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人才当做精品雕塑

 三组 2013-04-23
把人才当做精品雕塑
2013年4月22日 11:04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桑林峰

  如果把人才比喻成一块璞玉,那么育人者就是雕塑家。
  
  前不久,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在就职演讲中称,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他提出,大学要以学生为本。笔者以为,所谓“学生为本”,核心是把人才当做精品来雕塑,而不是当做“速生林”去栽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尤其是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没有经过长期淬火难成好钢,没有经过耐心打磨难成精品。时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曾对学生规定:“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正是这种要求人才夯实根基、潜心向学的做法,使他的学生大都成为名家。
  
  无独有偶。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专家林俊德,在育人方面也是一名出色的雕塑家。林院士坚持“合格不是标准,过硬才算合格”,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遵循规律、因材施教,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技术特长,实施针对性培养计划;他治学严谨,标准严格,所带博士至少需要6年甚至8年才能毕业;他只求质量,不求数量,一生只带了23名博士、硕士。正是这种坚持慢功、力操潜功,近乎苛刻的培育模式,使他的学生个个都是精品人才,人人都是科研精英。
  
  目前,我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大国之大,不在规模,只在质量。与林俊德院士相比,少数育人者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却不够精细、不够耐心。有的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一个导师带十多名甚至数十名学生,不要说面对面辅导、针对性培养,甚至根本无暇和学生交流学术问题,只顾批量生产毕业生。有的只求提速,不求提效,对研究生培养周期过短,出口把关不严,未能形成一套严格的素质考评程序,让很多学生凭借一篇论文匆忙毕业。
  
  钱学森生前有一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说,育人者不能把人才当做精品雕塑,这也是我们回答不好“钱学森之问”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之强弱,独在人才之优。精品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支撑力量,是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人才的质量,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话语权。石磨出利刃,火炼成精钢。如同饭做不到火候就难以入口,璞玉雕塑不到位就难有价值,人才培养不到一定层次就难成精品。对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绝不能降低标准、拔苗助长、见好就收,必须坚持精耕细作、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使他们成为国家需要、时代需要的精品人才。
  
  大树参天靠土壤。施展才华的学习平台、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因材施教的科学机制、鼓励创造的文化氛围、团结友爱的人际环境等等,都是雕塑人才不可缺少的好土壤。但是,育人者如果没有“弯腰为桥,挺身为梯”的精神,没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是璞玉也很难成为宝物,是千里马也只能泯然于众。
  
  十年磨一剑,方为传世之剑。人才不是“速生”资源,不经千锤百炼、千磨万击,难成大才。每一位育人者都应像傅斯年、林俊德那样,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把自己当做雕塑家,把培育精品人才视为己任,努力为兴国大业雕塑出一大批可堪大任、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于洁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