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波谈作文技巧

 昵称8088609 2013-04-23

笔底兴波著妙文

作者:陆  波

   “曲径通幽”是园林艺术中一种引人入胜的布局,往往方圆不过数亩,却布局经营得幽深莫测,深入其中,常引起人们“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叹。文章也是一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往往讲究情节的曲折多姿,跌荡有致,最忌平铺直叙,一眼见底。
   很多学生在写人叙事的时候,总想写得波澜起伏,使文章也来个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怎样使文章跌荡起伏而又丝丝入扣呢?
  
  一、捕捉矛盾,巧设情节。
  
  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意外现象、反常现象,都是写出事件波澜的依据,事件的波澜就表现在事情的转折和突变上。如事件由成功转为失败,人物行为由正确转为错误,人物处境由顺境转入逆境,人物命运由喜剧转入悲剧等,或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情形。我们在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的情况下,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出事件本有的曲折变化,于曲折处、冲突处浓墨重彩,着力涂抹,兴风作浪,使文章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鲜明有力。
  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着力突转等。
  
  二、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悬念于行文中具有神奇的魅力。清朝戏剧家李渔就悬念曾这样阐述: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制造悬念就是把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推到关键处后故意岔开,不作交待,或说出一个奇怪现象而不说原因。如《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第一次考试相当出色,复试却唱得一塌糊涂,个中原因是什么呢?文章避而不谈,在结尾处通过苏林教授的家访才真相大白。设悬巧妙自然,扣人心弦。
  运用抑扬:主要突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展现自己对某个人、某件事由不喜欢到喜欢(喜欢到不喜欢)的心路历程。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蜜蜂刺人,我不喜欢——吃荔枝蜜,我有点动情——看蜜蜂酿蜜(农民劳作)——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在情节的曲折变化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断地升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逐渐鲜明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卒章明志。
  
  三、着力突转,笔底兴波。
  
  往往在行文中来一个或两个突然性的大转折,情节陡转,使上下文构成一个极大的落差,于跌荡起伏中扣人心弦。如莫泊桑的名篇《项链》就有两处突转:其一,主人公玛蒂尔德借项链参加晚会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后回到家中发现项链丢失,此一“乐极生悲”的陡转,使文章内容摇曳多姿;其二,十年后的一个星期天,玛蒂尔德与借她项链的佛来思节夫人的邂逅,才知借来的钻石项链只是件膺品。在这突如其来的转折点上结束全文,又是多么地耐人寻味。
  除了上述常见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巧合、铺陈误会,巧设伏笔等等。
  当然,写出事件的波澜,我们可以只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但不能随意为之。既要循规蹈矩,又要有所突破,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故事的曲折变化既要在意料之外,又必需在情理之中,不管怎样出乎意料,都必须合情合理;另外,我们也不能一味求曲折,无风起浪。如果在一篇文章中,从头到尾,不断地设悬,不断地突转,反会把读者给弄糊涂,不利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文章千古事 无用乃大用

作者:陆  波

       “中文能制造机器么?”
  “不能。”
  “中文能产生经济效益么?”
  “不能。”
  “那中文有什么用?”
  “无用。——中文是无用,但中文是精神,所以无用之用是大用。”
  这是南大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在中文系90华诞庆祝会上,与视中文为无用者之间的一段精彩对话。
  回眸千古华夏,中文走过了甲骨钟鼎、走过了竹简绢帛,终于在人类语言的星空繁衍出恢宏璀璨、史蕴丰厚、意象万千的方块字。中文不是机械的媒介载体,它是有灵性的生物,是不朽的物质,是思想奔流的河床,是灵魂高蹈的舞姿,是精神家园里的鲜卉。中文的每字每词都凝结着先人对已知世界的渐悟和对未知世界的哲思。中文藉此超越了语言的一般功能与属性,由僵滞的文体字符跃变为鲜活的人文精神,衍生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那种以道义抗权势的风范,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那种关心民生疾苦,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情操。中文所蕴藏的这种广义的、极富感召力与凝聚力的人文精神如同坚定辽阔的水与土,滋养着民之魂、国之根。
  中文是把握中华文化的把手。无论政治怎样改变,形态如何差异,中文,美丽而悠久的中文,是融合所有中国人心灵的长河。人以文存,文以人兴。纵观古往今来的优秀生命,一旦成为驾驭中文的高手,无一不从容走出了大限,接近永恒。众多的先哲诗圣,语若天籁,形同神灵。颠沛流离的《论语》,逍遥云游的《庄子》,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融化在了炎黄子孙的情感和意志里。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唐诗魂宋词魄,功垂千秋的《二十五史》……无一不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奔腾。
  在物质文明甚嚣尘上的今天,全社会以经济为中心,人们来去匆匆,为生计而奔波,为享乐而忙碌,甚至于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也越来越物质化、技术化、虚假化。一些人认为,学中文无用了。中文所蕴藏的精神和信仰离大众似乎也越来越远了。你一严肃,那些自认为洒脱的人就会发笑。责任心、使命感被抛弃,崇高的价值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天下滔滔,象牙塔一座接一座地倾圮了。眼睛享受着刺激惊险的影碟,身体享受着精致的服饰,坐在电视机前没日没夜地欣赏着都市泡沫剧……年轻的一代在追星中迷失了自己。
  许多有良知的文人学者都在深刻思索:怎样才能使人的本性不被物质、科技同化?如何才能保证人们不会被物质异化为空心人、物格化人、电子化人?重新打理文化基座,提升失落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中文所恪守的不正是精神和信仰吗?!中文以心会心,以精神对精神,以灵魂征服灵魂,教会我们一边劳作,一边歌唱头顶的星空。
  中文的繁荣与凋落,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问题。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土地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丧失了自己的灵魂。而一个具有信仰和美德的民族,是绝不会有腐败的分子和罪恶的能量的。
  “文章千古事”,守住中文的血脉,就是守住华夏民族的命脉。

乡下老爹

作者:陆  波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脸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糕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六十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咋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他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蒙目龙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外婆做广告

作者:陆  波

      “妈妈,外婆上电视了!外婆上电视了!”我把这一重大情况立即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什么也不相信。外婆家住在鄂西北的农村,那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至今手机在那里都打不通,可外婆竟能上电视?真叫人惊讶!
  然而,这确实是真实的,外婆出现在本市电视台的生活频道栏目。这个栏目每天晚上有一个固定的专题片——《水都风情》,每天晚上在《水都风情》之前,插播一段广告。我最讨厌广告,一见播广告就调换别的频道,但对《水都风情》却情有独钟,每期必看。“正宗武当酒,认准丹江口”广告之后,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她头发花白,两颗门牙早就“退休”了,用“土语”说着,“我啊,真是不幸,半年前得了肝癌,啊!这病真把我折磨得生不如死,啊!住了三个月的院,花光了儿女们所有的积蓄,没有一点好转,啊!我劝儿女们不要再治疗了,让我‘走’了算了。后来,外孙从武汉给我带回了一个疗程的‘这个’,”——药往前一推,“肝癌一帖灵,啊!真是神了,肝脏很快就不疼了,后来又帖了三盒,啊!癌细胞全被杀死了,啊!……”外婆一边说,一边比画着,像赵本山在表演小品,还真有意思,学着时髦的广告词,最后说:“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我把外婆在电视上精彩的表演向妈妈讲述了一遍,妈妈说:“别在我面前瞎说,你外婆一个‘土包子’能上电视,笑话。”
  “妈妈,我真的没骗你,是在《水都风情》播出前播报的,还有一个口头禅——啊,啊的……”
  妈妈也感到很惊讶,说:“什么,你外婆得了肝癌?我半年前回去看望她,她身体还好好的,怎么说得肝癌就得肝癌呢?也许是她有病瞒着我?”妈妈落下了伤心的泪水。
  我劝妈妈:“外婆得肝癌是假的,真要得了肝癌,现在还能上电视吗?”
  “傻孩子,谁闲着没事还诅咒自己,没病说有病,还说快要‘走’了,你外婆是个诚实的人,不会说假话的。”
  第二天晚上,妈妈饭也没吃,坐在电视机前等外婆露面,当电视再次播放了外婆的表演后,妈妈嚎啕大哭起来:“妈妈呀,你命好苦啊!没享到一天福就得了这坏毛病,还瞒着我啊!”呜,呜——
  爸爸回到家,见妈妈哭得一塌糊涂,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边哭边说:“梅儿……她……外婆……得……肝癌……要……”妈妈哭得惊天动地,很是伤悲。
  爸爸还以为是我在捣鬼,把我训斥了一顿。我把事情的经过又给爸爸讲了一遍,爸爸听后笑了笑,对妈妈说:“这是假的,你白哭一场。”
  妈妈严肃地对爸爸说:“事情都这样了,你还笑得出来,明天我就回娘家去看看。”
  第三天早晨,我和妈妈坐上开往镇上的客车,下车后,租了一辆农用三轮车,颠簸了三十多里,中午到了外婆家,一看外婆身体挺棒的,有说有笑,怎么也不像个病人,妈妈就纳闷了,问外婆是怎么回事,外婆笑哈哈地说:“我哪有什么肝病啊,全是假的,人家给我100元钱,教我怎么说,我就怎么说。”
  我对妈妈说:“我说是假的,你就是不相信,这回信了吧。”
  妈妈哭笑不得,说:“没病就好,就放心了,但不能做这样的假广告,说不定坑害多少人!”
  回家的路上,妈妈郑重地对我说:“做人要讲诚信,可千万别像外婆那样啊……”


耻辱之心

作者:陆  波

      时我常把饭夹成一小团一小团往上抛,趁它下落的时候,嘴突然向前一咬,就咬住了。咬住了就吃,咬不住就掉地上了。也不是成心糟蹋五谷,而是这饭实在没法下咽。
  饭难下咽的原因是菜不好。菜里没油,又特单一,夏天冬瓜南瓜红薯粉,冬天白菜萝卜红薯粉,天天水煮。那种清寡气味,闻一下就不想吃了。
  教工的菜与学生的不同。教工的菜香,有油,几乎每天都有荤菜。我们经过食堂的时候,瞟一眼就忍不住唧叭唧叭吞口水。吃不到,恨不得让眼珠子掉进去沾点油也好。胆大的学生于是付诸行动了,趁工友不注意,用碗在教工的菜盆里一舀,然后拔腿跑开。戴眼镜的老先生远远看见了,摇摇头,说一句:有辱斯文。可偷菜的学生才不管什么斯文呢,早与几个玩得好的小子,躲在一旁大快朵颐去了。
  我没有偷过,但别人的成功却一直在暗处怂恿着我。有一天我经过食堂的时候,食堂没有一个人,我终于按捺不住,将碗刷的一声扣进菜盆,再一抖手腕,将碗翻过来,一碗满满的菜就属于我了。我正狂喜,却没料身后猛听得一声喝:偷菜!可耻!!我一下子吓得魂飞魄散,抬起腿,飞也似的夺门而逃。我跑了好远好远,才发现后面并没有人追出来。再看碗里,已颠得什么也不剩了。我站在那里喘着粗气。我想运气还不算太坏,刚才进来的是个女工友,若进来的是个男工友,我很可能被擒。擒住了往班主任那里一送,再由班主任拧到教室,当着大家的面骂一顿,那我就全玩完了,如果到了那种地步,我还不如去死。
  那个女工友是谁呢?回想起当时那猛的一声喝,我的心又凉了半截。她是语文老师的妻子,很可能认识我。我语文学得好,是语文课代表,平时收完作业常往语文老师家送。语文老师还有个女儿在我班上读书,叫虹。她长相一般,却文静得有些动人。她成绩好,常在教室里轻轻哼邓丽君的“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声音很甜美,很抒情。她平时喜欢借我的作文看。她本来可以在她爸爸那里看我的作文,但她不,一定要等到作文发下来后才从我手中借。我以前没感觉,她看了就看了,但近段她看我作文的时候我就非常紧张,我恨不得篇篇作文都拿班上最高分……
  现在我想,那个女工友,也就是师母,回去后一定会告诉语文老师的,语文老师也许会告诉班主任,也许不会。但他一定不会再要我当课代表了。还有,虹知道这事后,一定会非常鄙视我,再不会借我的作文本了。她以后看我时,眼神一定会冷冷的、幽幽的、怨怨的……
  待惊魂甫定时,“可耻”两字开始在我心中空空落落地回响,像盖邮戳似的,反反复复在我心头烙着。我感到好难受,胸口好痛。我不停地问自己:我是一个可耻的人吗?我是一个可耻的人吗?然后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
  感谢命运,总算让我逃过一劫。十几天后,我的紧张不安终于有些舒缓。因为语文老师也没撤消我的课代表,他女儿虹还一样笑吟吟对我。我就知道师母也许并没有看清是我……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手心子仍然有些冒虚汗。也就是从那件事后,我发现我长大了,有了羞耻之心,懂得克制欲望,遵循礼仪。
  只是我有些奇怪,我怎么会如此在意此事呢?仿佛有种猛回头的感觉。事实上在童年,这种小偷小摸我们简直就习以为常了。整个瑶村没有哪家瓜地无我们的足迹,没有哪家果园无我们的踪影。也常常被人抓住,臭骂一顿,敛着脑袋领受着,等放了又去偷。那时也并不是没有接受规则和道德的教育,而是我们做这些事的时候,根本没管它道德和制度是个什么东西。
  然而这一次我却是如此地在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现在想来,我最怕的或许还是虹知道此事后那双失望的眼睛。也许我们的廉耻之心,也是从对异性的最初关注而开始的?谁知道呢?
  真的是谢天谢地呢,在我懂得廉耻之心后,宽厚的上苍包庇了我所做的第一件错事。如果那事被揭发了,从此我的命运之旅不知会如何改写呢,最大的两种可能是:一是我会自杀,二是我会自暴自弃,从此默认自己是个可耻的人。青春期的小人儿,脆弱如花


单眼皮

作者:陆  波


      单眼皮,上眼皮的下缘没有褶儿。
  这是字典里的解释。
  爱美的人最怕脸上出现深深浅浅的褶儿,不惜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让肌肤重现平滑细腻。唯独上眼皮的这道褶儿却免去了消除之灾,还受到了极好的待遇,甚至还有人心甘情愿地忍受肌肤之痛制造出一道多余的褶儿。
  在许多人看来,拥有双眼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以及尖尖的下巴的人才称得上美女,单眼皮小眼睛怎么也排不上号。可是,纵观中国历代人物画中的美人,大多是单眼皮:冷漠的褒姒,美艳的妲己,华贵的玉环,贤淑的昭君……就是连神仙也不例外,《洛神赋图卷》中的洛水女神便是证明。单眼皮的崇高地位未曾动摇过。
  单眼皮是中国人的特征。瞧瞧“复活的军团”中的秦兵:清一色的强壮身躯,清一色的单眼皮。这些西北汉子淳朴、憨厚、坚忍。当然,一旦他们动起来,就如同一股股强劲的西北风,风撼北国田野,壮我中华神威!手持一柄强弩,瞪起一双单眼皮的眼睛,大战六国,在风烟滚滚的战场上所向披靡,锐不可当。还有,胯下一匹赤兔骏马,手擎一把青龙偃月宝刀的美髯公关云长,他那一双高挑细长的眼睛也是单眼皮。
  到了现代,却引起了一场对双眼皮的崇拜。许多人无限景仰眼皮上那一条多余的褶儿。因为它可以制造出大眼睛的假象。我不禁疑问,大眼睛有什么了不起?深情、深邃,全是些虚无缥缈的词。有谁的眼睛比马大?谁又能从马的眼睛里解读出深邃、看出深情来呢?除此之外,双眼皮的乌鸦嘴中的肉还被单眼皮的狐狸叼走了呢,它有狐狸机灵吗?
  我也是单眼皮族中的一员,我并不为自己没能拥有一双水汪汪的双眼皮大眼睛而惋惜。而且,我还会义无反顾地坚守在单皮眼的阵营里。如今科技发达了,几分钟几百块钱便能在上眼皮上划出一道褶儿,却没有人能将双眼皮变成单眼皮。可见,单眼皮无价。我怎肯用无价的单眼皮去换取廉价的双眼皮?
  后记:单眼皮小眼睛的我,心灵之窗并不狭小,透过它,我看见了门外美丽的风景;透过它,我领略春华秋实,夏雨冬雪;透过它,我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何必抱怨没有双眼皮大眼睛呢?只要用心灵看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