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呼吸”是內觀禪修的方法,又稱為「安那般那」或「安般念」,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所以也稱為「出入息觀」。
這入息與出息都有一個“息”字,這“息”字是個關鍵。我們人吐氣完在吸氣前,氣會 有“止息”的空檔;或在吸完氣吐氣前,也會有氣處於止息狀態的交換空檔,這都是“息”一種氣與心靈上的止息。練習觀呼吸不用特意的要求氣長或氣短,而是去 “知道”此時的氣是長或短,簡言之“觀呼吸”就是對呼吸的一種“覺察”能力,這能力是定的基礎.....
「觀呼吸」其實就是之前「正念篇」的一種練習方式。
「正念篇」是介紹其概念,本篇是介紹提攝正念最好用的方法「觀呼吸」。
「觀呼吸」本身有分粗的方法與細的方法,“數息”是用來對治散亂心的粗方法,對於 從練自發功而自然進入靜功的朋友,我認為這部份是可以跳過了。細的方法是經鬆的,無壓力的把專注力投注在“出、入、息”三種階段,並去觀察它,而非控制它 (氣);而當然“息”亦不是憋氣。這可用來對治妄念。
只要觀呼吸得力,當妄念起來時,你會知道你目前產生了妄念,這種妄念產生時能在最 短的時間查察到,這就叫“覺”。這也是走向正覺的一種基礎能力。這種“覺力”將來可以跳脫出來,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觀照分析自己的情緒、慾望或五蘊覺受,它 細緻到可以把受、作意、想與識等分別透析,這種心識的反應在一般人來說,是一氣呵成的,但實際上是不同心識的依存與快速生滅下的產物。當覺知的能力強到可 以看到分段生滅的心識現象時,也就奠下進入“剎那定”的基石。
練自發功到靜坐階段,本身還是有分層次上的不同,通常用呼吸的細緻度及每分鐘次數可以來自我評斷。
1.呼吸細緻到每分鐘3-4次可算具有入定的條件,在林教授書中則認為這算是種「胎息」了。
2.這每分鐘四次的出、入、息中,呼吸的出與入時間比“息”的時間還短時,也就是說“止息”的時間比吸氣與吐氣的時間長時,那麼,此種境界又比第1項的層次高。
3.上述1或2的狀態不止出現在靜坐之時,而是在日常坐息中只要未勞動或與人對話時,藉由“觀呼吸”就能進入此種呼吸狀態,不必然要在入坐時才能體驗,那麼此種境界算是善境了。
這三種呼吸上的階段觀察是我自身的練功體驗,此種分法我自行把它分出來的,只是為了方便去判別。基本上第3種境界是我把“觀呼吸”應用在自發功法時,才體驗出來的,而這種觀呼吸的練習也奠下了日後用來“止觀”的“覺察”能力基礎。
總之「正念」與「觀呼吸」在自發功的應用上,不僅可以降低練功時被“下意識”影響的可能,也可立下清明覺照的基石,這種能力我認為是把“善法”的自發功提升到“解脫法”境界的一種可能性。
▲ 回到→寫給練自發功的人《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