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预报及时或设防达标(今日谈)

 棋中王 2013-04-23

 

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举世聚焦牵动人心。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展开的救援工作,赢得了海内外一致好评。这与包括汶川、玉树大地震在内的历次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来说都是非常成功,可圈可点的,并且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笔者注意到,媒体的报道总能用“及时”、“千方百计”的字眼,来形容抗震救灾工作非常到位。不过,在我看来,假如这两组字眼,前者用在地震预报,后者用在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达标上,或许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会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死亡为零。每每地震发生,一些地震专家纷纷从专业的角度,就有关地震方面的问题答疑解惑,虽然对公众施以地震常识科普很必要,但人们总会质疑,从国家到地方那么多的地震专业部门、科研机构,为何对如此重大灾难性的地震不能及时预报呢?也许专家也会说,人类目前还尚这种能力,精准地预测到地震灾害的爆发时间。但据悉,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7.2级大地震后,著名地质力学专家李四光先生便应用自己总结的方法,成功预测到1967年发生在河北河间大城的6.3级地震。而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时隔5年再次在四川境内发生7级强烈地震,难道事先地震部门就未能预测到?按说,我们现在无论从科技水平,还是专业仪器设备都要远比上世纪六十年代先进许多,不能不说这是莫大的遗憾。即使预测难料,假如我们的建筑物大凡都能达到抵御强烈地震的抗震标准,也能弥补预报不及时的缺陷。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地区房屋建筑的抗震标准级别其实都很低,一些乡村的房屋建筑更何谈设防抗震结构。再加之,那些黑心的建筑商,偷工减料使用“瘦身钢筋”,监管部门再监管不到位,遇到地震灾害不倒塌才怪呢。

大震有大爱,大爱无疆。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总是无所畏惧的,总是能够赢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而国家和地方政府是不是应该深刻地反思,我们在防患于未然上,从重视到投入还是远远不够呢?别让地震之殇,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靥。

201342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