一类人来说的。问话的这个子路,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此人性情粗野,好勇斗狠,他戴的帽子是公鸡形的,身上佩带的装饰品是公猪的牙齿,整个看去野性十足,曾经粗暴地凌辱过孔子,经孔子的耐心教育,他才改正过来。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是希望子路做一个有勇有义的君子。
    
但是,一个人将要行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因此,在孔子的君子人格构建中,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甚至,成了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一条标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意思是,君子讲究的是,小人讲究的是。将要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君子是从道义上去考虑该不该做,而小人是从个人利益上去盘算是否有利可图。南怀瑾《论语别裁》中说,如果用孔子的这个观点来看今天的世界,那就惨了,因为不管什么事情,不讲利益就行不通,所以满天下都是小人。这样,天下就没了君子。这种看法太绝对了点。君子讲义,小人讲利,只是表明不同的价值取向。小人讲利,不等于讲利的就是小人;君子讲义,也不是说君子就不讲个人利益,只讲自我牺牲,如果是这样,那君子人格还有什么吸引力呢?谁还去做君子呢?因此我们相信,孔子所提倡的君子肯定不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白求恩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君子,毛主席说他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里说的是精神,并没有说白求恩就是这样的人。我们说君子重义轻利,不是说君子不讲利。其实,孔子也是讲个人利益的,只是个人利益的获得不要违反道义。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由此可见,孔子讲起利来也是毫不掩饰的。孔子不是反对获取个人利益,他反对的是用不道义的手段获取利益。如果获取利益符合道义的要求,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不可能满天下都是小人,只有那些见利忘义者才是小人。
    
在义利问题上,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在于,小人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而君子则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在某些时候,还可以舍利取义。
    
三、君子谦让
    
谦虚作为君子的品德,最早出现在《易经》的《谦》卦中。《谦》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 谦,谦虚;亨,亨通——意思是,谦虚就能事事亨通,只有君子能够始终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卦》初六爻辞还说: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谦谦,谦虚又谦虚;涉大川,渡过大的河流;吉,吉利——意思是,谦而又谦的君子,甘居人后不争先,什么样的急流险滩都能顺利通过。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谦谦君子后来却变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易经》是孔子非常喜欢的一部书,《史记》记载,他阅读《易经》,编竹简的皮绳都断了三次。孔子对《易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曾写过十篇解读《易经》的文章。后人研究《易经》,主要根据孔子的这些文章。所以,孔子深深地懂得,谦让在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性。孔子自己就是一个谦让的人。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还做不到,就是谦虚的表现。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其中的,就是谦让。孔子曾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件事: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孟之反(鲁国大夫)不夸耀自己,军队败退的时候,他在后面掩护。将退入城门时,又鞭马快进,说:不是我敢于断后,而是马跑不快。孔子讲这件事,就是希望弟子学习孟之反的谦让品德。
    
孔子认为,(谦让、辞让、退让)是最高的德行,他说: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泰伯是周朝太祖的长子,按规定,长子继承君位,可是泰伯多次让位给弟弟。为了让弟弟顺利继承君位,他逃到外地,装疯卖傻,表示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他的弟弟果然继承了王位。孔子所说的三让天下,就是讲这件事。孔子还说: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但是,君子的不争,并不是消极的退让,否则,你不争,我不争,大家都不争,社会就不会进步。因此,孔子又说: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成语当仁不让就是从这儿来的,应该做的事情,就要积极的去做,不能谦让。只不过,君子与人相争的时候,也是文质彬彬的。孔子说: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除非是射箭比赛!相互作揖行礼,上堂比赛,比完后下来喝酒。这竞争是君子的竞争。孔子用打比方来说明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必然的竞争,如射箭比赛(古代的军事训练),前提就是竞争,没有人竞争就比不成,但是,即便在这种非输即赢的竞争中,君子也能保持谦让的品德,不失君子风范。你看,比赛之前相互行礼,道一声对不起了,或者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比赛之后,不论输赢,又都坐下来一起喝酒,气氛多么友好、和谐,真是一场君子之争!真正的君子能够分清争与不争,并且,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激烈的竞争场合下,都能够保持谦逊的品德,这就叫君子有终
    
四、君子不器及其他
    
(一)君子应该博学多才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意思是,君子不能象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有多种本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培养通用型人材。孔子就是用这要求来培养学生的,他的学生中,精通六艺的就多达72人(当时全中国的人口不会超过5000万)。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谈我国教育问题时说,我们目前培养的学生,知识太单一,比如,你只懂得找铁矿,看到金矿就不知道了,这就是问题。(中央电视台10套《大家》)这可看作对君子不器的注脚。
    
(二)君子要正确处理言与行的关系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孔子把先作为君子的标准之一,是因为,比较难,比较容易,所以要做了再说。孔子还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说话要,做事要。这是做了再说的另一种表述。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孔子认为,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言过其行的人是可耻的。
  (三)君子与人相处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君子与人相处,不是盲目地顺从附和。君子在讲团结的同时,允许相互间保留不同的个性,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和而不同    “周而不比,就是能够普遍地团结很多人,而不与少数人勾勾搭搭,形成小圈子。小人正好相反。后来庄子说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与此义同。
    
(四)君子在与小人的斗争中成长
    
《论语》中,孔子谈到君子时往往与小人对举。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如: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
  一般认为,儒家的君子人格是在同小人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但是,中国历史上,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政治的专制性和暗箱操作,使得小人有机可乘,能够兴风作浪。现代社会讲民主、讲法治,总体上当然是邪不压正,但在某些时候,还有可能小人得志,是非颠倒。小人现象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小人的阴影,衰减了社会的光明。余秋雨先生曾用文学语言,对小人现象进行描述:他们组成了道口路边上密密层层的许多暗角,使得本来就已经十分艰难的民族步履,在那里趔趄、错乱,甚至回头转向,或拖地不起。即便是智慧的光亮、勇士的血性,也对这些霉苔斑斑的角落无可奈何。(《历史的暗角》)小人固然可憎可恶,但现实中真小人并不多见。为什么呢?因为: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所以,社会上比较多见的是伪君子。孔老夫子没想到,因为他把小人君子分得那么清楚,小人怕遭人骂,于是就千方百计地伪装起来,于是就变成了伪君子。其实,伪君子就是穿上君子服装的真小人。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伪君子对社会的危害比真小人更大,所以,我们在关注一系列重大命题的同时,也要稍微的把目光瞄一下伪君子,让他们有所收敛,使社会更加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