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需去模式化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针对课堂教学的变革,更是百花齐放。新的课堂一改过去老师一支粉笔,一讲到底的状况,使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充满了朝气,久违的笑容终于回到孩子的脸上。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据上海教育界的传奇人物吕型伟介绍,现如今的各种教育模式多达六百余种,翻开每一本教育报刊,几乎都有介绍教学模式的文章,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的确,模式对于刚工作的年轻老师来讲,初走上讲台,能迅速找到抓手,依模式上课,可以少走弯路;另外,改革之初,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全面推行某种模式,对改变“满堂灌”的现象确实起到推动作用。但细细研究各种模式之后就能发现,众多模式除了名称不同以外,其实质都大同小异;再者,“一种模式管天下”真的能行吗?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真的靠一种模式就能解决问题吗?细细思考,至少在以下方面值得商榷。
一、模式化的课堂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
课堂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引导者而言,首先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一个教师的声音很好听,音质很美,普通话标准,学生最喜欢听老师朗诵课文,那么这个老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自己有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课文美好的意境中去;而另一个老师擅长讲故事,学生最喜欢听老师的故事,那么该老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要说明的道理告诉学生,润物无声,学生很乐意接受老师的道理;第三个老师擅长设疑、推理、变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而且能形成知识链,迅速掌握一类知识,并很快能举一反三。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让学生学得轻松,也都能深受学生欢迎。反之,如果只用一种模式去教学,势必把教师限制在模式的框架内,而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彰显,特长得不到发挥,甚至老师是用自己的短板去组织教学,效果定然大打折扣。
二、模式化的课堂违背了课堂规律
通常情况下,一种模式会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推行。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全日制学校应该有十几门课程,涉及文科、理科等,不同的学科会用不同的体系,即使同一种学科不同的章节、新课和复习课的教法也应该有区别。比如,语文课和数学课的教学就不同,语文课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教学就该有很大的区别,数学的代数和几何的教学大方法就该不同。“一种模式管天下”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其次,教师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学习基础有好有差,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方案,如果一味的套用一种模式,而不顾学生的学情,就会变成老师自说自话,也许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就很难说了。其实,模式化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模式转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是工人,课堂不是工厂,学生更不是规格统一的产品。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师创造性上,面对不同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有创造力的教师,对照课标和课本备课是创造,面对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创造,课堂上面对学生生成的不同问题,选择解决的方法是创造。个性的教师、个性的学生应该创造的是个性的课堂。更何况,再好的模式,如果老师天天使用,堂堂课使用,每个教师都使用,学生从早到晚接受的都是同一种教法,能不反感吗?这正如再好的饭菜,每顿都吃,天天都吃,也会令人反胃。
所以,我们反对课堂模式化,提倡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每节课都充满个性,“尊重教师个性,遵循课堂规律”,在“教无定法”的前提下探寻课堂的规律。我们苏陈中学的课堂改革着重抓以下两点:
1.让学生动起来是课堂的灵魂。彻底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课堂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略获取知识的过程,体味收获成果的艰辛与快乐。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参与了多少。学生参与的方式灵活多变,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你问我答,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在平等中对话,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2.足够的练习是课堂效益的保证。不管是什么样的课,都要保证课堂上有足够多(不是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练习,毛主席讲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老师讲得再好,也代替不了学生的练习和应用。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说法:老师讲的我听得懂,但就是不会做。事实上,从课本知识到会灵活运用,必须经历足够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并举一反三。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老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出题,学生做;一个小组出题,另一个小组做;限时练习、随堂练习、小组竞赛等等。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课堂和谐景象,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而足够的练习,当堂的练习,精当的练习,又使学生迅速而又牢实地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我们认为做好了这两点,就是符合课改精神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也是众多新课堂模式的精髓体现。
脱去模式的外衣,还课堂以精彩;解除模式的束缚,还课堂以灵动;打破模式的神话,还课堂以创造。我们将紧紧抓住新课改的要点,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断创新课堂结构,把切实打造出自主、高效、生动、个性化的课堂,作为苏陈中学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